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1同步课件:第5课 荆轲刺秦王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1同步课件:第5课 荆轲刺秦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7 20:1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87张PPT。第五课 荆轲刺秦王 第二单元【注】 ①岱宗句:岱宗,泰山别称岱山,前人以之为五岳之首,所以叫做“岱宗”。夫如何,犹言“怎么样呢?”夫,语气助词。②齐鲁句:齐在泰山北,鲁在泰山南。句意谓在齐鲁两地都能见到青郁不尽的山色。③造化句:造化,大自然。钟,聚集。句意谓大自然把神奇秀美的景色都集中到了泰山。④阴阳句:阴,山北;阳,山南。割,剖分。极言泰山高耸入云,山阳面日,已晓;山阴光线未及,仍在昏暗中。⑤荡胸句:山腰云气层叠,望之令人心胸开阔。⑥决眦句:决,张开。眦,眼眶。山高,望归鸟入山就势必决眦极目。⑦会当两句:诗人望见泰山的雄伟,于是产生了登山的愿望。会当,准备要,真应当,一定要的意思。【赏析】 杜甫于735年到洛阳应进士考试未中,转而漫游齐、赵,此诗是游历山东时遥望泰山而作,诗歌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奇秀的景色,展示了杜甫少年时代的壮阔胸怀与抱负。诗的前四句描写泰山的巍峨雄伟。“岱宗夫如何?”看似是一般的设问,却传神地表达出诗人远望泰山时那种惊叹仰慕之情。“夫如何”,三字直管到“入归鸟”,此诗中“大开合也”(明,王嗣爽)。“齐鲁青未了”一句别出心裁,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王嗣爽解释说,此句“语未必实,而用此状岳之高,真雄盖一世”。
三、四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割”字用得传神而奇险。五、六两句既是描写云鸟,又是展示诗人“襟怀之浩荡”和“眼界之开阔”(同上)。最后两句是写自己的望山之情和登山之志,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表达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登攀,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此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引起人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所在。(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原文在第四课上)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在平时注意积累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尤其是在课文和课文注释中出现的有关知识,然后结合文本中该词的含义进行认证分析,来确定正误。题中,A项关于“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的说法是错误的。“首相”的意思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是大致相同的。
【答案】 A
【命题立意】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可将各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意思进行比较,题中,C项错误在于“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的说法。根据文本“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的叙述,可知“调解”之说不当,应当是“谕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从而止息了边害。
【答案】 C
【命题立意】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理解并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和活用现象。
2.把握故事情节,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3.一词多义
(一)虚词(二)实词7.走近作者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8.了解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9.开阔视野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侍奉……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本课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讲读至“终已不顾”)
(一)整体把握
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故事的开端——行刺缘起。
第二部分(至“终已不顾”)故事的发展——准备行刺
第二部分又写了五个场面,可看做五层:
①准备信物;②准备利刃;③配备助手;④怒叱太子;⑤易水诀别。
(二)自主思悟
1.第1自然段连用几个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连用几个动词“破、虏、收、进、略、至”,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2.荆轲劝樊於期献出首级的这段话,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先动之以情,激起樊於期对秦王不共戴天之仇;其次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3.樊将军自刎献身,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他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4.文章极力渲染秦武阳平时的勇猛和凶恶,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极力渲染秦武阳勇猛和凶恶,为后面秦武阳的懦弱作铺垫,与荆轲的大勇作对比。
5.“皆白衣冠以送之”一句中送行的人们为什么穿白衣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皆白衣冠以送之”一笔道出了这是一场生离死别,是永诀,送行者都沉浸在撕肝裂胆的痛楚中。
(三)深入探究
1.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级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2.写太子的“迟之、疑之、复请之”,有何用意?
“迟之、疑之、复请之”,表明太子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同时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与荆轲对照鲜明。
3.荆轲“怒叱太子”说明了什么?
“士可杀不可辱”,一反平日之谦和,“怒叱太子”,正是他刚直不阿、秉性刚烈的性格特征的表现,仓促行事,为以后埋下隐患。
4.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描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5.易水送别一段的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氛?
