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选修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课时训练:1 五猖会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选修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课时训练:1 五猖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8 10:3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五猖会
课时训练1 五猖会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湮没/殷红      修葺/茸毛
愆期/悭吝
桎梏/痼疾
B.酣畅/鼾声
邂逅/松懈
甬道/怂恿
自矜/吟诵
C.收讫/迄今
强劲/劲旅
濡染/蠕动
散户/懒散
D.沙砾/闪烁
希冀/羽翼
啼啭/转圈
拙劣/茁壮
答案:C
解析:A项,yān,qì/róng,qiān,gù;B项,hān,xiè,yǒng,jīn/yín;C项,qì,jìng,rú,sǎn;D项,lì/shuò,jì/yì,zhuàn,zhuō/zhuó。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导学号50820000)
(1)医疗质量是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危的大事,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    的天职。
(2)中国传统的严父慈母型的家庭关系,常令父亲们    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义务。
(3)在全国比赛中屡获金奖的我省杂技团,   地承担了这次出国演出任务。
A.当仁不让  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
B.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
当仁不让
C.义不容辞
责无旁贷
当仁不让
D.义不容辞
当仁不让
责无旁贷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作答时应正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全面把握其用法,从词语意义、感彩、使用对象等角度思考,特别注意近义成语细微差别的辨析。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华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有权向有关部门投诉或者申请行政复议,有关部门接到投诉或申请后应当受理并告知办理的时限、程序。
B.荞麦具有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改善微循环、增加免疫力的作用,可用于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发作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C.王羽除了班里和学生会的工作外,还承担了广播站“音乐不断”“英语角”栏目主持,居然没有影响学习成绩,真让人佩服。
D.阅览室图书经常出现“开天窗”现象,我们可以从这一现象反映两个问题,一是阅读者素质有待提高,一是管理力度有待加强。
答案:A
解析:B项,搭配不当和赘余,要么是“具有……功能”,要么是“有……作用”,应删掉“具”或将“作用”改为“功能”,将“增加”改为“增强”,删掉“发作”。C项,成分残缺,“承担”后缺宾语,“居然没有……”一句缺主语。D项,不合逻辑,可以把“反映”改为“看出”或“发现”,或删去“我们可以从”。
4.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减排法案专门设计了一个逃避责任的“后门”——抵消政策。     。      。它们可以通过实施抵消项目,来获得与其他减排工厂一样的碳信用额度。美国的民主制度通常被认为是现代政治制度的典范,但在遇到诸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类需要一个发达国家承担历史和现实责任的时候,美国民主体系下成长起来的政治家们就缺少那种勇气和担当。他们为了选票和自己所代表集团的利益,      ,      ,      。
①抵消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当然是美国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公司
②抵消政策允许那些不能直接减排的工厂通过在其他方面作出努力来获取同等的碳信用额度
③从而把一个大国应有的国际责任置于脑后
④并将减轻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转嫁给全世界其他国家
⑤往往会做出让全世界大跌眼镜的决策
A.①②⑤③④     
B.①②⑤④③
C.②①⑤③④
D.②①④③⑤
答案:C
解析:②句承接上文对抵消政策进行解说,①句对抵消政策的最大受益者进行说明,与下文的“它们”衔接,⑤句用“往往”来与上文衔接,指出他们一般性的做法,③④句是这种做法的结果,两句之间存在递进关系。根据以上分析可以选C。
二、延伸阅读
(2015·四川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5~8题。(导学号50820001)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峰——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
C.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一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
D.第⑤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E.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答案:AD
解析:A项,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的描绘有详有略,主要是表现太湖山水的逸趣横生,所以A项不正确;D项,“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不正确。
