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组一 古代诗歌阅读
1.[2015·济南针对性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本诗写于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②书空,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画字。
(1)老翁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在整首诗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贫寒交困;孤苦伶仃;牵挂亲人,关心国事;愁苦无奈,百无聊赖。
(2)描写了傍晚浓云往低处移动,急雪在旋风中飞舞的情景;营造了一种压抑、紧张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孤独和忧愁。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命运深切关怀而又非常无助的苦恼心情。“战哭多新鬼”,暗点房琯率军与敌作战大败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给诗人平添了一层愁苦,又不能随便向人倾诉。所以上句用一“多”字,以见心情的沉重;下句“愁吟独老翁”,就用一“独”字,以见环境的险恶和作者内心的孤独。三、四两句正面点题。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目中的“对”字,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待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瓢”早就扔掉,樽里空空如也。“炉存火似红”,指没有柴火,剩下来的是一个空炉子。这里,诗人不说炉中没有火,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下一“红”字,写得好像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似”字点出幻境。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是炉中只存灰烬,由于对温暖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最后,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诗人身陷长安,前线战况和家人的消息都无从获悉,所以说“数州消息断”,以“愁坐正书空”结束全诗。
2.[2015·江西八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注]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 机心:这里指在意宦海沉浮、仕途得失之心。
(1)这首诗围绕哪个字来写景?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诗歌尾联“机心久已忘”是诗人故作旷达之语,你认为呢?请简要阐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围绕“荒”字来写景。这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联写诗人一路所见:黄叶铺满溪桥,荒凉的山村只有参天古木,人迹全无。谷中耐寒的山花长得疏疏落落,毫无生气;从谷里流出的泉水,细微而时断时续,像是快枯竭了。诗人所见的景物都呈现出荒凉的特点。
(2)“机心久已忘”确是诗人故作旷达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语。尾联说,诗人很久以来已不在意宦海沉浮、仕途得失,麋鹿见了诗人为什么还要惊恐呢?诗人通过对麋鹿的质疑来写自己无“机心”,这正反映了他久居穷荒之地而无可奈何的心情。诗人在前三联集中笔墨写凄凉荒寂之景,衬托了其内心浓郁的落寞孤愤之情。
诗歌鉴赏 诗歌写诗人经荒村去南
( http: / / www.21cnjy.com )谷一路所见景象,处处紧扣深秋景物所具有的特色,交织成为一幅秋晓南谷行吟图。第一联点明时令。“霜露重”,既写出了深秋景色,也说明了时间是早晨,为“秋晓”二字点题。中间四句写一路所见。诗人经过小溪,踏上小桥,看到黄叶满地,荒凉的山村,古树参天。“覆”,说明这里树木多,以致落叶能覆盖溪桥;“唯”,更表明荒村之荒,除古木之外,余无所见。不仅如此,南谷中连耐寒的山花,也长得疏疏落落;从深谷里流出来的泉水,细微而时断时续,像是快枯竭了。诗人所见的景物都呈现出荒凉的特点。这时又见一只受惊的麋鹿奔驰而去,诗人不由联想到《庄子》里的话:“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诗人故作旷达之语,正反映了他久居穷荒之地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3.[2015·济南模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自常州还江阴①途中作
