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1同步课件:第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1同步课件:第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7 20:2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80张PPT。第九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第三单元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①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②。
若待上林③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 ①清景:美景。②半未匀:指初绽的柳叶在柳枝上尚未普遍萌芽。③上林:上林苑,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扩充。司马相如曾作《上林赋》。
【简介】 杨巨源(生卒年不详),字景山,蒲中(今山西永济县)人,贞元五年(789)进士,官至礼部郎中。在当时以能诗著称,为后进诗人所师事,长篇流于刻琢,绝句比较平易。【赏析】 这首写景诗写得很别致。表面上诗人在写城东所见的早春景致及想象城东仲春花红柳绿的风光:早春时,柳丝刚刚吐芽,远远望去,一丛柳丝黄中染绿。那么,倘若在仲春时节,帝王宫苑上林苑繁花似锦时,这一带应该满是踏春游春的人了。此诗格调轻快,又寓有理趣,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把本诗看做是作者的创作见解:诗人应该感觉敏锐,开风气之先,发人所未发,不能跟在别人后面写熟套子。所谓寻春须是先春早。二是认为此诗表达了一种政治见解:诗人把暂时还默默无闻的人才巧妙地比做初春的嫩柳,尽管他们地位卑微,还不成熟,都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只要给予适当的机会,就会长大成材。但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发现他们身上的潜力,提供他们成长的土壤。而一旦他们功成业就,像宫苑灿烂的鲜花一样开放时,人人都会鉴赏爱惜!这其实是古代怀才不遇的文人对朝廷的讽刺——为什么不能及时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非要人才自己苦苦挣扎出来呢?(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原文在第七课上)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解析】 题干问的是“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考查重要语句的含意。答题时首先要弄清楚“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的含义,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材料加以佐证。理解句子含意要回归文本,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主旨等来理解。【答案】 ①这句话形象地表述出来了作家的创作追求,作家的思想,作家对世界的理解和他给读者所表述出来的艺术形态,他的作品写出对历史和现实事象的独特体验;②“属于陈忠实”即他独有的风格特点,侍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③“永留人间”是就其价值和影响而言,“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方”;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命题立意】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8分)
【解析】 题干问的是“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这道题是两问,第一问要理解“剥离”“寻找”的意义,回归文本,传主写作的过程中“寻找”是一种浅层次的累积,到了一定程度才会蜕变,才想要“剥离”。 第二问“哪些”可知道是多角度的,结合第二题的问题和答案,可以理解为社会与艺术层面的。【答案】 寻找是基础,剥离是质的飞跃与突变,寻找转化为自觉,突破便显得异常痛苦与艰难。剥离是来自社会层面的,如“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另一层剥离是艺术层面的“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倍感困惑,又倍感启发”。
【命题立意】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有关背景,了解本文通过记事、描写、议论相结合来表现人物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法。
2.分析理解人物形象,品味作者简洁有力的语言风格。
3.学习梁任公先生的治学风格,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2.解释词语
(1)显宦:地位显赫的官员。
(2)叱咤风云:怒斥之声,令风云失色。形容轰动一时的人物。今多指将帅或左右时局者的威风、气势。
(3)迥乎不同:截然不同。
(4)风和日丽:形容天气晴朗温和(多用于春天)。
(5)短小精悍:身材短小而精明强干;后形容文章、言论等简短有力或队伍人少但强而有力。
(6)风神:风度和神态。(7)潇洒:(神情举止)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神情潇洒);不拘谨的或无拘束的;不矫揉造作的。
(8)顾盼:向四处看。
(9)起承转合: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的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上文,“转”是转折,“合”是全文的结束。泛指文章做法。
(10)博闻强记:见识广博,记忆力强。
(11)手舞足蹈:手臂和双足皆在挥舞跳动的样子。形容情绪高涨到极点。
(12)淋漓:形容湿淋淋地往下滴;形容痛快。
梁实秋的散文,以简洁胜,底稿很少涂改,腹稿打得充足,一篇之成,推敲累日。他用白话行文,而务去白话之冗赘,只求达意,也不完全摈斥文言。有自然、直率、豁达、洒脱、亦庄亦谐、旁征博引、中西逢源之特色。5.了解背景
