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
一、夯基训练
1.用你的方言读下面这几组字词,看看同一组字或同一组词中加点字的读音是否相同,然后选出普通话里声母相同的一组( )
①父亲 胡琴 ②脑袋 老戴 ③黄 王 ④街道
该到 ⑤鞋子 孩子 ⑥胡 吴 ⑦姿势 知识 ⑧轻松 青松 ⑨袜 骂 ⑩日头 一头
解析:①fù hú ②nǎo lǎo ③huánɡ wánɡ ④jiē ɡāi ⑤xié hái ⑥hú wú ⑦zī zhī ⑧qīnɡ qīnɡ ⑨wà mà ⑩rì yì
答案:⑧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畸形/羁绊 缥缈/剽窃 拗脾气/拗口令
B.档案/跌宕 亢奋/伉俪 荷兰猪/荷尔蒙
C.隽永/眷念 篆书/椽子 轧朋友/轧棉花
D.市侩/反馈 誊写/家眷 空白处/空城计
解析:A项,加点字依次读为“jī,piāo,niù/ào”;B项,加点字依次读为“dànɡ,kànɡ,hé”;C项,加点字依次读为“juàn,zhuàn/chuán,ɡá/yà”;D项,加点字依次读为“kuài/kuì,téng/juàn,kònɡ/kōnɡ”。
答案:B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假 jiǎ 暑假假嗓子假仁假义假模假式
B.供 ɡònɡ
口供
供销社
供认不讳
供不应求
C.角 jiǎo
角膜
唱主角
勾心斗角
凤毛麟角
D.冠 ɡuān
皇冠
冠心病
衣冠楚楚
冠盖如云
解析:A项,“暑假”的“假”读“jià”,其余都读“jiǎ”;B项,“口供”“供认不讳”的“供”读“ɡònɡ”,其余都读“ɡōnɡ”;C项,“唱主角”的“角”读“jué”,其余都读“jiǎo”;D项,都读“ɡuān”。
答案:D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奢靡/望风披靡 衡量/量体裁衣
晕车/晕头转向
亲家/亲痛仇快
B.哄抢/一哄而散
剥削/生吞活剥
泄露/公开露面
切题/切肤之痛
C.委婉/虚与委蛇
绿茵/绿林好汉
济贫/无济于事
喷嚏/饭菜喷香
D.包扎/安营扎寨
病症/不治之症
巷道/街谈巷议
挨打/挨门挨户
解析:A项,加点字依次读为“mí/mǐ,liánɡ/liànɡ,yùn/yūn,qìnɡ/qīn”;B项,加点字依次读为“hōnɡ/hònɡ,bō,lòu,qiè”;C项,加点字依次读为“wěi/wēi,lǜ/lù,jì,pēn/pèn”;D项,加点字依次读为“zā/zhā,zhènɡ,hànɡ/xiànɡ,ái/āi”。
答案:A
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门槛/直栏横槛
寒舍/退避三舍
抨击/怦然心动
B.粮囤/囤积居奇
慰藉/声名狼藉
知识/博闻强识
C.泥淖/绰绰有余
侥幸/矫枉过正
扺掌/中流砥柱
D.瓦砾/众口铄金
偏裨/纵横捭阖
啜泣/笔耕不辍
解析:A项,加点字依次读为“kǎn/jiàn,shè,pēng”;B项,加点字依次读为“dùn/tún,jiè/jí,shi/zhì”;C项,加点字依次读为“nào/chuò,jiǎo,zhǐ/dǐ”;D项,加点字依次读为“lì/shuò,pí/bǎi,chuò”。
答案:B
6.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估计 沽酒 训诂 姑息养奸 呱呱坠地
B.嘹亮
潦倒
燎原
眼花缭乱
寥若晨星
C.悭吝
歼灭
扦插
迁延时日
阡陌交通
D.负笈
即日
慰藉
汲取经验
佶屈聱牙
解析:A项,“训诂”的“诂”读“gǔ”,其余都读“gū”;B项,均读“liáo”;C项,“歼灭”的“歼”读“jiān”,其余都读“qiān”;D项,“慰藉”的“藉”读“jiè”,其余都读“jí”。
答案:B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皓首(ɡào) 虔诚(qián)
