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91张PPT。第十课 短新闻两篇 第四单元题都城南庄①
崔 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②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③。
【注】 ①都城:指长安。南庄,大约是都城南郊村庄的意思,不一定是实名。据《本事诗》载:崔护在清明日独游都城南郊,因口渴,向一户人家叩门求水。有一位姑娘开门送水给崔护,然后先靠着桃树,含情注视着他。崔护喝完水,姑娘送他出门。第二年清明,崔护思念,重来寻访,门墙如故,门却上锁。于是他便在左扇门上题了这首诗。②人面:指那位年轻的姑娘。③笑春风:是说桃花开得十分繁盛,像带着笑意一般在春风里面。【简介】 崔护(生卒年不详),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定州)人。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进士,曾任岭南节度使。
【赏析】 这首诗写得自然明快,情真意切。全诗直叙其事,绝无含蓄转折之语。它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对比映照,把诗人对“去年”情景的无比温情、无限追念,以及此时此刻的无限怅惘、无限失落之情鲜明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而诗人对去年所见的那个女子的无限爱恋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回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才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2016年高考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在母语的屋檐下
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俩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甚至忆起 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景,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真过瘾。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油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 tongue,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它可以做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遥遥,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俨然敞开,堆积的珠宝浮光跃彩。
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远古沉默的荒野;鹰击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
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
一颗悬空的心倏的落地了。
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一个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抉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的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以诗歌为证,《鲁拜集》中波斯大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喟,贯穿了想通哲学追问;中世纪的意大利,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和晚唐洛阳城里,李商隐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律,或者隽永清晰,或者宛转迷离,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重,在交流中使各自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
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职责,他的伦理的基点,他可以走向天高地阔,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
(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16.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解析】 题干问的是“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应先找到联系原文作答。
【答案】 ①内容上,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庇护感和安全感。
②结构上,呼应题目“屋檐”,引出下面的议论。
【命题立意】 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了解新闻的基本结构特点,把握新闻的基本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2.熟读课文,结合相关的史料,重现新闻所表现的当时的场景,分清作者在介绍上的先后主次关系。
3.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体会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了解纳粹暴行对于人类的戕害,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培养对自由和和平的向往之情。2.解释词语
(1)冉冉:渐进地;慢慢地;柔软下垂的样子。
(2)明媚:(景物)鲜明可爱;(眼睛)明亮动人。
(3)婆娑:盘旋(多指舞蹈)。
(4)噩梦:引起极度不安或惊恐不已的梦。
(5)窒息: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形容因受阻而中断。
(6)凝重:浓重;端庄,庄重。
(7)陈迹:过去的事情。
(8)交接:连接,相接;移交和接替;结交,交往。3.辨析词义
实验·试验
两词都有“检验”之意,但“实验”是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而“试验”是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前者是指前人已经试验过的,基本是成为真理的,我们再做的时候,是重复过程,从实验中更形象地学习到知识。后者是以前没有得到结论的,或是结论没有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我们再通过试验对某个结论进一步研究。两词比较,主要的目的不同。报道·报到
两词都有“报告”之意,但“报道”是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可作动词和名词。而“报到”是向组织报告自己已经来到,只作动词。管治·管制
两词都有“管理、治理”的意思。但“管治”指通过政权来控制、管理。“管制”指强制管理。4.走近作者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作者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其中周树春为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罗森塔尔是《纽约时报》的著名记者,现任执行主编,全权负责该报新闻报道工作的最高负责人。“二战”结束十几年后,美国记者罗森塔尔对德国法西斯曾制造的奥斯维辛这一人间地狱进行了新闻报道。5.了解背景
《别了,“不列颠尼亚”》写于1997年7月1日,也就在那一天的零点,在中国,在香港发生了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那便是香港在这一时刻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英南京条约》使香港离开了祖国,变成了大英帝国的殖民地,150多年来,28任港督代表英国对香港进行统治。为了使香港回归,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许多努力,终于,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使香港的回归指日可待,13年的漫长等待,让亿万中国人失去了许多,也得到了许多。当1997年7月1日零时这一庄严的时刻到来之际,哪一个中华儿女不热血沸腾呢?《别了,“不列颠尼亚”》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写于1958年8月,当时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有13年,时间已经磨平了战争造成的创伤,但德国法西斯在二战期间残酷地屠杀被占领国人民的集中营还在警醒着世人,法西斯集中营的牢房、毒气室、鞭刑柱、焚尸炉无不向人们诉说着德军犯下的滔天罪行。本文便是作者目睹了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后有感而写的一篇新闻。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这主要得益于他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6.开阔视野
新 闻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泛指整个新闻事业;狭义的“新闻”则是指一种文体,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特写、访问记等。它是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特殊文体,“具有迅速、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它是报纸、广播、电视常用体裁形式的总称。概括起来,“新闻”有如下几种特色:①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基本特征;②时效性:新闻报道必须迅速、及时,讲究时效,尽量缩短“时间差”;③新颖性:报道的内容必须有价值、有意义,它是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新人物、新风尚等客观事物;④准确性:受“真实性”的制约,这种文体用词准确,叙事恰切,对一些问题的提法与评价要有分寸。本课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讲读《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是导语部分。告诉我们,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多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
第二部分(从第2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是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港岛统治的开始与结束。(二)自主思悟
1.“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有什么独特之处?好在什么地方?
