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97张PPT。第六课 鸿门宴 第二单元【注】 ①舍弟:家弟。②戍鼓句:古时各地城楼上都有士兵守卫,晚上定时击鼓,称为“戍鼓”。击鼓后人们不能再在街上行走。③边秋,秋天的边塞。④未休兵:当时叛军史思明部从范阳南下,攻陷汴州,西进至洛阳。唐军李光弼迎击。
【赏析】 公元759年秋,杜甫抵秦州(今甘肃天水)后,忆念分散在河南、山东的兄弟,写此诗。作品以写实的手法表达了身处战火之中,亲朋离散,无家可归,音信全无的种种痛苦的感情。诗开篇两句描绘了连年战乱造成的荒凉不堪、冷落沉寂的景象,戍鼓雁声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颔联是脍炙人口的名句,用语看似平常,手法却别具匠心,写景中融入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这戍鼓雁声、寒露明月,处处让诗人感物伤怀,诗歌也就水到渠成地从望月转入抒情。
后四句用写实手法,不假雕饰,如实道来,却收到了令人伤心折肠、不忍卒读的艺术效果。诗人反映的是个人和家庭的遭遇与痛苦,但也折射出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以家愁反映国难,从而提升了作品的境界。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一气呵成。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原文在第四课上)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锡”即“赐”;“不虔君命”即“对国君的命令不尊重”;“而”作转折连词;“处之安乎”意思是“能安然处之吗”。第(2)句中的“从容”此处应是“郑重、严肃”之意;“救正”即纠正、弥补时政的过错;“世”即当时的人;“持禄固宠”意思是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的意思。
【答案】 (1)如果不参加我们皇上赐给您的筵席,这就是对我们皇帝的不尊重。我们的国君有病,如果一定要他亲自参加,您能安然处之吗?
(2)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
【命题立意】 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识记有关司马迁与《史记》的文学常识。
2.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掌握本文中的一些名言名句。
4.学习文章情节起伏的结构特点。3.一词多义
(一)虚词(二)实词7.走近作者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生于龙门,年10岁诵古文,20岁外出考察,足迹遍南北。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 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3000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8.了解背景
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巨鹿彻底击溃秦主力军,章邯率20万大军投降。 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顺利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于是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就在这剑拔弩张的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9.开阔视野
纪传体
西汉司马迁著《史记》,首创纪传体史书。它的特点是:“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这是它的特点,也是它的优点。其缺点也很明显:“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于《高纪》则云‘语在《项传》’,于《项传》则云‘事具《高纪》’;
又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擢居首帙,先辈而抑归末章,遂使汉之贾谊与楚屈原同列,鲁之曹沫与燕荆轲并编。”(以上引文均见《史通·二体》)虽然如此,但纪传体史书纪、传、志、表等分工清楚,故其书囊括内容广泛,且记述详明,是其他任何体裁的史书无法比拟的。所以我国的“正史”,均为纪传体史书。在“二十四史”中,只有《史记》是通史,其他均为断代史。本课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讲读课文1~3自然段)
(一)整体把握
第1自然段,写曹无伤告密,是矛盾发生的导火索。
第2自然段,写刘邦适时采取屈辱退让的策略,笼络项伯,疏通关系。
第一部分(第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
第3自然段写了三件事——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
(二)自主思悟
1.项羽接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一“怒”字包含了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就矛盾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绝对优势,况且秦军是项羽消灭的,他又是楚王后裔,沛公“市井小人”,项羽岂能容忍他“欲王关中”?就个性而言,项羽本就是一个火爆汉子。
2.插叙双方的驻地与兵力,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点明双方驻地与兵力,表明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必要的插叙为下文人物活动作铺垫。
3.对于项伯向张良告密的行为你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项伯“素善留侯张良”,他对友情是非常珍视的。但是讲友情也要讲原则,无原则的友情是不可取的。
4.张良和项伯在刘项之间分别充当什么角色?他们所起的作用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张良忠贞、多谋。有扭转乾坤之作用。项伯奸细、私心。是使项羽转胜为败的关键人物。(三)深入探究
1.在楚霸王即将来攻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何作用?
“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士气不同。张良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全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通过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也与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对照。
2.事情败露,刘邦采取了哪些措施?