撒手锏(jiàn)
藕断丝连(ǒu)
B.狙击(jū)
歆羡(xiàn)
卡脖子(qiǎ)
烜赫一时(xuǎn)
C.稽首(qǐ)
烟囱(tǒnɡ)
入场券(juàn)
爱憎分明(zēng)
D.戏谑(xuè)
谂知(rěn)
紫禁城(jìn)
泾渭分明(jīnɡ)
解析:A项,“皓”应读“hào”,“锏”应读“jiǎn”;C项,“囱”应读“cōnɡ”,“券”应读“quàn”;D项,“谂”应读“shěn”。
答案:B
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坍圮(pǐ)
噱头(xuè)
脊梁(jǐ)
荦荦大端(luò)
B.揣度(duó)
侪辈(chái)
毗邻(bǐ)
引咎辞职(jiù)
C.夹克(jiā)
蹩脚(bié)
黄鹂(lì)
戛然而止(jiá)
D.棠棣(dì)
伶俜(pīnɡ)
采撷(xié)
空穴来风(xué)
解析:A项,“噱”应读“xué”;B项,“毗”应读“pí”;C项,“鹂”应读“lí”。
答案:D
9.请你为中国历史博物馆网站写一段网页欢迎词,对到访者表示欢迎,并用简明的语言介绍网站的特色功能。(不超过80字)
解析:本题表面上看是要求写一段欢迎词,而实质上是要求写一段说明性文字。解答本题时既要善于提炼题目中的信息,又要兼顾欢迎辞的特点。
参考答案:欢迎您来到中国历史博物馆网站!我们希望这个网站能成为您与中国历史沟通的桥梁。我们将用丰富的资源、全新的技术来为您服务,使您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您想要的信息。
10.请拟一条以“说普通话”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10~20字)。
参考答案:①说地地道道普通话,做堂堂正正中国人。②会说普通话,“知音”遍华夏;说好普通话,“知音”遍天下。③“知音”才更知心——请讲普通话。④普通话——标准音,让华夏儿女更“知心”。⑤说普通话,迎四方宾客;用文明语,送一片真情。
二、文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3题。(导学号50720003)
近来时见“又一波雾霾汹涌来袭”“京津冀持续受雾霾困扰”,以及“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霾黄色预警”和“部分地区有重度霾”等报道,雾霾已严重危害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涉及关于如何治理雾霾,尤其是霾的问题。
霾和雾有所不同。“雾”是一种自然天象,古人有“薄雾浓云”“雾失楼台”之类吟咏,从诗画的角度看,雾柔美、朦胧而神秘。霾就不同了。虽说也是自古就有的一种天象,却全然无此美感,而且随着人为因素越来越频繁地介入,如今已成了一种污染。现代辞书因此释义为“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按当下民间流行的通俗说法,就是PM2.5(细颗粒物)严重超标。
霾习惯上也叫阴霾、灰霾或烟霾,这是霾给人的一种很形象的视觉感受:阴沉沉的,灰蒙蒙的,满天烟尘。近来竟与“雾”组合成“雾霾”而频频见诸报端。词典中不见“雾霾”这个词,只有“霾雾”(如《后汉书·郎传》“霾雾蔽日”)和“风霾”(如《魏书·崔光传》“昨风霾暴兴”),此外还有“尘霾”“沙霾”“黄霾”等。虽然词典中不见“雾霾”一词的身影,但它却在2013年“荣升”为年度热词。
从形式上看,热词“雾霾”是旧词“霾雾”的倒序,但词义的重心却因此起了变化。“霾雾”原是“夹杂有尘霾的雾”,中心词是“雾”;“雾霾”则是“像迷雾一样的霾”,中心词就成了“霾”。
