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囚绿记
课时训练5 囚绿记
一、夯基训练
1.下列选项中,每组词语加点字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裨益/裨将 咀嚼/咬文嚼字
间不容发/挑拨离间
B.稽查/稽首
逐渐/熏陶渐染
绿水青山/绿林好汉
C.果脯/胸脯
哺乳/铺排张扬
意志薄弱/薄厚不均
D.开拓/拓展
省亲/反躬自省
螳臂当车/独当一面
答案:D
解析:A项,bì/pí,jué/jiáo,jiān/jiàn;B项,jī/qǐ,jiàn/jiān,lǜ/lù;C项,fǔ/pú,bǔ/pū,bó/báo;D项,tuò,xǐng,dāng。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该区人社局把促进就业作为一号工程,坚持高标准定位,着力解决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就业问题,使得“就业一号”工程 。
(2)在IPO注册制改革过程当中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改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 ,很多方面都需要完善。
(3)造型油画的创作过程比较复杂,不像抽象绘画或当代艺术中的观念性绘画那样可以 ,对于素描以及色彩的技术功底要求较高,而且较难绘制。
A.一挥而就 旗开得胜 一蹴而就
B.一蹴而就 一挥而就 旗开得胜
C.旗开得胜 一蹴而就 一挥而就
D.一挥而就 一蹴而就 旗开得胜
答案:C
解析:“旗开得胜”,军队的战旗刚一展开就打了胜仗,比喻事情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完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绘画很快就完成了。使用排除法:(2)句由“循序渐进”“不可能”可知应用“一蹴而就”,(3)句由使用对象“绘画”“艺术”可知应用“一挥而就”;据此确定答案:为C项。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绿色和平”等国际环保组织联合发起了数万群众参加的游行活动,希望借助游行活动敦促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协议。
B.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垃圾短信有向制造传播谣言、破坏社会稳定等“变种”蔓延的趋势,国家必须加快相关立法和打击力度。
C.在几位律师起草的赔偿方案中,有关条款将受害者分为四类,根据不同类别估算医疗费、护理费和各类赔偿费高达39亿元。
D.他是真正的从一个艺术家和亲历者的角度重新审视那段耻辱的历史,所以他能够用艺术的构思来创作这张震撼性、史诗性的作品,是一般画家所不能达到的。
答案:A
解析:B项,搭配不当,应在“打击力度”前加“加大”;C项,种属概念不能并列,“医疗费、护理费和各类赔偿费”不是并列关系;D项,搭配不当,应在“震撼性”前加“具有”。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生命的某些时刻,不仅 ,而且 ,让外界的阳光、气流,挟带着人间的复杂滋味,任其涌入,当然是必要的,也往往会给我们带来生命中最直接的快感。但是,在生命的更多时段,还是以心灵之窗的百叶帘,把内心的光线与氛围调节在对自己最恰切的状态吧。如果外界泻入的光线太强,就把百叶合拢一些,保持一派安谧平静; 。你那心灵小木屋的窗户还没有安装百叶帘么 !
①洞开窗扉
②卷起百叶帘
③如果外界一时阴雨绵绵,就点燃你的心灯,把你的心灵小木屋照得和平时一样明亮
④如果外界的风力太大,就把窗户关紧,减少对你的冲击
⑤请你毫不犹豫地动手把它安装好
⑥莫迟疑,快动手,赶紧把它装上
A.①②③⑥ B.①②④⑤
C.②①③⑥
D.②①③⑤
答案:C
解析:②句与①句构成递进关系,因此②句在①句之前。前文语境有前后转折(“但是”)对照的语意,因此第三空选择与“如果外界泻入的光线太强”句意相反或相对的句子为宜,后文亦有“心灵小木屋”等语,加之③句运用比喻手法比④句更鲜明生动,故应选③句。⑤⑥句意思相同,前有问句,后有“感叹号”,⑤句太长语气舒缓,不如⑥句连用短句来得短促有力,语气果断,故选⑥句。
二、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5~8题。
(导学号50820009)
负重的河流
黄 毅
①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决不是偶然的事。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②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声音。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巨大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天盖地的尘沙装满眼眶。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中的生命。
③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河流,坦荡、刚烈而勇敢。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阖,摧枯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④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而洪水期却是一次生命的张扬与放纵,浩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时时迸射的是阳刚和霸气。
⑤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山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当塔里木河切割开沙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蘸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劲遒的点画,那个2750千米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
⑥有河总是有树。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追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他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排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们死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走得太远 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
⑦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流离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与三大水源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据清代《西域水道记》记载,罗布泊人“素习水居,不便陆徙”,而罗布泊据说在20世纪60年代还有水,彻底干涸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罗布泊人实际上应该是沙漠中的渔民,常以中空的胡杨树一劈为二作为行舟,在水面往来穿梭,迅如利箭。如今没有了水,罗布泊人只能以土为生。他们曾经以湖泊为伴,渔歌唱晚,渔樵互答,何曾想到周围的沙漠日近 何曾想到有一天河水会断流 又何曾想到一片汪洋的大湖会彻底干涸 他们在罗布泊生活了几十代人之久,有一天忽然就被湖泊抛弃了!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虚掷的惩戒
⑧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写进去的著名河流。我们愈是热爱,我们愈是慌恐;我们愈是负疚,我们愈是失魂落魄。一条河从昨天流到今天还要去明天,而我们的内心竟不能轻松如浪波。哦,塔里木河,你为什么这样浑浊 为什么又这样滞重
