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4.5课题研究:社会生活中的电磁波
教案
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通过生活中常用通信设施的使用,引起学生思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实验的基础上,启发指导学生建立起电磁波的初步概念,学习与电磁波相关的知识,进一步认识到电磁波在现代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分析解释生活中利用电磁波的现象。激发热爱科学、探寻科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2.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光是电磁波。3.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4.
正确认识电磁波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电磁波的产生及接收,感受电磁波的存在和传播。2.通过光的传播领悟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电磁波的存在和产生,增强热爱自然的情感。2.了解电磁波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体会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推动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浓厚的学科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难点
初步建立波的概念,知道电磁波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教学准备
收音机、干电池、导线、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提要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1.打开收音机。用手机打一个电话。启发思考:我们是怎样听到远处传来的声音的?
1.思考并回答。通过电磁波传递过来的。
2.进一步引导:还有什么地方要利用电磁波?
回答:电视、雷达等。
二、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1.由水波和声波引出:电流的迅速变化会在空间激起电磁波。
1.聆听、思考。
2.演示:打开收音机调到没有电台的位置。在收音机旁边用导线与一节电池的负极相连接,用导线的另一端与电池的正极摩擦,收音机中传出“喀喀”声。引导学生思考、解释这个现象。
2.迅速变化的电流产生了电磁波,收音机接收了这一电磁波,并把它放大转换成声音。
三、电磁波是怎样传播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提问: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水波的传播需要介质,电磁波的传播是否也需要介质呢?鼓励学生表明自己的猜想。引导学生思考神六宇航员发射出的电磁波信息传播到地球。说明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表明自己的猜想。
四、波长、波速和频率的关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1.真空中电磁波的波速c(m
/
s),波长λ(m),电磁波的频率f(Hz)的意义。c=λf
1.理解、掌握。
2.电磁波的速度是宇宙间物质运动的最快速度。c
=
3×108
m
/
s
2.熟记电磁波在真空中的速度。
3.相互讨论,回答。
4.指导阅读教材第82页的“科学世界——微波炉
”。
4.阅读、观看。
播放视频“微波炉”。
五、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1.出示课堂练习题。
1.完成课堂练习。
2.引导组织学生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3.组织学生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3.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4.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