李嘉祐
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
无人花色惨,多雨鸟声寒。
黄霸②初临郡,陶潜③未罢官。
乘春务征伐,谁肯问凋残。
[注] ①江阴,唐朝江阴县,诗人时任江
( http: / / www.21cnjy.com )阴令。②黄霸,汉代大臣,为政外宽内明,力劝耕桑,治为当时第一。③陶潜,东晋诗人,为彭泽令时,“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
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
(1)第二联中的“惨”和“寒”两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描述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惨”,凄惨、惨淡,表现出了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看到花后的一种心理感受;“寒”,寒冷,凄苦,表现出诗人听到鸟叫声后的一种心理感受。两个字传神地表现了当地的荒凉以及战乱给百姓生活造成的破坏。
(2)写出了一片荒芜、萧条凄凉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憎恶,对百姓的同情。
诗歌鉴赏 首联“处处空篱落,
( http: / / www.21cnjy.com )江村不忍看”,前句是直接看到的,后句说不忍看,却还偏要看,江村的残破避无可避,直击人心。颔联是本诗的精华所在,可见诗人遣词造句的功力。前句是视觉的感受,花色本不会因为战争而有所改变,但在诗人看来,人民的悲惨境遇却通过花色反映出来,赋予了花色别样的意味。后句是听觉的感受,虽然写的是声音,却同样赋予了鸟鸣声以感彩,一个“寒”字,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心情。颈联和尾联隐约地表达了乱后初定,诗人意图收拾残局,重新经营民生的愿望,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局的无奈和彷徨。
4.[2015·九江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西亭
曾巩
团扇频挥到此亭,他乡愁坐思冥冥。
空羞避俗无高节,转觉逢人恶独醒。
岁月淹留随日老,乾坤狼狈几时宁。
欲知事事今何似,万里波涛一点萍。
(1)哪些事让诗人“愁坐思冥冥”?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最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原诗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他乡独坐。②与世俗格格不入。③虚度光阴,年华渐老。④辗转宦途,难以安宁。(答对三点即可)
(2)比喻。诗人将自己比作汪洋中的一叶浮萍,形象地表现了自己游宦生涯的漂泊无定。
诗歌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到西亭的所思所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团扇频挥到此亭”中团扇频繁挥动,由此也可以知道此时诗人内心的烦躁和苦闷,无处可去到了西亭这个地方。“他乡”点明此时诗人身在异乡。“愁”字点明此时的心情,而“愁”的原因也应该有“他乡”的因素。“思冥冥”引出下面思考的内容。“空羞”是对自己的一种解嘲,自己虽然远离世俗,但并无高尚的节操;转念一想又感觉自己追求特立独行有些可恶。颈联“岁月淹留随日老”是在愁自己因时光的流逝年岁已高,但接下来愁的则是国家“乾坤狼狈几时宁”,国家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由此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怀,不仅仅愁自己的命运,更关心国家的兴衰。最后“欲知事事今何似”,现在看来都是这个样子,这是对现状的不满意,“万里波涛一点萍”,自己就像是万里波涛中的一叶浮萍,飘摇无定。
5.[2015·湖北黄冈中学等八校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代僧人文兆的诗歌,并回答问题。
宿西山精舍
文兆
西山乘兴宿,静兴寂寥心。
一径松杉老,三更雨雪深。
草堂僧语息,云阁磬声沉。
未遂长栖此,双峰晓待寻。
[注] 第二句中“兴”字,《瀛奎律髓刊误》本作“称”。
(1)试分析诗歌首联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颔联和颈联是围绕首联哪个词描写的?这四句诗的描写角度又是怎样的?请予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首联点题。②抒发了“寂寥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情感,为后文奠定“清静”的感情基调,蕴藏着诗人对西山精舍的喜爱。③引出后文对静景的描写。(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2)诗歌颔联和颈联是围绕“静”(或“寂
