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选修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课时训练:13 只因为年轻啊(节选)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选修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课时训练:13 只因为年轻啊(节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8 12:0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只因为年轻啊(节选)
课时训练13 只因为年轻啊(节选)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贪婪/褴褛 椽笔/舛误 断碑残碣/嗟来之食
B.俳句/迫击炮
芫荽/骨髓
贻人口实/颐指气使
C.栈道/湛蓝
针灸/韭菜
厝火积薪/措手不及
D.侵略/亲家
地壳/咳嗽
疮痍满目/怆然泪下
答案:D
解析:A项,lán,chuán/chuǎn,jié/jiē;B项,pái/pǎi,sui/suǐ,yí;C项,zhàn,jiǔ,cuò;D项,qīn/qìng,qiào/ké,chuāng/chuàng。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很多家庭主妇在换季时,往往为不同季节的衣物混放在一起而苦恼,如果    ,就可以避免混放,同时也方便下一季整理。
(2)《戏里剧外》的作者对坚守电视剧文化价值、尊重电视剧美学、追求电视剧品质品位等方面作了    的阐述。
(3)真应了    的俗语:几个来自不同城市的年轻人在一个小旅馆相识,共同做起了靠偷盗发家致富的梦并付诸实施。
A.物以类聚
分门别类
条分缕析
B.分门别类
条分缕析
物以类聚
C.条分缕析
分门别类
物以类聚
D.分门别类
物以类聚
条分缕析
答案:B
解析:“分门别类”,根据事物的特性分成各种门类。“条分缕析”形容分析得细密而有条理。“物以类聚”,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现在多指坏人跟坏人常凑在一起。(1)句由“不同季节的衣物混放在一起”“避免混放”“方便下一季整理”可知应用“分门别类”;(2)句是说作者作了详细的阐述,应用“条分缕析”;(3)句由“几个”“年轻人”“共同做起了靠偷盗发家致富的梦并付诸实施”可知应用“物以类聚”。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表明,人类68%的疾病的原因是由空气污染引起的,空气中的细菌、病毒是感冒的主要根源。
B.在当今时代,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个“软实力”硬不硬、强不强、大不大,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强大与否直接关联。
C.记者发现,包里尽管揣着数张银行卡,但不少市民对银行业务收费标准并不清楚,有些人“被扣费”后才恍然大悟。
D.近日有消息称,国家电网公司正在开展一次大规模降薪,其降幅达到整体工资的30%有些甚至下调了一倍。
答案:B
解析:A项,句式杂糅,“据”和“表明”只保留一个,“的原因”和“由……引起的”只保留一个。C项,语序不当,“尽管”应放在“包里”的前面。D项,成分残缺,“开展”缺少宾语中心语;不合逻辑,“下调”不能使用倍数表示。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谈起北美生活经验,我个人感受最深的,便是浓浓的科幻氛围。有科幻传统的社会可以是商业的、现实的,但也一定拥有对人类未来憧憬的热情,及纵容这一热情的广阔空间。    。    。    。    。    。反观现在的中国人,如果少年都在读《鬼吹灯》,青年都在读《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中年都在忙于应酬而无暇读书,老年都在担忧付不起医药费而无心读书……那么,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的未来在哪里
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阿瑟·克拉克“太空漫游”系列里的外星智慧生命所不断做的工作——“它们将众星视为田园,它们是农夫。它们不断播种,有时候会有收成”
②播撒一千颗种子没有任何收成,那么播撒十万颗如何 总有一颗会发芽的
③一旦这颗种子发芽成长,将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震撼与飞跃
④我觉得西方社会科幻风气的不懈培育正是这一播种过程
⑤想想看,一个少年遇到一本科幻书,从此埋下一颗伟大梦想的种子