与张良商量对策,,拉拢项伯,刘邦先“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再用一番谎言为自己的行为辩护。项伯被拉过去,为下文替刘邦说情及项庄舞剑时“以身翼蔽沛公”张本。
3.文章第1、2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文章先交代了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主要写了五件事。一是曹无伤的告密,这是矛盾的“导火线”。二是范增分析刘邦的前后情况,说他有“欲王关中”的野心。再加上当时颇能蛊惑人心的“望气”说法,说刘邦有“天子气”,劝项羽急击勿失,这是“火上浇油”,使矛盾进一步激化。三是项伯夜访张良,紧张的形势开始有了转机。四是张良与刘邦商量对策,拉拢项伯。刘邦先“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再用一番谎言为自己的行为辩护。项伯被拉拢过去了,为下文替刘邦说情及项庄舞剑时“以身翼蔽沛公”张本。五是项伯劝说项羽勿击刘邦。4.项羽“即日因留沛公与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
不能认为这是精心策划的阴谋。范增一再暗示项羽,要他下令除掉刘邦,项羽却总是“默然不应”,可见并未经过策划。“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这一变故是范增一手导演的,由于未得到项羽的支持,而项伯又出面援救,终于不了了之。
5.“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何作用?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故事推向高潮。【答案】 A(B.尹yǐn,C.内:nà,D.瞋:chēn,骑:jì。)【答案】 C(A项谢:道歉,B项至军中:军营,D项距:同“拒”,把守。)【答案】 D(“王”是名词用作动词,称王,统治。A项言:①名词,话;②动词,说。B项非常:①意外的变故;②不同寻常,指篡位。C项奉:①献上;②通“捧”)
【答案】 D(两个“谢”字都当“道歉”讲。A项辞:①推辞。引申为讲究;②推辞。B项之:①代词,代秦王;②结构助词,的。C项幸:①封建君主对妇妾的宠爱叫幸;②幸亏,幸好。)
A.①/②④⑥/③⑧/⑤/⑦
B.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D.①⑤/②③④⑧/⑥/⑦
【答案】 A(①为:动词,做。②④⑥为:介词,替,给。③⑧为:动词,是。⑤为:动词,结为。⑦为:介词,表被动,“被”的意思。)【答案】 B(①③④为名词作动词,②⑤为名词作状语,⑥为使动用法。)【答案】 C(①⑧判断句/②⑤⑦状语后置句/③④省略句/⑥⑨宾语前置句/⑩被动句。)【答案】 A(A项,曹无伤告密是“鸿门宴”斗争的起因,不是根本原因。)
【答案】 C(C项,“不要接纳诸侯的领土”错,是不放诸侯进入;同时,“其实是他自己的想法”在原文中没有依据。)(1)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妪子何为见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刘邦以亭长的身份替县里送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犯人去郦山,犯人大多在路上逃跑。刘邦考虑等到了郦山犯人就都跑光了。
(2)您的儿子为什么被杀?参考译文:
刘邦曾以亭长的身份为县里押送民工去郦山,很多民工在路上逃跑了。他估计等不得到达郦山民工们就跑光了,于是当他们走到丰邑西边的沼泽地带时,他让民工们休息喝酒,到了夜里便把他们都放了。他说:“各位都走吧,我也从此远走高飞了!”这时民工中有十多个年轻小伙子愿意跟随他一起干。刘邦带着醉意,趁夜抄小道穿过沼泽地,他让一个人往前面探路。那个人回来报告说:“前面有一条大蛇挡住了去路,我们往回走吧。”刘邦醉醺醺地说:“好汉子走路,有什么可怕的!”说着走上前去,拔剑把大蛇斩作了两段,路让开了。他又往前走了几里,酒性发作,躺在地上睡着了。后面的人来到刘邦斩蛇的地方,见一个老婆婆在那里哭泣。人们问他哭什么,老婆婆说:“有人杀了我的儿子,所以我在这里哭。”人们问她:“你儿子为什么被人家杀了?”老婆婆说:“我的儿子是白帝子,他化为大蛇,挡在道上,结果被赤帝子杀了,所以我哭。”人们都以为这个老妇人说谎,刚想打她,而老婆婆忽然不见了。这几个人来到刘邦睡觉的地方,刘邦已经酒醒。这几个人便把刚才碰上的情况告诉了刘邦,刘邦听了暗暗高兴,觉得自己大概真不是凡人。而跟随他的那些人也从此一天比一天地更加怕他了。
(二)自主思悟
1.“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2.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对不对?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可以看出樊哙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首先申明自己“死且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虽然先入咸阳,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而功高”,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从策略上看,二者区别也明显。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可以看出,樊哙不光勇武强悍,气势逼人,还能言善辩,以理服人。
3.试从课文中找出至少三句写项羽寡谋的句子,分析鸿门宴项羽失利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项王许诺”“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君王为人不忍”“项王未有以应”……分析可结合这几处挖掘项羽的个性,其失利主要是性格造成的。比如,轻信项伯,出卖曹无伤,妇人之仁慈,不懂随机应变之策略,刚愎自用。另外刘邦的多谋奸诈,长于用人,果断善谋也是重要原因,可结合具体情节作对比分析。
4.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认为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
(三)深入探究
1.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阻拦,闯入鸿门宴怒视并指斥项羽,为什么项羽不但没有反感,反而对他加以赞赏?