( http: / / www.21cnjy.com )寥”)描写的。颔联由视觉角度描写,颈联由听觉角度描写。颔联写看到老松、老杉森然排列在路的两旁,三更时分,雪花纷纷扬扬,已积有厚度。松老雪深,一派静寂。颈联写听到僧人已语息入眠,唯有云阁那边隐隐传来低沉的磬声。磬声入耳,越发衬出精舍之静。
诗歌鉴赏 这首五律首写“静”感,中间展开,具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写“静”,尾联先呼应开头,写诗人爱其地却欲栖未遂,再宕开一笔,预做天亮时的打算,意脉相连而又开合自如。首联点题,一入精舍,他的最强烈的感觉,便是“静”。此处的静寂,与诗人的“寂寥心”正相符。首联两句,已含蕴着他对西山精舍的好感。中间两联便具体描写这个“静”境。颔联由视觉角度描写:他独自一人,慢慢在精舍内的一条小路上散步,四周万籁俱寂,便是连那松杉之“老”与雨雪之“深”,也透发着不尽的“静”意。颈联自听觉角度描写,更深人静,兼风雪之夜,故说磬声“沉”;低沉的磬声尚能传入他的耳鼓,益发衬出精舍之静。因此尾联便道,听说西山精舍外双峰奇绝,便要待天亮时饱览一番。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读《文选》诗九首(选一)①
[清]舒位②
云浮鸟倦早怀田,乡里儿来巧作缘。
仕宦中朝如酒醉,英雄末路以诗传。
五株柳树羲皇上,一水桃花魏晋前。
只有东坡闲不过,加餐遍和义熙年。
[注] ①《文选》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编选的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汉族诗文总集。这首诗是诗人阅读其中编选的陶渊明的诗后,有感而作。②舒位,清代诗人,一生坎坷,曾九次参加会试考试,皆不中,遂绝意进取,游食四方,以馆幕为主。
(1)根据诗歌内容,诗人写了陶渊明的哪些方面?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株柳树羲皇上,一水桃花魏晋前”一联刻画了陶渊明怎样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后人评价舒位的诗风格博丽奇崛,尤善典故,句法奇迥,情浓意丰,请从用典、修辞、意象等方面,任选两个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人写了陶渊明的生平事迹、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文作品、思想性格和人品志趣等。高度评价陶渊明的诗歌和理想,深挚同情其壮志未酬终老田园的遭际,也有自伤之怀。
(2)这一联通过展示陶渊明心中和笔下的理想社会图景以及理想的精神生活境界,刻画出一个追求理想境界、向往美好生活、精神生活丰富的人物形象。
(3)①用典:“云浮鸟倦”出自《归去来兮
( http: / / www.21cnjy.com )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乡里儿来”暗含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情。②比喻:以酒醉比喻陶渊明在朝做官的独特作风,不仅写出陶渊明嗜酒,而且表现其以醉眼睥睨官场龌龊,借醉心以暂时忘却人间炎凉的“大隐”态度,既勾勒出陶渊明潇洒飘逸风流自赏的形象,又曲折传达出狂放、傲世的性情,心态。③意象:诗人精挑“云”“鸟”“桃花”等有典型意义的意象,巧妙组合,含蓄地展现陶渊明的精神生活和理想境界,可谓简略高妙,不见斧凿痕而获深邃意。(任意写出两点即可)
诗歌鉴赏 首联概括陶渊明空怀才志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能为时所用,他官职卑微,又与官场格格不入,因而早已倦于仕途,决心归田隐居。颔联补叙陶渊明在官场中的态度,叹惋其志未酬却以诗名传千古的悲壮一生。颈联展示了陶渊明理想的精神生活的美好境界,写出了陶渊明心中和笔下的理想社会图景。尾联借宋代大诗人苏轼在被贬岭南的艰难岁月里遍和陶诗之事,赞颂陶渊明的人格和诗品及其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题组二 名篇名句默写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曾对“学”与“思”二者的关系作过辩证论述,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书有感》借水之清澈是因有源
( http: / / www.21cnjy.com )头活水不断注入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绘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2)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3)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题组三 语言文字运用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你的毕业学校是
985
吗?”