这段描写,烘托了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如“白衣冠”“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风萧萧兮易水寒”等都渲染了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答案】 B(A项徵:zhǐ,C项且:jū,D项见:xiàn。)
A.①③⑤⑧  B.①④⑤⑦
C.②③④⑥ D.①③⑥⑧
【答案】 B(②深:刻毒;③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⑥币:礼品。)【答案】 D(A项“说”通“悦”;B项“以”通“已”,“反”通“返”;C项“还”通“环”,“决”通“诀”。)【答案】 C(微,假如没有。A项不过,只是/回头;B项信物,凭证/言语真实;D项兵器/卫兵)【答案】 AC(都当“因为”讲。B项介词,用;D项表目的的连词,来。)【答案】 AB(都是名词作状语。C项没有活用现象;D项为名词作动词。)【答案】 C(C项和例句都是被动句。)【答案】 C
C.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并且是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荆轲城府很深,勇而多谋。
D.樊於期是在家境贫困时来投靠太子丹的,所以太子丹不忍心用他的头取信于秦王。
【答案】 D(D项,“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中的“穷困”不是家境贫困,而是处境困难。)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而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后荆轲客高渐离以击筑见秦皇帝,而以筑击秦皇帝,为燕报仇,不中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而后评定功劳封赏群臣以及应当依法判罪的,论功行赏者和依法判罪者都各有差别等次。
(2)这以后荆轲的朋友高渐离凭击筑的技艺进见秦皇帝,而拿筑打击秦皇帝,替燕国报仇,没有打中秦皇帝而被处死。(二)自主思悟
1.“顾、笑、前”几个动词及语言描写,可以看出荆轲怎样的形象?写秦武阳“色变振恐”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顾、笑、前”几个动词及语言描写,写荆轲沉着机智,化险为夷。镇定自若的神态步履,表明荆轲的超人胆略和非凡气质。以秦武阳“色变振恐”反衬荆轲。孰勇孰怯,判然分明。
2.朝堂之上,场面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秦廷一片混乱,场面惊心动魄。
3.在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写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威慑秦廷。
4.“秦王目眩良久”表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用秦王的惊魂未定、心有余悸反衬荆轲的视死如归、威武壮烈。(三)深入探究
1.作者是怎样描写廷刺秦王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1)通过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力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2)通过语言、神态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来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3)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和视死如归。2.陶渊明《咏荆轲》:“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你是否赞同陶说?为什么?
太子丹对荆轲的决心、品质、谋略和性情并无充分了解,双方谈不上“知己”。荆轲要待机而动,太子丹却“疑其有改悔”,予以责难,甚至以先遣秦武阳相逼,太子丹急躁的言行,反映了他的焦虑心情、狭隘心胸,表现出他完全不了解荆轲周密思虑、力求全胜的大略。性情刚烈的荆轲无法忍受太子丹的不信任,怒叱太子,仓促上路。既然太子丹对荆轲的了解、尊重、信任都十分有限,那么,“君子死知己”这一说法自然难以成立。
3.文中是如何刻画荆轲这一历史人物的?
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4.你怎样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件事?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四)概括主旨
本文以洗练生动的文字,记叙了荆轲刺杀秦王的全过程,塑造了荆轲的侠士形象,赞扬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英雄气概。(五)鉴赏艺术
1.善于写人物的对话和神态。
荆轲私见樊於期,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词,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弭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2.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如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的遇事审慎、三思而行进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又如以秦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
3.善于写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就创造出一个悲壮感人的场面。
如“易水送别”的“白衣冠”“击筑”“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有极为强烈的感人力量。
又如,刺秦王时,荆轲的动作,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身“被八创”,“箕踞以骂”。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秦王殿廷上下的情状,写动作、写表情、写高呼、写怒骂,组织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
【答案】 A(A项都是副词,“于是”的意思。B项①是介词,“被”的意思;②是介词,“替”的意思。C项①是介词,“因为”的意思;②是介词,“按照”的意思。D项①是连词,“跟、同”的意思;②是介词,“向、对”的意思。)【答案】 AD(AD都当“军队”讲,B:兵器,D:卫士)【答案】 D【答案】 C(②⑤属直接表现荆轲英雄形象。)
C.故事的高潮“廷刺秦王”部分描绘荆轲与秦王的正面交锋,写了四个场面:厚遗蒙嘉,得以引见;顾笑武阳,机智灵活;图穷匕见,惊心动魄;倚柱笑骂,视死如归。
D.“图穷而匕首见”,荆轲与秦王展开了殊死搏斗,在这紧要关头,侍医以药囊投荆轲,荆轲反被秦王“断左股”,最后受八创,完全失去战斗力。
【答案】 C(C项,故事的高潮“廷刺秦王”部分写了三个场面,没有“厚遗蒙嘉,得以引见”部分。)6.对《荆轲刺秦王》的主题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荆轲刺秦王这一壮举的描写,热情地歌颂了荆轲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
B.文章通过对荆轲刺秦王这一壮举的描写,说明了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秦国统一中原是必然趋势。
C.文章通过对荆轲刺秦王这一壮举的描写,表明了个人英雄主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的重要作用。
D.文章通过对荆轲刺秦王这一壮举的描写,肯定了他反抗暴力的正义行为,这种行为是没有局限性的。
【答案】 A史 记
原名《太史公书》,西汉司马迁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书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对三千年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作了概括而翔实的叙述,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作者写作态度十分严肃,又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生活实践,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剥削阶级的偏见。比较公正地臧否人物,评断事件,估计功过。既对统治阶级的暴虐荒淫、奸诈虚伪给以有力揭露,又对下层人民寄寓满腔同情,尤能热情歌颂农民起义。 全书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多以人物为叙述中心,并由此展开历史的广阔画面。腐朽没落的宫廷,烽火连天的战场,阴森恐怖的法堂,闾巷酒家的风波,役夫戍子的呻吟,农民起义的风暴,皆见之于笔端。善于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和典型细节的描写来表现各处不同的人物的性格特征,所写一百多篇传记中,人物大都栩栩如生,性格鲜明,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并开我国史传文学之先河,对我国小说的人物描写,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名篇颇多,以《项羽本纪》《陈涉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张丞相列传》等最为群众所熟知,并常为后世戏曲所取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