“霾”并非新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屡见,卜辞有“癸卯卜,王占曰,其霾甲辰”和“贞兹雨不霾”之类的记载,可见霾很早就对人们的生活有影响了。前人对霾的认识,从《尔雅》到《康熙字典》乃至20世纪初编成的《中华大字典》,释义几乎是一以贯之的,其中汉刘熙《释名·释天》的释义相对比较全面:“风而雨土曰霾。霾,晦也,言如物尘晦之色也。”“雨”在这里读为yù,作动词“降下”讲,意谓大风扬起的尘土从天而下就是霾。因为空中满是尘土,所以刘熙说霾的天象是“晦”,天色像物体被蒙上了尘土一样昏暗。《晋书·天文志》说:“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可见,满天尘土的“霾”,与雾不同,可以持续多日,甚至长达一个月。《元史》也有至元六年(1340年)腊月“风霾蔽都城数日”的记载。
“霾”字从结构上说,是“从雨貍声”。义符是“雨”,说明是一种天象无疑。只是为何要叫“霾” 表声的“貍”是否也有什么特殊含义
《字汇补·雨部》说:“霾,与埋通,瘞(yì,掩埋)也。”“霾”之尘土蔽物,有似掩埋,所以古籍多有借作“埋”的,如《楚辞·国殇》中“霾两轮兮絷四马”之“霾”。“霾”与“埋”是可以互相通用的。“貍”现在的读音是lí,是“狸”的异体字,指一种野猫。原来的读音为mái。原来,表示掩埋义的汉字,最初并非“埋”,而是“貍”。据说,“貍”之有“埋”义,是因为野猫善于藏伏的缘故。后来,又另造“埋”字,于是“貍于草中”就变为“埋于土中”,“埋”也由此替代了“貍”,而成为表掩埋义的规范字。
就“霾”字而言,之所以借“貍”表声,恐怕也是因为“貍”原有的掩埋义,与“雨尘”义相近的缘故吧。
(选自2014年第7期《咬文嚼字》,略有删节)
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霾是一种天象,它不仅毫无美感,而且由于人为因素的介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污染。
B.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涉及关于如何治理雾霾的问题,由此可见,雾霾已严重危害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C.霾习惯上也叫阴霾、灰霾或烟霾,霾的这些称号与霾给人的视觉感受有很大关系。
D.“雾霾”是个新词,在以前的词典中见不到它。但“雾霾”近来频繁见诸报端,并在2013年成为年度热词。
解析:A项,“一直”错,原文中“如今已成为污染”,说明霾以前仅仅是自然现象,而并不被人们视为污染。
答案:A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雾与霾虽然同是自然天象,但有所不同,其主要区别就在于雾柔美朦胧神秘而霾没有雾的这种美感。
B.热词“雾霾”与旧词“霾雾”,虽然只有次序的颠倒,但词义重心却因此起了较大的变化。
C.“霾雾”是“夹杂有尘的雾”,中心词是“雾”,“雾霾”则是“像迷雾一样的霾”,中心词成了“霾”。
D.“霾”在甲骨文中就已屡见,卜辞有“癸卯卜,王占曰,其霾甲辰”的记载。这说明“霾”在商代就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了。
解析:A项,“其主要区别”,无中生有,文中无据。两者主要区别应为:霾如今是污染,而雾不是污染。
答案:A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尔雅》《康熙字典》乃至20世纪初编成的《中华大字典》,它们对“霾”的释义几乎是一样的。
B.《晋书·天文志》说:“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这句话意思是说,“霾”尽管持续时间长短不同,但尘土中夹杂着未能湿透衣服的小雨。
C.“霾”是个形声字,义符为“雨”,说明是一种天象,声符为“貍”,说明“霾”的读音。
D.“霾”借“貍”表声,除了取其声音外,也可能是因为“貍”有掩埋义,与“雨尘”义相近的缘故。
解析:B项,“雨”的翻译应为“降下”,尘土降下,而非“下雨”。
答案:B
PAGE
第
2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