( http: / / www.21cnjy.com )“你是
211
吗?”“你的本科在哪个大学上的?”几乎每一个刚出校门的求职者在面试时都要面临这样________的提问。
②大众速腾汽车“断轴门”不断发酵,面对车主维权,大众集团摆出一副________、冷漠强硬的态度,这必然会损耗其品牌价值。
③从宣布裁员,到其股指下挫,再到被收购,诺基亚这个曾经________的手机王国,在智能手机市场上被其竞争对手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A.盛气凌人 不可一世 咄咄逼人
B.咄咄逼人 盛气凌人 不可一世
C.盛气凌人 咄咄逼人 不可一世
D.不可一世 盛气凌人 咄咄逼人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力。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不可一世:自以为在当代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形容极其狂妄自大。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当下一些媒体机构不以信
( http: / / www.21cnjy.com )息传播、文化传承、提供娱乐为己任,不惜以虚假信息、媚俗恶俗新闻吸引受众,严重污染媒体生态。这是由于追求短期的商业利益造成的。
B.霍金认为时间旅行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否成为现实还未搞清楚,考虑到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被未来的时间旅行者大规模入侵的迹象,很可能永远无法实现。
C.在2014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席宣布,总额为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
D.在国际间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我们应该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解、掌握中西方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既要避免在中西方交流中出现误区,又要重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A项,句式杂糅,“是由于追求短期的商业利益造成的”杂糅。B项,表意不明,“很可能永远无法实现”的是“被未来的时间旅行者大规模入侵”,还是“时间旅行”这一事件。D项,搭配不当,“继承”“发扬”与“影响力”不搭配。
10.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尊严的具体性不只表现在工作有岗位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活有保障上,更表现在你可以自由、独立地存在,不会依附于强权,可以建立并实现你的自我价值。这样,________。
A.每个国民才是有尊严的国民,无数个有尊严的国民构成的国家才是真正有尊严的国家,才会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与敬重
B.国家才是有尊严的国家,每个国民才是有尊严的国民,才会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与敬重
C.才会赢得世界的尊重与敬重,才使每个国民成为有尊严的国民,国家才是真正有尊严的国家
D.每个国民才是有尊严的国民,才会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与敬重,国家才会由无数个有尊严的国民构成真正有尊严的国家
答案 A
解析 注意逻辑顺序,先国民,再国家,再到世界。
11.请运用下面的词语,扩写一段话。要求语意完整、连贯,不少于80字。
旧教学楼 翻新 清洁工 干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学校旧教学楼要翻新了。清晨,一位年老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清洁工逐层清理着楼里面的杂物。有人不解地问:马上就拆了,还清理它干什么啊?清洁工抬起头,轻轻地说:它干净了几十年,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怎么能够让它带着污秽走呢?
解析 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分析所给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几个词语,可以“旧教学楼”为写作对象,以“清洁工”为人物,而“翻新”则是“旧教学楼”的处境,那么“干净”则应该是“清洁工”的想法,根据这些内容,就可以编织一个具有情节性的故事,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12.请将下面一段文字压缩成一句话。(不超过30字)
以前,我们所看到的亲子类书籍大多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功者的面目出现。书里的孩子都是成功的,都上了哈佛、耶鲁或北大、清华;家长在书里也是成功的,拥有强大的内心、生活的智慧。
然而,《下乡养儿》里的角色却是软
( http: / / www.21cnjy.com )弱无力的。一对有社交障碍的夫妻,带着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孩子连续换了几个小学都无法适应,结果辍学在家一年,最后变得连睡觉都害怕,因为总是噩梦连连,一家人晨昏颠倒,以至于很久都没见过太阳。书中的父母看上去懦弱无能,没有单位,从事的工作是出版业的兼职校对……作者不加隐讳地记录了一家人的焦虑、无能、怯懦与缺陷,记录了小家庭和外面世界的冲突、矛盾、妥协与算计。这种对自己的诚实,是很少见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下乡养儿》记录了一个小家庭软弱无力的生活处境。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材料第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段引出话题,第二段才是压缩的重点。第二段主要讲述了《下乡养儿》中的角色特点,通过对其描写的角色,即家庭成员的特点的分析可概括出这个家庭的特点及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将其综合表述出来即可。1.[2015·泰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
春日闲居
徐熥
草阁春方暮,柽①阴日未斜。
蜗涎分断壁,莺语共邻家。
曲坞藏修竹,轻云覆落花。
卑栖②有至性,长此卧烟霞③。
[注] ①柽(chēnɡ):即柳树。②卑栖:居于低下的地位。③烟霞:山水胜境。
★(景物形象)