本文的主人公梁启超先生有着不平凡的一生,他少年聪慧,主张维新变法。1895年,当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之际,梁启超随同康有为联合各省赴京会试的举人上书朝廷,要求拒绝签订条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事件。此后他积极从事京师和上海的强学运动,又和黄遵宪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提出废科举、兴学校、改官制、实行地方自治等一系列主张,对改良运动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流亡日本。当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后,他竟和康有为一起组织保皇会,开始走上反对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辛亥革命后回国,曾依附于袁世凯,后又反袁。这就是文中所说的云南起义。到了晚年,梁启超弃政从学,在清华大学任教,努力介绍西方社会科学,整理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并从事文学创作活动。本文所写的就是梁启超在清华任教期间的一次演讲。最后他联系清华情况说:“清华学子,荟中西鸿儒,集四方俊秀,为师为友,相磋相磨。他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子行将焉!”他这次演说对清华优良学风和校风的养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以后,学校即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字定为校训。(2)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长篇讲演里,使用“和西洋文学比较”的思维,整体地观察中国的古典诗歌传统,依据“奔迸的”“回荡的”与“蕴藉的”三种分类的“表情法”,第一次提出了“象征派的表情法”“浪漫派的表情法”和“写实派的表情法”的流派性的理论分析。这种分析,为新诗批评如何参照西方文学理论,进入思潮流派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启示。可惜,这种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在后来并没有引起新诗研究者们的注意,未酿成为系统的现代诗学批评。本课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讲读课文1~6自然段)
(一)整体把握
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下面写演讲作铺垫。从这些简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意味着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第2、3自然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并描写梁任公的形象。描写形象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第4自然段写梁任公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展现梁任公寓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人格气质。这是文章中的一个亮点。
第5、6自然段写梁任公先生讲解《箜篌引》的情景。(二)自主思悟
1.作者在开头为什么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答:梁任公先生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这里是以其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与影响。
2.作者为何要提“显宦”和“叱咤风云的人物”?
答:这是运用衬托的手法,说明只有梁任公的演讲给作者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足见其学术成就之高,在对比中突出了梁任公演讲的动人和颇受欢迎。3.如何理解“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这句话?
答:这句话里有三个对比。一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相对比。二是“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相对比。上述两个对比又以“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为铺垫和衬托,同“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形成一个大的对比,突出强调听梁先生的讲演所获得的美感、趣味之大,进而引起下文论梁先生的讲演。
4.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演讲过程,却写演讲稿的秀丽、美观?
答:作者写梁任公的演讲稿,是通过物写人,说明梁任公虽然是大家,但工作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三)深入探究
1.如何品味对梁任公的外貌描写?
对梁任公的外貌描写:“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文字不多,但很传神。这段描写可以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部分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既遵循人物固有的特点,又略有夸饰。“风神潇洒”“光芒四射”就是夸饰,表达了由衷的赞美之情。2.作者是怎样描写梁启超先生的开场白的?他对之作何评价?
梁实秋对梁启超先生的开场白有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这是开场前的动作,记载得非常清楚。为什么会如此清楚呢?让我们来看后面的开场白:“‘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不待作者说,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一位活生生、有那么一点点谦逊其实又非常自信的梁启超先生了。作者本来就很景仰这位大师,现在得以亲炙其学问,自然是更加佩服又觉得满足。
3.人们常说,诗如其人。其实,一首诗怎么讲解也是“如其人”,梁启超为什么对《箜篌引》这首诗情有独钟?为什么讲解得那么生动传神、富有情感?
