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抨击 天秤 草坪 怦然心动
B.狂澜 阑珊 斑斓 无耻谰言
C.惶恐 恍然 不遑 黄钟大吕
D.打量 估量 度量 量体裁衣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凭心而论,忽必烈也称得上是一代枭雄,他不仅识得弯弓射大雕,还尽懂得治理天下。
B.阿合马在一干僚臣的簇拥下,趾高气扬地来到会同馆正厅,着人传文天祥。
C.一个月后,他们估计文天祥肯定经受不了这番折辱,想必已经回心转意,于是让丞相孛罗亲自出马,伺机渡文天祥投诚。
D.“莫名奇妙!”天祥露出无限蔑视,“一部煌煌十七史,你让我从哪里说起呀?我今天又不是来赴博学宏词科,哪有工夫陪你闲扯!”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敌军兵临城下,国都危在旦夕,此时平日里摇唇鼓舌的文臣武将,要么沉默无语,要么瑟缩战栗,唯有他,发出黄钟大吕之声:国在我在,国亡我亡!夜晚,他被报国热血所激荡,久不成眠,起身提笔,写下一份奏章,也许是太激动了,他笔走龙蛇,那字迹潦草纷乱,常人难以辨认。
A.危在旦夕 B.摇唇鼓舌
C.黄钟大吕
D.笔走龙蛇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12年“双节”临近,深圳市旅游惠民欢乐月拉开了序幕。44家景区、宾馆和旅行社加入惠民行列,他们将以发放旅游优惠套票、免费开放、降价让利等,让游客享受到实在的优惠。
B.美国《福布斯》杂志日前选出10个最成功的“大学生老板”,他们在上学期间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年收入将近10万美元以上,被视为未来的比尔·盖茨或马克·扎克伯格。
C.对符合随班就读条件的自闭症儿童来说,要真正融入学校,还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其中最大的障碍是相关的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造成的。
D.那些借爱国之名,肆意打砸、侵犯公民权利、发泄个人私愤的野蛮行为,不是法治国家能容忍的行为,也不是真正的爱国行为。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独创“谭腔”的谭鑫培,是京剧历史上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之一。如果与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作比,那么他就最接近于杜甫;__________________。他就恰如杜甫的艺术精神在清朝末年的化身,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追随者众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中国传统诗论中最受重视的“风骨”,也正是谭鑫培所具有的风骨。
①不但在精神与美学上与之相通,还为后人打开了艺术表现上的极大空间
②仅有苍劲,不是杜甫,不是谭腔
③只有融悲凉与苍劲为一体,把两者天衣无缝地融入跌宕起伏的音韵旋律中
④含蓄蕴藉,沉郁顿挫,风气端翔,光英朗练
⑤才是杜甫,才是谭鑫培
⑥仅有悲凉,不是杜甫,不是谭腔
A.①④③⑤⑥②
B.①⑥④②⑤③
C.④③②⑥①⑤
D.④①⑥②③⑤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
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立论新颖,考证严密,深受学生欢迎。他的古代神话课,图文并茂,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因此,不单是联大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争着听这门课,就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也赶来听。
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他把上午的课换到了晚上。七点多钟,电灯已经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闻一多也坐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风味的礼让。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地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之后才开始讲课,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他原来就是诗人,对唐诗的理解,其见解和感受有别于其他学者。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二十个字就是二十个仙人,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汪曾祺说:“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他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曾把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何兆武评价说:“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唐诗中有这样空灵唯美的诗意,有人生幻灭的虚无感,更重要的是,唐诗中的人间疾苦更能引起闻一多的感触。闻一多经常跟学生说起这样的事情,说完以后就讲唐诗,讲杜甫的“三吏”“三别”,他愤怒地说:“为什么隔了一千多年了中国的事还是这样悲惨,比那时候还不如?”学生还因此有这样一个作业“给蒋委员长的一封公开信”,令他们记忆深刻。
抗战期间,看到国家糟糕到这步田地,闻一多如坐针毡,他在给学生臧克家的信中写道:“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以1943年为时间标记,闻一多走出书斋,从一个学者变成了一个激情喷发的民主斗士,在许多公开场合作“狮子吼”。
1946年西南联大开始分批北上,为了工作需要,他坚决留在昆明。在白色恐怖下,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7月15日,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不满48周岁。
6.第四段末引用何兆武的评价:“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你怎样理这句话的含义?
