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7 06:55:03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九年级语文教学课件 
第十四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激情导入
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探求事物,科学的认识世界,获得新知,追求新生活。无论是大大小小的事例,还是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在体现着“格物致知”的精神。美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就是如此体现的典范。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文,就是他对“格物致知精神”的阐述。
自主预习案
【课题解析】
格:推究。致:获得。《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自主预习案
【走近作者】
丁肇中,1936年出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字词梳理】
自主预习案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肇(
) 
埋没(
)
彷徨(
)
嘹望(
)
儒家(
)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荣xìng(
)
授yǔ(
)
清tán(
)
不知所cuò(
)
格物致zhī(
)
zhào

páng
huáng
liáo






3.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修身齐家: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整齐家政。
②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③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④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⑤一帆风顺: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⑥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措,安置、处理。
⑦格物致知:推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格,推究;致,求得。
自主预习案
自主预习案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交流点拨]本文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思路来行文的。开篇提出论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接着阐述格物致知的科学含义。再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即格物致知的必要性。结尾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合作探究案
1.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格物致知”一词究竟是什么意思?
[交流点拨]格物(途径)致知(目的)
现代学术:实验
事例:尝梨 麦哲伦环球航行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以什么事例来论证的?
[交流点拨]王阳明格竹苦想头疼之例(探讨自己而非探察外物)
探讨:《惠崇<春江晚景>》
合作探究案
(3)科学的格物致知应该是怎样做的?
[交流点拨]实验过程和要求:①积极的而非消极的;②有计划有目标。
通过这种科学的格物方式才能得到竹子的有关知识,从而强调了格物致知(实验)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4)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交流点拨]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合作探究案
(5)本文论证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
[交流点拨]这篇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高屋建瓴、一针见血、语重心长,对我国学生不啻是当头棒喝,每个人都由此终身受益。
合作探究案
2.本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试列出本文结构提纲。
[交流点拨]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3.说说本文论证方法并各举一例。
迁移拓展案
讨论: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并谈谈我们在个人行动上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课后整理成文。
 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
拓展迁移
 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我大胆卸下了钟表的零部件,按照图纸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不准了,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张翁失表,焉知非福?
反馈训练案
敬请完成
“课后练案”作业。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