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件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件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27 21:10: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1921年内战结束,和平到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仍在实行,余粮收集有增无减。对此,人民的反映如何?国家的形势怎样?
余粮收集制导致经济恶化及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政治形势出现动荡。[资料]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上述资料说明什么问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能继续实行了1.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战争使经济遭严重破坏
旧政策已不能适应新情况苏俄宣传画-捍卫十月革命成果*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2、进步之处:新经济政策*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
3、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了经济,促进了城乡交流,巩固和加强了工农联盟,改善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到1925年,苏联经济恢复到接近战前的最高水平。
[辨析]:有人认为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让资本主义在苏俄复活,是历史的退步。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根据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作用进行分析)
政策要与具体的国情相适应,要随着国情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苏联的成立 1922年12月最初入盟的是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共有15个加盟国。苏联的成立苏联国旗苏联国徽请注意区别:
沙俄(1547年—1917年)
苏俄(1917年—1922年)
苏联(1922年—1991年)苏联国歌 —— 《牢不可破的联盟》 1924年1月21日下午6时50分,列宁因病在莫斯科附近的哥尔克村与世长辞,终年54岁。1月22日, 斯大林等全体俄共中央委员前往哥尔克村致哀。23日下午,列宁灵柩移往莫斯科,由苏联党和国家举行追悼仪式。四天之内先后有数百万各界人士冒着严寒、日以继夜地向列宁遗体告别。
列宁的逝世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是一个重大损失。 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1928开始,苏联开始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第聂伯河上的大坝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采取的方式及取得的成效
1、方式:开始,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实行五年计划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
2、成效:(1)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2)提高人民自信心和苏联的国际地位,为卫国战争提供了物资基础
[分析]苏联工业化中存在哪些弊端?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苏联重工业的迅速发展是在牺牲农民利益的基础上进行的,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的最终结果必然是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甚至发生饥荒、社会矛盾加剧、工业发展失去应有的保证,国家难以长治久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工业化的资本主要依靠农民的“贡税”,所以斯大林从1929年开始掀起了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这是一组与农业集体化有关的宣传画。中间的画面是斯大林在联共(布)大会上发言,谈有关农业集体化问题。左侧的图中,一名集体农庄女庄员开着拖拉机在田野上播种,远处是漂亮的农户住宅。右侧的画面是一名女庄员在收割麦子,她的身后远处有一台马拉收割机在工作,背景上有一些车辆在运输刚割下来的麦子。 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联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到1937年,全国基本完成工业集体化,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3%,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农业集体化运动有怎样的特点?其影响如何?
1、特点: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强制组建;消灭富裕农民;大批牲畜被宰杀;强行征购粮食,等等。
2、影响: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减产,饥荒严重,农业长期停滞落后。 邓小平说过:“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同学们怎样理解 “列宁的思路”和“后来苏联的模式”?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斯大林模式的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弊端是什么?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模式?思考探究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应该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呢? 总结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两次转折的结果和影响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