因为梁启超本人就是一个“渡河者”,他一边讲诗,一边会自然地想起自己这一生为中国的富强而奔走呼号、甘冒矢石、万死不顾的经历,所以会心潮澎湃,声泪俱下。【答案】 D(A项戌:xū,B项咤:zhà,C项冗:rǒnɡ)A.呕心沥血  星罗棋布  一蹴而就
B.呕心沥血  俯拾即是  一挥而就
C.处心积虑  星罗棋布  一挥而就
D.处心积虑  俯拾即是  一蹴而就
【答案】 A(呕心沥血:用尽心思,褒义。处心积虑:用尽心思地谋划,贬义;星罗棋布:像天空中的星星似的罗列着和像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着,形容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俯拾即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D.最近,中国政府对《水污染防治法》进行了修订,将施行“流域限批”和河流休养生息,并试图通过调水工程解决一些地区水资源紧张的问题。
【答案】 A(B.偷换主语(或搭配不当),在“本质上”前加“该奖项”C.语序不当,应为“对于发挥铁路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服务保障作用,深化我国与东南亚相关国家铁路合作,加快泛亚铁路网建设”D.成分残缺,在“休养生息”后加“的政策”。)
C.本段文字对人物的描写完全是对人物外貌的描写,遵循人物固有的特点,没有丝毫夸饰的成分。
D.作者在梁启超的演讲前先写他的形象,似乎有意先给读者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脑海中带着这一形象来欣赏梁氏的演讲过程。
【答案】 C(“完全是对人物的外貌描写”不对)
C.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
D.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答案】 D
C.梁任公是中国近代政治史上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是一致公认的,不可动摇的。
D.梁任公的政治作为为多数人所知,而学术造诣为政治声名所掩,正值得为之专文彰显。
【答案】 A(“学术威望比其政治威望高”理解错误。)
C.本文选材很讲究,写片段的记忆,片段的印象,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用笔简洁精当,这种写法被称为白描。
D.本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把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答案】 B(“本文材料十分充足、丰富”错误。)第二课时(讲读第7~10自然段)
(一)整体把握
第2~9自然段是第二部分,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
第10自然段为第三部分,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二)自主思悟
1.“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作者用了“表演”一词,联系全文,谈一下你对该词的理解。
答:“表演”一词,是对梁先生演讲时的外在表现而言,赞扬他的演讲不枯燥,不呆板,形象生动,有感染力。并非说他只重形式而缺少真情实感。2.文章描写梁先生的演讲,特别提到《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用意何在?
答:一是他演讲的“紧张处”是最精彩的部分,二是用它们来表现任公的爱国情感。
3.“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从结构上看,总结上文,并简明交代了写作此文的原因。从内容上看,本句从三个方面评价梁任公先生,并以当世少有这种人而反衬之,进一步表现了梁启超先生作为学者的独特与高尚。(三)深入探究
1.作者为什么简述在茅津渡候船渡河及看到的情景?
这是写梁启超的演讲给自己的深刻影响,从侧面进一步衬托梁启超演讲技巧的高超,看似直述,实乃曲笔。
2.本文的情感表达有什么特点?