答:首先,用倒装句式突出了“别了”的内涵;其次,运用借代修辞格,用“不列颠尼亚”舰指代英国,形象、生动。
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是描述现实场景。
更深层的含义是,“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2.“最后一次”“最后时刻”连用两个“最后”怎么理解?
答:“最后”一词,表明这一次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次港督的交接,英国米字旗再也不会在此升起,中国政府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时刻到来了,这是值得庆贺的政治大事。着墨不多,意义深远。
3.导语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一是点题,点明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祖国。三是特别突出了英国告别仪式的高潮,引人注目。4.“日落余音”怎么理解?为什么加引号?
答:英国曾经占领了广大的殖民地,自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现在香港回归,英殖民地统治权力的太阳落了,故称“日落余音”,加引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5.如何理解“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这句话的内涵?
答: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最后一次。表现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时的无比兴奋的心情。
6.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答:英国曾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的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日落”二字也凸显了本文的主题。(三)深入探究
1.这篇新闻报道由哪几个部分组成?2.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1)第一次降旗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来,这标志着今后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统治;
(2)第二次降旗是港岛每一天的降旗,平时这时候的降旗很平常,但这一次降旗意义非常大,因为这面旗帜的降下,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3)第三次降旗是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这次降旗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了,也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3.作者为什么要精确地写出英国统治香港的时间?
对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殖民统治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应该被忘记的。中国人民经过了漫长的等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到祖国怀抱的这一天,但作者心中丰富的情感,却是通过精确记下英国统治香港的时间来表现的,语言非常含蓄,很有分寸感。平实的语言,鲜明的对比,饱含了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之情。4.第10段末句话中“消失”一词有什么含义?
形象地描写出了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驶入大海时的情形,并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在这块土地上。
5.“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有什么表现效果?
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结尾,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彻底结束,香港和平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中华民族的胜利,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却显现出语言的张力。6.《别了,“不列颠尼亚”》在传达给我们信息时,既有对现实场景的描述,又有对历史事实的回顾。请思考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融合在一起的。
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的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首次踏上香港的历史。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答案】 B(A项悚:sǒng,C项幅:fú,D项降:jiàng。)C.当前,我国的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具备不少有利条件,但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会遇到不少需要解决的风险和难题。
D.这所创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期的商学院是这座滨海城市的唯一的一所大学,这所大学一直对孩子们充满了神秘感。
【答案】 B(A.在“读作者的人格”前加谓语动词“是”。 C.搭配不当。“会遇到不少需要解决的风险和难题”“解决”与“风险”不搭配。D.主客体倒置。)
C.这句话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将香港百年历史沧桑巨变凝聚其中。
D.这句话是一个单句,主语是“大英帝国”。
【答案】 D(此句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
C.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香港告别了殖民统治时代,开始了新的生活。
D.中国对英殖民统治的依依惜别。
【答案】 D
10.填空。
①《别了,“不列颠尼亚”》属于新闻文体。这是一篇________,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________”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________,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悍的消息文体。②《别了,“不列颠尼亚”》以________为顺序,以________为线索,以港督告别仪式开头,在子夜易帜时高扬,又以“不列颠尼亚”号离去作结,起伏跌宕,制造出层层递进的结构。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以________(参观的场景)为顺序,双线展开,一方面写奥斯维辛集中营,一方面写________,两者交织,渲染沉重、肃穆的气氛。
【答案】 ①特写 特写镜头 新闻事件现场 ②时间 英方的活动 空间(参观的场景) 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和心情第二课时(讲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一)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点明布热金卡曾是人间地狱。
第二部分(第3~15自然段)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可怕历史和参观者的深切感受。
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与首段遥相呼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幸福的强烈向往之情,也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二)自主思悟
1.为什么眼前“阳光明媚温暖”的景色是最可怕的事情?这种反常表述有何效果?