对樊哙越礼闯宴之举,项羽不但未生反感,反而赞赏不止,这正是他本人思想性格所致。首先,项羽是重义之人。只要刘邦不想王关中,对他赔礼道歉,他就会以“义”为重,放过刘邦。其次,项羽有骄矜之气,以致使他过低地估计了刘邦,加以刘邦曲意奉承,假意迎合,使他动了“不忍”之心。
再次,项羽既有骄矜之心,难免刚愎自用,对群臣左右言行举止根本不加注意,项伯以私害公他不知晓,范增反复暗示他视而不见,项庄舞剑之意他毫不理会。如此一来,当樊哙闯宴怒视项羽,项羽只是“按剑而跽”而已,他因重义自然就赞赏樊哙。樊哙立而饮项羽赐酒,切而啖项羽所赐生彘肩,自然使项羽虚荣心得到满足。而樊哙指斥之言也多含奉承项王之意,又满足了他自矜功伐之心,项羽自然不会对樊哙反感,只能对这位“壮士”以礼相加了。
2.鸿门宴上的斗争,情节气氛可以概括为“三起三落”,有哪“三起”,哪“三落”呢?
三起:一起是范增暗示项羽下决心除掉刘邦,二起是范增叫项庄舞剑,趁机杀刘邦,三起是樊哙持剑盾闯帐。三落:一落是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二落是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樊哙斥责一顿后还赐座,三落是刘邦以“如厕”之名脱身回本营。
3.项羽在本文中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作者主要是通过哪些情节来刻画的?
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他听到曹无伤的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可是听到项伯说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又改变了主意,答应项伯“善遇之”。等到刘邦到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听了洋洋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了出来,以表明自己原来对刘邦并无成见。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杀刘邦,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熟视无睹。到了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他训斥了一番,他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彘肩,赐座。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前边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只是换了一个角度说而已。而他在这些虚伪的言辞面前,却感到刘邦与樊哙的话是对的,自己反而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刘邦脱逃,他也毫不在意。到刘邦逃走后,张良奉璧给他,他“置之坐上”,没有什么反应。文章写他的细节与对话虽不多,却很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4.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
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项王,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做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
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樊哙责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诘,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一方有备,一方无备,结局合乎情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之“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玦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针办。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个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是项羽和刘邦。
(四)概括主旨
本文记叙的是楚汉之间的一次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宴会。在这次宴会上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斗智斗勇,矛盾激烈,错综复杂。刘邦集团团结一致,避免了被消灭的危险,项羽优柔寡断,不听范增的谋划,放走了刘邦。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五)鉴赏艺术
1.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
例如,对樊哙的刻画。他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而闯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理有节的。“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以引起项羽注意;项羽赐酒,他先拜谢,然后站着喝下,随后连生彘肩也吃了;他借机讥讽项羽,却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羽之意,很投项羽居功自傲的脾气。在极紧张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了樊哙勇猛、豪爽、粗中有细的性格。2.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例如,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下能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能随机应变。项羽任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这样的对比、映衬,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并揭示了刘胜项败的必然趋势。【答案】 C(C与题干中的“故”都当“所以”讲。A.老交情,B.原来,D.缘故。)【答案】 D(项羽和樊哙地位不对等,没有可比性。)【答案】 B(举:尽)
【答案】 C(A.而:表修饰关系,译为“着”/表并列关系,不译。B.以:目的连词,来/介词,把。C.之:的。D.且:连词,尚且/连词,况且。)【答案】 C(C与题干中的“与”都是动词“给”“送给”的意思。A、B中“与”是介词“跟”“和”,D中的“与”是连词“和”。)
6.请选出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项羽是重义轻利之人,刘邦是他曾经的“朋友”,所以他不可能杀害刘邦。
B.项羽有骄矜之气,以致使他过低地估计了刘邦,加以刘邦曲意奉承,假意迎合,使他动了“不忍”之心。
C.项羽刚愎自用,对群臣左右言行举止根本不加注意,项伯以私害公他不知晓,范增反复暗示他视而不见,项庄舞剑之意他毫不理会。
D.樊哙立而饮项羽赐酒,切而啖项羽所赐生彘肩,自然使项羽虚荣心得到满足。而樊哙指斥之言也多含奉承项王之意,又满足了他自矜功伐之心。
【答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