(1)第二联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诗人是如何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蜗牛爬过的断壁上,留下银白色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蜗涎,深黑的墙壁被一分为二。院内院外,一片莺啼之声。这是一幅美妙静谧的山村暮景图。此联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先写“蜗涎”之静,后写“莺语”之动,以静显动,以动衬静。
(2)尾联用“卑栖”“至性”“长此卧烟霞”等表达了诗人甘于淡泊、出尘拔俗的志趣和愿意永远过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感情。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鉴赏古诗词的景物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象与表达技巧。概括景物形象时一定要运用“时间+地域+具体景物”的格式。需要注意的是该题的答题区间是三、四句。而对表达技巧的分析则不仅要指出具体的表达技巧,还要结合诗句对此进行简要的分析。(2)本题考查的是品味古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对思想感情的把握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句来品味。对该诗尾联所蕴含的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可以通过“卑栖”“至性”“长此卧烟霞”来品味。
2.[2015·枣庄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1)~(2)题。
一落索
周邦彦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人物形象)
(1)这首词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首词刻画了一位美貌而愁苦的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妇形象。通过与“春山争秀”的眉峰、“花如人瘦”等写出她的容貌之美;通过娥眉“长皱”“泪滴花枝”“玉箫闲久”“倚栏”“问取、亭前柳”等表现了她的内心愁怨。
(2)①比喻。“眉共春山争
( http: / / www.21cnjy.com )秀”,以春山比喻女子的眉毛,意为思妇的眉毛比春山还要秀丽,写出女子的貌美。“恐花也、如人瘦”,以人喻花,亦可想象思妇美貌。②烘托。“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用“玉箫闲久”从侧面烘托少妇情绪低落,满腹愁思。虽有玉箫,也无心吹奏。让它闲置已久,因为意中人不在,更吹与谁人听呢?③借物抒情。“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借“亭前柳”抒发少妇的离愁。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不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人的形象。通过“眉”“花”等字眼以及下阕的内容,可以判断该人物形象是一位思妇的形象。通过“眉共春山争秀”“清泪滴花枝”“知音稀有”“日日倚栏愁”等语句可概括出“容貌美”与“内心愁怨”两个特点。(2)本题考查赏析诗词的语句。赏析语言首要的是找出词中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词句分析表达技巧的效果。本词运用的表达技巧有比喻、烘托与借物抒情。对思妇的外貌描写,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而对思妇的内心感受的描写则采用了烘托与借物抒情的手法。
3.[2015·滨州模拟]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归燕诗①
张九龄
海燕虽微眇②,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注] ①本诗写于诗人被罢免宰相之后,时朝政大权由李林甫把持。②眇:小。
★(事物形象)
(1)简要分析诗中的“归燕”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燕子虽然弱小,但对春天有着执着的向往与追求;它为筑巢不辞辛苦,日夜劳作,而且安分守己,不与鹰隼相争。
(2)表达了诗人不辞辛苦、不争名利报效国家的一片忠心,也流露出对遭受权臣排挤的牢骚与不满。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事物形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归燕”的把握,不可答成诗人的形象。首联“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表明海燕虽然渺小,但依然乘着春风暂来追逐春天。颔联和颈联表明燕子为在华堂筑巢不辞辛劳,任劳任怨。尾联直抒胸臆,表明燕子安分守己,不与鹰隼争斗。(2)题承第(1)题而来,问的就是诗人借归燕来表达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注解,可知此诗为自喻诗。那么辛劳筑巢的归燕就是一心为国为民、忠心耿耿报效国家的张九龄,而最后一联即为直抒胸臆,表达自己不与李林甫争权夺利却被罢相的无奈与郁闷。
4.[2015·大连模拟]阅读下面两首“咏竹”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白居易
(1)为表现“竹”的形象特点,两首诗中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物形象)
(2)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竹”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一首:拟人。将“竹”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格化,赋予它“咬”的动作及人的情态(坚劲、任尔)。通过拟人,突出竹的特点。第二首:对比。“不用”“不须”“留向”,前两个词所表达的情感倾向和价值观念与后一个词所表达的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竹的特点。
(2)第一首:顽强坚韧,坚定执着。
第二首:卓尔不群,傲视风雪。
解析 (1)第一首从“咬定”“坚劲”可见运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拟人的手法,把竹当人写。本诗中也是典型的托物言志的写法。第二首前两句“不用裁为鸣风管,不须截作钓鱼竿”与后文的“留向纷纷雪里看”形成了对比,突出竹子不需要表现自己,只靠自身的高洁傲岸便可吸引人的眼球。(2)这两首诗都是托物言志的诗,所以所写之物都具有人的性格。第一首可以从“咬定”“不放松”“千磨万击还坚劲”等词句中分析出其坚韧、顽强的性格。第二首可从“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得出千花百草经雪凋零,只有竹依然挺立,可见其卓尔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