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任公有景仰之情、欣赏之情、赞美之情。
一是表达直接。如开篇“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神似的境界有些人穷尽脑汁也未必能达到,梁实秋三言两语就完成了。二是格调高雅。梁任公先生乃一代国学大师,他要为清华学子作演讲,要启迪青年的学问、思想,他做的是雅事,而作者就把他的雅写出写活了。看梁任公的那两句开场白:“‘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是文人谦逊与自负,却又是顽皮的雅。“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二十年后还让人触景生情,忆起所讲的内容,这是学问的雅。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音乐的雅和文学的雅,有同一的韵味,同一的力量。
文章收尾,言及“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这是对任公先生的赞美,也是对当世文坛现状的遗憾,潜藏着对学界未来的期盼,这不又是一份“雅”?古人“闻弦歌而知雅意”,作者借文章传雅意,雅之趣大矣哉!3.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1)直接的表达。
①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
②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③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2)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①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②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③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3)完全含蓄的表达。
①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②“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③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启超,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四)概括主旨
本文通过写梁任公先生精彩的一次演讲,表达了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表现梁任公先生的治学风格及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特点。(五)鉴赏艺术
1.精于选材。
本文选材很讲究,写片段的记忆、片段的印象,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连续,也没有拖泥带水的叙述和描写。这种写法可以称为白描。白描看似简易,其实不然,而白描运作到本文这样的精彩更不容易,只有高手能轻巧为之。2.语言简练、传神。
本文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句子都不长,作者似乎在语言运用上有一种自觉的节制,也就是说用较少的文字来表达更多更丰富的内容。但语言简练,不等于语言贫乏,以形貌描写为例,“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寥寥数语,都是平常字眼,但集合成文,人物的外貌和内在精神立刻现出;再有,文章后面写梁任公演讲完后,“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仅两句话,极有形象感,值得认真回味。文章最后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行文至此,节制感更加明显、突出。但是为了传神,有些描写还是稍微多花了笔墨,如对梁任公的演讲稿的描写、对他的开场白的描写、对他的背诵古诗文的描写就是例证。能将简练与传神良好地结合,是梁氏文章语言运用的主要特色。
3.通过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个性。
第三段作者用极其简省的笔墨勾勒出梁任公先生的外貌。从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四个方面刻画出梁任公先生的精明强悍和潇洒气度。
第四段中当写到梁任公先生“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时,有一个细节“眼光向下面一扫”,“扫”这个动词用得极其准确,极其生动,表现了梁任公先生目光的敏锐、思想的深刻和睿智。梁任公先生的开场白更有特色,只有两句话,其中“启超没有什么学问——”一句表现了梁任公的谦逊;而“可是也有一点喽!”一句又写出了他“腹有诗书”的大学者的自负。
第八段的描写最为精彩。文中写到:“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当他讲《桃花扇》时痛哭流涕,而当他讲到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时,又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手舞足蹈,或喜或叹,或哭或笑,这些真切地刻画出梁任公先生自由洒脱的性情中人的形象。A.目不见睫    目不交睫    目不窥园
B.目不交睫    目不见睫    目不窥园
C.目不窥园    目不交睫    目不见睫
D.目不窥园    目不见睫    目不交睫
【答案】 C(目不见睫:指自己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目不窥园: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读书。)C.随着改革的有序推进,社会保险双轨制下“待遇差”的矛盾将逐步得到化解,社会保险更好地将体现制度公平、规则公平。
D.覆盖城乡的文化设施网络已基本建成,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总体水平仍然较低,距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答案】 B(A.两面对一面;C.语序不当,“更好地将体现”应为“将更好地体现”;D.结构混乱,应为“距离……还很远”或“和……还有较大差距”。)
C.能够把简练和传神十分巧妙地结合起来,是梁实秋文章中语言的主要特色。
D.文章标题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所以本文主要是实事求是地记述梁先生的演讲,无其他目的。
【答案】 D梧桐雨
杂剧剧本。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元白朴作。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但删去道士求仙一段。写当斩的边将安禄山被唐明皇赦释留宫中侍候期间,与杨贵妃有私。后安禄山赴任渔阳节度使,贵妃则邀取明皇宠爱,双双对天密誓,永为夫妻,并成天沉湎于声色歌舞之中。安禄山乱起,明皇仓皇西逃。至马嵬坡,护驾六军不发,先杀杨国忠,继迫明皇缢死杨贵妃以谢天下。乱平以后,明皇重返长安,于秋雨之夜,追思贵妃成梦,醒来正听雨打梧桐,愈添伤情,叹为终身之恨。作者倾心歌颂帝妃爱情,但又写明皇之昏庸及杨、安之私通,造成主题上的矛盾与混乱。唯抒情写景较有特色。尤以第四折中以雨打梧桐叶的实写引出雨滴人心脾的虚写,情景交融,极富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