6.文章第②段写了东山一带哪些“胜概”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1)文章第②段写了三方面“胜概”:自然之美,物产之丰,劳作之美;(2)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认识到劳动创造美和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的能力。对东山一带的“胜概”进行概括,首先得理解“胜概”的含义,然后要定位材料范围——第②段,在原文中围绕东山的胜概去找答案。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要从文章内容出发,先抓景物的特点,然后感悟和思考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所表达的情感。
7.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
参考答案:①“碎锦”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太湖景色的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喜爱和赞美。②具有统摄全篇和联结全文的作用。因太湖辽阔,作者只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来描绘,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貌。③作者以“碎锦”表明其文只能算是对太湖美景的部分呈现,既表现了他的谦虚,也暗含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的赞赏。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内涵主要是从内容和主题的角度思考。本题的答题思路可以从内容主题、结构、表达技巧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8.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 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答案示例:(1)赞同。近观和远眺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视角。远眺比近观更能领略自然景物的整体特征和独特风貌。如文中东山莫釐峰“云气滃然如蒸”的迷蒙奇幻之美,正为远眺所得。现实生活也是如此,近观事物,固然能体验到细节之美,但很难统观全局之胜。因此,只有立足高远,面向未来,才能凭高视远,达到人生更高境界。
(2)不赞同。远眺只能让人获得事物的概貌,近观才能让人发现和体察细微之美。本文作者若仅远眺而不近观,就无法领略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的奇景。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想要领悟到近处的美与人生的当下意趣,就要立足眼前风景和现实人生。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作答时必须围绕自己选择的观点组织语言进行答题。题干给出的是文章中的一个句子,表明作者的某一观点。答题时,首先表明观点和态度,然后在文章中找出具体例子分析,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阐释。
三、语言运用
9.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爱心是昏暗夜空中的歌谣,使孤独者感到了慰藉;
爱心是茫茫沙漠中的绿洲,使跋涉者感到了希望。
答案示例:善良是茫茫冰雪中的火焰,使饥寒者感到了温暖;善良是炎炎烈日下的清风,使耕作者感到了清凉。
解析:做这道题,首先要研读例句,将句式“格式化”,化为“……是……中的……使……感到了……”的形式;其次是“奉旨填词”,另选话题并寻找恰当的喻体;最后梳理句意,注意前后连贯合理。
1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导学号50820002)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见历史及其叙述在国家、民族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借鉴意义。①                ,正在于其著述者对待历史有严肃认真的态度,有后人应有的敬意,而非凭空想象,随意为之,并使其庸俗化。否则,其著述非但起不到以史为鉴的作用,②              ,使读者通过一面夸张变形的“哈哈镜”观察历史。近些年来,③                ,已经在读者尤其是在那些并不专门研究历史的非专业读者中造成了不良后果,影响到他们对历史的正确认知。
答案示例:①历史之所以能为后世所借鉴 ②反而可能扭曲历史 ③一些历史读物的庸俗化倾向
解析:解答该题,要重点分析横线前后的语境。①处前面谈的是历史在发展过程中的借鉴意义,后面谈的是历史具有借鉴意义的原因,因此可知①处应为前面内容的概括总结,再根据下文关联词“正在于”可知,①处可填“历史之所以能为后世所借鉴”;②处前面谈的是历史著述庸俗化的影响,并有关联词“非但”,后面应有与之对应的表递进的关联词“而且”或“反而”,据此②处可填“反而可能扭曲历史”;③处后面谈的是历史读物庸俗化在不专门研究历史的非专业读者中造成的不良后果,结合前面内容可知,此处可填“一些历史读物的庸俗化倾向”。
11.某校举行由学生把所学课文改编成独幕话剧的演出晚会。下面是这次演出的节目单:
晚会节目单
1.《孔雀东南飞》(原作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演出:高一(2)班
2.《雷雨》(原作曹禺《雷雨》) 演出:高二(5)班(其他略)
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常常需要在节目之间加上一些衔接的话,以增强晚会的整体感。请你在《孔雀东南飞》与《雷雨》之间,为主持人设计一段衔接语。要求:所写内容与串联的节目密切相关,衔接自然,不少于60字。
答案示例:合葬化鸟,夜夜长鸣。高一(2)班同学的演绎,给一个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点染上浪漫的色彩。但面对封建礼教,刘兰芝们的结局只能如此。东汉末年是这样,20世纪30年代还是这样,悲剧在延续。不信的话,请看高二(5)班的同学为我们表演的《雷雨》。
解析:本题将课文理解与语言运用的考查结合起来,其创意令人耳目一新。串联词的主要作用是承上启下;要能够突出节目特点,传达节目内容,激发观众兴趣,创造艺术氛围。
写串联词要注意:第一,要把握整体材料或节目特点,揣摩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材料的写作切入点;第二,所写串联词要注意承上启下,过渡要自然,语言不突兀;第三,语言要简明得体,起到推动节目、活动高潮的作用,还应根据题目具体要求突出亮点、文采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