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不求甚解》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8 10:38: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邓
拓 不


解 邓拓(1912~1966)
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
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含冤去世。
主要著作《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驳论文驳论可以鲜明地反驳一个错误观点,也可以是就别人论述的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或提出质疑,进行商榷整体阅读思考:1、对方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反驳的?3、作者是怎样理解不求甚解的?整体感知,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第七段:
第八段:
第九段: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对的”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全面解释“不求甚解”。说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强调读书要反复阅读本文的论证思路:

《不求甚解》竖靶子引出处
释新义 援例子 引语录  结上文 驳论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不求甚解”出处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1、正面阐释陶渊明的本义。2、通过具体事例来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这一些字句的“甚解”,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讲透? 独立思考作者是怎样理解不求甚解的?

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当然,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可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其结果仍然要读懂才行。陶渊明的读书观: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1、虚心,别骄傲自负2、不咬文嚼字,前后贯通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呢? 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结论作者所选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从态度上说明 从方法上说明 1、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 2、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3、引陆家山的话 三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古,或正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恰到好处。选例典型,论说周到。 进一步证明 总结 1、本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逐层深入地剖析问题,并通过引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阐述方法,从而明辨是非,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2、文章见解独到,文笔简洁生动、说理明白晓畅。众多的引证,生动的故事,深刻的见解,娓娓道来,既开拓读者眼界,又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漫谈之中,可谓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疑难共探讨为什么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
道家与儒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同,读书方法也不同。儒家对待读书,讲究严谨、精细,道家对待读书,讲究意会,以陶渊明说得最为准确,这就成为儒家批评的目标。总结一下!正确的读书态度是什么?1、虚心2、读活3、多读4、勤读课堂反馈
1、“不求甚解”一语,出自 (朝代) 的《 》 。原意 ,
属褒义 。今多指
浅尝辄止 含贬义。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论述,提倡读书要 。
2、《谈读书》与《不求甚解》这两篇文章在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是 ;
但在写法上是不同的,前者是 ,后者是 。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死抠字眼儿学习或工作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多次反复,虚心领会谈论读书的立论驳论能力拓展:
十年寒窗,我们在馥郁的书香中一天天长大。在阅读中,我们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如果把它们用简练的文字记录下来,这也就成了读书名言。试一试,自拟一条读书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