(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写到的著名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蕴含着对塔里木河现状的深沉喟叹。
B.“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形象地表现出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望,蕴含着作者对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
C.作者赋予河流与沙漠以生命,河流率直勇敢,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沙漠静寂无声,却用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
D.文章用历史材料证明罗布泊人在清代依然与湖为伴,古今对比,更能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E.作者认为缺乏对河流的珍视与保护,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为此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答案:CE
解析:C项,“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错,原文第④段中有明确的描述:“而洪水期却是一次生命的张扬与放纵,浩浩荡荡……”。E项,“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错,原文第⑦段中有“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已然与未然混淆。
6.文中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生动地刻画出胡杨林坚忍顽强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2)深化主题,以胡杨树的生死暗示河流的变化,表现生命离开河流后的困顿;(3)由河到树,由树到人,承上启下,结构更加严密。
解析:回答此题应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思想感情等多角度分析。如,内容上结合具体形象特点分析,一般从对内容的充实、主旨的深化升华、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考虑。结构上作为中间段落应该从承上启下方面考虑。答案一般包含三个要素:①形象特点;②内容上的作用;③结构上的作用。
7.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
参考答案:(1)塔里木河身处沙漠,不得不与沙漠进行长期的坚忍的较量;(2)塔里木河给沙漠带来生命与文明,却又不得不亲历文明的衰落;(3)塔里木河的奔腾和消失承载着人们的热爱、惶恐等复杂情感,引发了沉重的思考。
解析:全文共八段,前五段侧重于描述了在沙漠的特殊背景下河流所承载的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的重任,写出了河流不屈的精神、坚忍的品格;⑥⑦两段从河流与树、文明的关系来描述河流承载了托起人类文明的重任,表现了河流与文明的关系;最后一段表现了由此而引发的作者的思考。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文本,能把握作者的思路,理清文本的结构。
8.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请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你的思考。
答案示例:(1)河流是人类文化的源头。塔里木河曾赋予罗布泊人浪漫的生活气息,长江、黄河乃至家乡的每一条河,都滋养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如今地球上的许多河流正像塔里木河一样在萎缩,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否则将会给人类及其文化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2)河流具有超越自然生命的文化魅力。塔里木河的率直坦荡,既是自然属性的体现,也是文化人格的写照。在漫长的历史中,自然的河流也许会因为种种原因萎缩乃至消失,但我们依然可以从现存的文化中感知河流的形态与历史,感悟河流的文化意义。
解析:作者描述塔里木河,主要目的还是在思考河流与人类、与人类文化、文明的关系,从而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题目已经明确要求“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来谈。可以说人类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河流,最早的人类文明都与河流相关,但不能过度引申,要结合文本具体内容来分析。要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三、语言运用
9.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要求:与画线部分前面的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生命的美丽,是展现在进取之中的。就像一棵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竞上”直入云霄的蓬勃生机中;(1) 。没有百花齐放的春天,不绚丽;没有绿荫繁茂的夏天,不唯美;(2) ;没有白雪皑皑的冬天,不充实:生命的美丽是无处不在的。
答案示例:(1)就像一条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洪波涌起”一泻千里的奔流不息中
(2)没有金黄硕果的秋天,不殷实
解析:此题考查语句的仿写能力,注意两处横线前面的语句的特点,选取新的对象表述即可,要注意情感态度的一致性。
1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是陶渊明不经意间所见。请对诗中“南山”之景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生动描写,表达诗人的“悠然”之情。(100字以内)
答案示例:远处南山上的树木欣欣向荣,清澈的泉水沿着崎岖蜿蜒的沟涧涓涓奔流,发出汩汩的声响。云烟从山洞里缓缓飘出,将整座南山笼罩在一片雾海之中,像梦一样轻柔而缥缈。
解析:情景演绎式扩展要根据规定情景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在本题中就是要扣住“悠然”二字,而陶渊明的“悠然”是通过南山的幽静朦胧映射出来的。
11.阅读文段一,之后在文段二横线处补写一组排比句,对书斋名的几种含义进行总结概括,每句15字以内。
(导学号50820010)
【文段一】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居室兼书房名为“陋室”,表现了他高洁的品性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老学庵”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书斋名,取“师旷老而学犹秉烛夜行”之语铭斋,立志要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项脊轩是明朝文学家归有光的书斋。据说,他的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江苏太仓县项脊泾,他以“项脊”命名,有纪念祖先之意。
【文段二】
书斋名又称斋号,是书斋主人为自己的书斋所起的名字。古往今来,中国文人墨客大都有为自己的书斋冠名的雅习幽兴。
从内涵来看,这些书斋名 , , 。
品味着这些言简意赅、寓意深远的书斋名,眼前仿佛浮现出这些名家坐拥书城、伏案苦读、挥毫疾书、情致高雅的形象,使我们顿生景仰之情。
答案示例:有的表明主人的高洁品性 有的透露主人的不懈追求 有的展现主人的追宗怀远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