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匪我愆期 愆:延误。
B.以我贿迁
贿:财物,指嫁妆。
C.渐车帏裳
渐:副词,逐步。
D.靡室劳矣
靡:没有,不。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B.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②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C.①既来之,则安之 ②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D.①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②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4.翻译下列句子。
(1)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文段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5~6题。
相 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选自《诗经·鄘风》)
河 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跂余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选自《诗经·卫风》)
5.《相鼠》一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6.《相鼠》与《河广》这两首诗在章法结构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二)阅读《诗经》中的两首诗,完成第7~10题。
关 睢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7.《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8.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9.《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10.比较《关雎》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三、语言运用
11.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
12.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
①现出庐山真面目 留住秋水旧丰神
②藏古今学术 聚天地精华
③常向秋山寻妙句 又驱春色入毫端
④天涯雁寄回文锦 水国鱼传尺素书
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戏剧社________ 文学社________ 摄影小组________
四、片段作文
13.写一个热闹场面,以此来反衬人生的悲痛、孤独或寂寞的心情。(4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C 解析:渐,浸湿。
2.B 解析:B项,都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①介词,把;②目的连词,来。C项,①连词,既然;②副词,已经。D项,①动词,想;②语气词,无实义。
3.D 解析:D项,“全部都是四言诗”错,也有不是四言诗的,如《伐檀》,基本是五言。
4.(1)登上那倒塌的墙垣,遥望那复关。没有看见复关,我的眼泪簌簌不断地掉下来。
(2)桑树没有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呀,不要贪吃桑葚!
5.这首诗讽刺胡作非为、荒淫无耻之徒,表达了人们的憎恨和诅咒。诗人以老鼠作比,指斥无耻之徒连老鼠都不如。(这显然是一首讽刺诗,抓住“无仪”、“无止”、“无礼”三个词不难看出讽刺的意味)
6.两首诗从行文方式来看,都运用了重章叠句,只更换个别的字眼,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能充分地抒发情怀。
7.《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示:本题考查《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所谓“赋”,是铺陈其事;所谓“比”,是譬喻和比拟;所谓“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但是,关键不只在于识别,更在于体会这些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8.景语即情语。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复唱的方式,反复咏唱。但景物又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晞”,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这首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解析:写景其实是为抒情服务,成功的写景能做到情景交融,以景传情。
9.略。
解析: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量的改变。如《蒹葭》全篇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10.《关雎》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雎》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为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
11.洗完衣服的少女拎着水桶,踏着月色,从婆娑的竹林间穿过,伴着银铃般的笑声,有说有笑地打闹着归来。
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语句,根据“竹喧”、“浣女”展开合理的想象,尽量体现王诗“诗中有画”的意境。
12.⑤ ③ ①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准确、鲜明、得体。①“现面目”、“留丰神”,表现了摄影的特点。②适合藏书楼、图书馆。③“妙句”、“毫端”表明是创作。④适合邮政、通讯。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形象地写出了演员的特点。
13.写作示例:太阳西斜的时候,娶亲的人马一摆溜从刘立本家的土坡里下来了。唢呐、锣鼓、号声、鞭炮声响成一片。出村的道路两旁和村里所有人家的硷畔上,都挤满了看热闹的人。娃娃们引着狗,在娶亲队伍的前后乱跑。
吹鼓手们在最前面鼓乐齐鸣,缓缓引路;紧跟着是男方娶亲的人马。新媳妇红丝绸盖头蒙面,骑在披红挂彩的高头大马上,走在中间。后面是送人的女方亲戚,按规矩是引人的一倍,几乎包括了刘立本两口子全部参加婚礼的亲戚。立本按乡俗把这支队伍送到坡下,就返回自己家里——他一进大门,立刻长长舒了一口气……
娶亲的人马在通过村子的时候,行进得特别缓慢——似乎为了让这热闹非凡的一刻,更深刻地留在村民的记忆里……巧珍骑在马上,尽量使自己很虚弱的身体不要倒下来;她红丝绸下面的一张脸,痛苦地抽搐着。
在估计快要出村的时候,她忍不住用手捺开盖头一角:她看见了加林家的硷畔;她曾多少次朝那里张望过啊!她也看见了河对面一棵杜梨树——就在那树下,在那一片绿色的谷林里,他们曾躺在一起,抱过,亲过……别了,过去的一切!她放下红丝绸,重新蒙住了脸,泪水再一次从她干枯的眼睛里涌出来了……
(摘自路遥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