答: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作者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
文章开头一反常态,说布热金卡的阳光明媚温暖,绿树婆娑,欢声笑语竟是最可怕的事情,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写出了布热金卡的现状。“从某种意义上说”强调了布热金卡的特殊性,“最可怕的事情”写出作者的强烈感受,极易吸引读者,具有震撼人心的表达效果。2.第1自然段里的“居然”一词有什么含义?
答:在布热金卡这个地方,成千上万的人被杀害,充满了恐怖、阴森的气氛,而在这罪恶的地方,也会是“阳光明媚温暖”,充满朝气、生机,让作者感到不可思议,“居然”一词,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愤怒。
3.第2自然段中四个“不该”连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四个“不该”排比造成气势,写出了布热金卡这个地方充满恐怖、阴森的气氛,惨绝人寰。
4.“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从内容上看,概括前文,作者说:那些“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所有的事情都已经是旧闻了,不再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了;从结构上看,起过渡作用,同时第一次照应题目。(三)深入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叙述游人的目的呢?
这是因为,第一种游人,从侧面说明布热金卡集中营的残酷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第二种游人,这是曾经经历过法西斯蹂躏的人们,说明他们对法西斯暴行的憎恶;第三种游人,表示对死难者的同情,说明人的善良。人们千里迢迢来到这里,不管出自哪一种具体的目的,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渴望。2.“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作者将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有何用意?
这两种事物,组成了一幅对比鲜明的令人难忘的画面,既揭露了法西斯摧残美好生命的罪行,又暗示了生命是不会彻底被摧垮的,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正义之花也会在地球上遍地开放。3.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这个二十多岁的姑娘?有何作用?
外貌、神态。这一浮雕式的特写,引发我们许多思考,一个美丽善良、对生活充满美好憧憬的乐观姑娘,却在法西斯的集中营里被残酷地杀害,反衬了法西斯的残忍,激起读者对法西斯的无比痛恨。也启发世人反思: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践踏和毁灭的,要永远牢记法西斯的罪恶。
4.参观者们的恳求目光和言语表达了他们的什么心情?
参观者们已经受不了集中营中各种灭绝人性的“设施”,急欲离开的心情。5.《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我们常见的消息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6.两篇文章作为新闻报道的典范,在写作方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别了,“不列颠尼亚”》
(1)将历史事件和现实场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本文作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将观察分析得到的第一手材料记述下来,并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资料,如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港督府的修建等等。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情,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浓厚的历史内涵。
(2)语言庄重含蓄,借景寓意。
报道借景寓意,意味深长。语言庄重,在含蓄中又蕴涵了言外之意,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耐人寻味。
另外还注意以色彩增强文章“视觉效果”:黑色的“劳斯莱斯”、白色的港督府、绿色的树丛,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双线展开,情、景、事融为一体。
一方面写奥斯维辛集中营,一方面写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和心情。作者匠心独运、巧妙安排,以更真实深刻地揭露主题。
(2)视觉独特,从“平静”的环境中发现新闻。
作者以独特环境中的见闻感受,发现了平静之下的风暴,感受到罪恶与善良的对立,以情感波澜构成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优秀作品的基调。
(3)对照和反衬手法的运用。
例如:“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本句反衬并与“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形成对照。(四)概括主旨
《别了,“不列颠尼亚”》
这则通讯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了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港的过程,突出了香港回归祖国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抒发了炎黄子孙洗雪百年民族耻辱后的自信自豪之情。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这则新闻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揭露了德国纳粹分子戕害人民的滔天罪行,表达了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主题。(五)鉴赏艺术