7.从本文来看,闻一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分点陈述。
8.关于闻一多的牺牲,有人十分敬佩,有人十分惋惜。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阐明自己的看法。
三、语言运用
9.700多年前,在国灭身囚之际,文天祥以生命和热血写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章,就像零丁洋的拍岸惊涛,激荡着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为中华民族能有这样的优秀人物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请你根据自己的感受给文天祥的陵墓写上一副墓联。
10.仔细观察下边这幅漫画,回答问题。
(1)简要说明这幅漫画的主要内容。
(2)这幅漫画的主旨是什么?
四、片段作文
11.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写道“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联系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段描写辛弃疾的文字。
参考答案
1.B 解析:B项都读“lán”。A项,“抨”“怦”都读“pēng”,“秤”读“chèng”,“坪”读“píng”;C项,“惶”“遑”“黄”都读“huáng”,“恍”读“huǎng”;D项,“打量”“估量”中的“量”读“liang”,其余读“liàng”。
2.B 解析:A项,“凭心而论”应为“平心而论”,C项,“渡”应为“度”,D”项,“莫名奇妙”应为“莫名其妙”。
3.D 解析:“笔走龙蛇”指笔一挥动就呈现出龙蛇舞动的神态。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与后文“字迹潦草纷乱”不符。
4.D 解析:A项,①“44家”有歧义;②成分残缺,应改成“以发放旅游优惠套票、免费开放、降价让利等方式”。B项,“将近”与“以上”不合逻辑。C项,杂糅,改成“其中最大的障碍是相关的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
5.D 解析:本文段围绕着“谭鑫培与杜甫在精神上的共同点”这一话题展开。解题时要注意上下句勾联。第④句是杜甫诗歌风格的特征,应紧承上句“那么他就最接近于杜甫”;第①句是“所以追随者众多”的原因解说;接下来的句子则是对两者风格相似的具体阐述;第⑥句与第②句的顺序由第③句中的“悲凉与苍劲”决定;第③⑤句的顺序由关联词“只有……,才……”确定。
6.①闻一多对诗歌、绘画等艺术的美的感受贯串他的一生,在他的课堂讲授、诗歌创作、艺术鉴赏中都体现出对“美”的独特感悟,此人做事也极有风度,无一不美。②闻一多的内心更燃烧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这种热情更是贯串他的一生。③对祖国、人民的热爱才是人生之大美,他最后也将自己投身此大美之中。(意思对即可)
7.①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教师,课堂教学充满诗意。为了创造意境,特地把课程从上午调到灯光昏暗的晚上,在灯光和月光下讲诗,讲授时也极有名士风度;并能引导学生领悟古代神话、楚辞、唐诗的美。②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能站在诗人的立场上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由于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艺术比较的新境界。③他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一位杰出的民主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置生死于度外,最后为国殉身。(意思对即可)
8.①十分敬佩。闻一多先生是“民族的脊梁”,是最坚定的爱国者。作为一位著名的诗人和有着巨大成就的学者,闻一多没有埋头书斋潜心学问,而是时刻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危难时机敢于挺身而出,承担起一位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民族责任。先生的遇难,就是他作为一个坚定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最有力的证明。他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他挺起了民族的脊梁。
②十分惋惜。他的死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更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其实闻一多先生当时完全可以暂避风头。李公朴被杀,说明当时的白色恐怖已经相当严重,闻一多先生可以选择在演讲完毕后撤离本地,既可达到目的,又可保存自己。毕竟活着的他可以为国家做更多的事情,无论是在社会方面还是在学术方面。(开放性答题,言之成理即可)
9.示例:取义成仁千秋颂,留取声名万古香。
忠肝义胆惊天地,浩然正气写春秋。
赤胆忠心传正气,誓死为国留芳名。
10.(1)在绝顶之上有一块跷跷板,一头是黑熊,一头是一个拿着枪瞄准黑熊的人,黑熊很慌张,人随时要开枪。右下方有四个字“枪响之后”。(内容要全面,按一定的顺序)
(2)主旨是:伤害动物就是伤害我们自己(或者:我们和动物的命运息息相关)。
11.写作示例: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它们交织在一起,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涨,冲击积聚。既然这股力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政途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