《别了,“不列颠尼亚”》
1.现实场景和历史事实的有机融合。
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背景材料的引入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2.语言庄重含蓄,借景寓意。
描写的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天,以英方活动为主的情景:英国末任总督的告别仪式“在蒙蒙细雨”中进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报道借景寓意,意味深长。语言庄重,在含蓄中又蕴涵了言外之意,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耐人寻味。《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细节传神,感染力强。
恰当的细节描写对增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极为重要。本文细节刻画细致传神。有对历史遗迹、遗物的细节特征的描画,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个细节象征着正义是邪恶镇压不了的,自由与光明之花必将灿烂地开放。再如“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这是对历史遗照中人物表情的浮雕似的特写,其后作者用追问——“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又在想什么呢?”——来“放大”“加深”这一细节印象,启发世人反思: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蹂躏、践踏和毁灭的!活着的人,要永远牢记法西斯的罪恶,警惕法西斯幽灵的复活。
还有对参观者表情反应细节的摹写,如用“张大了嘴巴”表现参观者的惊惧莫名,用“浑身发抖”表现参观者的怒不可遏,用“跪了下来”表达参观者的诚挚祈祷等等,这些细节都给读者以立体的视觉形象和强烈的情感震撼。
2.本文双线展开,情、景、事融为一体。
一方面写奥斯维辛集中营,一方面写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和心情。如报道的第4、5自然段直接写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罪恶的历史记录,紧接着后面的内容是从参观者的视觉来突出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感受:气氛恐怖、沉重、压抑。在此,两条线索紧密交织在一起,情景交融。作者匠心独运、巧妙安排,更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主题。3.语言精警,发人深省。
这篇新闻用词简练准确,意味隽永;造句明快流畅,情感浓郁。全文写参观者的话就一句,两个字——“够了”——这一句临近文章结尾,点到为止,却余音袅袅。它蕴涵着丰富的感情:对受难者苦痛的目不忍睹,耳不忍闻;对法西斯刽子手的咬牙切齿,义愤填膺;对历史悲剧不再重演的祈望;对和平自由长存的美好祝福……这是用词上的简而味永。
还有很多语句精警有力,发人深省。如“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这一句深刻地揭露了法西斯的灭绝人性。又如“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一句造语新巧,本应说参观者观看长廊两边墙上的照片,但作者却说照片上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视点的倒置更加逼真地创设了真实的现场感,有助于引导读者与历史对话。
还有用反讽的语句表达对噩梦般历史的冷峻审视。如“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最可怕”“居然”“还有”这些修饰语越是极化人们的“难以置信”,就越反衬出那段黑暗、恐怖历史的罪恶。又如“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冷嘲热讽中寄托着人们对法西斯行径的惊恐与痛恶,对重获自由、光明的惊喜与兴奋。
罗森塔尔巧妙地将对比、象征、多样化修辞、散文式笔调等文学叙事手法借用于新闻写作,使客观事实的描述投影着主观的印象,别具匠心地制造出历史与现实、恐怖与欢乐、战争与和平的剧烈反差,从而使文本产生出巨大的张力。
A.幸存者 遇难者 受难者 死难者
B.受难者 死难者 遇难者 幸存者
C.遇难者 受难者 幸存者 死难者
D.死难者 幸存者 受难者 遇难者
【答案】 D①这种梦想不是幻想
②是将自己的能力尽情发挥的勇敢和激情
③ 通过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发挥到最大
④“中国梦”正是这个社会许许多多个体通过自己胼手胝足的努力
⑤冲破了计划经济对个体创造力的压抑
⑥而是在困难中寻找出路的智慧和坚定
⑦找到了一个社会前行的梦想
A.②⑤③①④⑦⑥ B.④③⑤⑦①⑥②
C. ④③⑦⑤⑥①② D.①⑥②④⑤③⑦
【答案】 BC.罗森塔尔并没有详细描写集中营的各个地方多么可怕,而是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读者,引发读者共鸣。
D.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对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堪称这方面的典范。
【答案】 B(运用的是对比手法)清忠谱
传奇剧本。明末清初李玉作。朱素臣、毕魏、叶稚斐等也曾参加编写。剧本以苏州“五人墓”事件为题材,“事俱按实”,反映明末东林党人反对魏忠贤等阉党残暴统治的斗争。苏州阉党为阉宦魏忠贤建造“生祠”。落成时,东林党人周顺昌冲进祠堂,直指魏塑像痛骂。魏忠贤得知,派校尉到苏州捉拿解京惩办。市民颜佩韦等五人振臂一呼,上万群众包围了巡抚衙门,痛殴校尉。魏忠贤闻报大怒,声言要将苏州市民全部杀光。为保全城百姓,颜佩韦等五人自首就义。周顺昌亦刑死于狱中。后魏忠贤势败,苏州市民捣毁魏氏生祠,并在此地基上安葬五人遗体。剧本暴露了以魏忠贤为首的反动统治集团祸国殃民的罪恶,歌颂了东林党的正义斗争,表现了人民群众在支持正义、反抗暴政斗争中的巨大力量。场面浩大而有声势,矛盾激烈而又集中,剧中人物周顺昌、颜佩韦亦被写得大义凛然,个性鲜明。此剧对后来的《桃花扇》等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戏曲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