A.④②⑤③①     
B.⑤③④②①
C.⑤③①④②
D.②①④⑤③
答案:B
解析:⑤③先谈一颗“梦想的种子”的播种、发芽,应排列在一起;而④是对这一过程的本质进行总结。②①则更进一步谈“不断播种”的问题,所以应放在④后面。
二、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5~8题。(导学号50820029)
风 筝
王安忆
①风筝或许是永远挣不断线的。
②天下的母亲都爱操心,我妈妈是天下母亲中最爱操心的。在她眼里,儿女全是还没孵出蛋壳的鸡,她必须永远孵着我们。
③妈妈时常辅导我们功课,尤其是算术。她不希望我们去搞文科,而要我们搞理工科。她明白理工科的基础,在小学里便是算术了。
④有一次,临近大考,她辅导我“换算”。她一定要问我“1丈等于多少米”,我说:“老师只要我们知道1米等于多少市尺就行了。”可是,妈妈说:“万一有一道题目是1丈等于多少米,你怎么办呢 ”她的逻辑是对的,我想不出任何道理来反驳,于是只能跳脚了。
⑤其实,她辅导我语文恐怕更合适一些,可她并不辅导,只管制我读书。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我小学四年级,妈妈把那些不适于我读的地方全部用胶布贴了起来,反弄得我好奇难熬,千方百计想要知道那胶布后面写的是什么。
⑥后来,我和姐姐先后去插队,终于离开了家。可我们却像风筝,飞得再高,线还牢牢地牵在妈妈手里,她时刻注意我们的动向。后来,我到了一个地区级文工团拉大提琴,妈妈凡是路过那里,总要下车住几天。有一次,我告诉她,我们去了一个水利工地演出,那里有一座大理山,有许多大理石。妈妈便说:“这是个散文的意念,你可以写一篇散文。”这时候,我已年过二十,大局已定,身无所长,半路出家学的大提琴终不成器。妈妈在我们身上寄托的理工之梦早已破灭,又见我一人在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反倒生出许多无事烦恼,便这么劝我了。之后,我闲来无事,写成了一篇散文,不料想这成了我第一篇印成铅字的作品,给了我一个当作家的妄想。
⑦然后,我便开始舞文弄墨,每一篇东西必须让妈妈过目,然后根据她的意见修正,才能寄往各编辑部,再次聆听编辑的意见,再次修正。她比编辑严格得多,意见提得极其具体、细微。我常有不同意之处,可是总不如她合乎逻辑,讲不清楚,于是又只好跳脚了。
⑧然后,我去了北京讲习所,风筝的线仍然牵在她手里,每一篇东西总是先寄给她看。不过,与先前不同的是,妈妈同意让我听了编辑部的意见以后,再考虑她的意见。这时,我如同闸门打开,写得飞快,一篇连一篇,她实在有些应接不暇了。终于有一天,她紧接一封谈意见的信后又来了一封信,表示撤销前封信,随我去了。风筝断了线没头没脑地飞了起来,抑或能飞上天,抑或一头栽了下来,不过,风筝自己也无须有什么怨言了。这后一封信是在我爸爸的劝说下写的,爸爸劝妈妈不要管我,随我自己写去。这是爸爸对我们一贯的政策,他对我们所有的担心只有一点,就是过马路。出门必须说一句:“过马路小心!”其他都不管了。似乎普天下只有过马路这一危机,只要安全地穿过马路,人平安无事,做什么都行,什么希望都有。倒也简练得可以。
⑨长大以后,说话行事,人家总夸:“你爸爸妈妈教养得好。”有所不满,总说:“给你爸爸妈妈宠坏了。”似乎,对于我们,自己是一点功绩也没有的。或许也对。小时候,我喜欢画画,画的画也颇说得过去,老师总说:“和你姐姐一点不像。”可无奈大人要我学外语,请来教师,每周上3次英语课。只能敷衍应付。到了末了,连敷衍也敷衍不下去了,只得停了课。如今,我每周两次,心甘情愿地挤半小时汽车,前往文化宫学习英语,苦不堪言地与衰退的记忆力做着搏斗,不由想,假如当年父母对我拳棒相加,也许这会儿早能看懂原版著作了。再一想,假如当年,大人听顺我的志趣,或许现在也能画几笔了。倒是这样似管非管,似不管非不管,弄出了个写小说的梦。想来想去,儿女总是父母的作品。他们管也罢,不管也罢,都是他们的作品。风筝或许是永远挣不断线的。
(选自新星出版社《空间在时间里流淌》,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在母亲眼里,儿女全是还没孵出蛋壳的鸡,需要照顾,作者由此赞美天下的母亲,揭示了她们最爱操心、最疼爱子女的共性。
B.母亲就像牵着风筝一样,将子女牢牢地牵在手中。作者和姐姐远到农村插队,仍觉得没有离开母亲温暖的视线。
C.作者走上创作之路源于“我”身无所长,无所事事,而母亲的耳濡目染促成了一篇散文,开始有了当作家的梦想。
D.父母对“我”的教育和管理,促使“我”转向了创作,作者由此生发出“儿女总是父母的作品”的感悟,再次扣题。
E.文章选取了一系列普通的生活素材,写得一波三折,富有戏剧性,鲜明地表现了父母对“我”的关心和支持。
答案:B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赞美天下的母亲,揭示了她们最爱操心、最疼爱子女的共性”,主题有意拔高,不恰当。C项,“身无所长,无所事事”只是作者的谦虚之语。E项,“写得一波三折,富有戏剧性”不恰当,文章主要是内容充实,表现力强。
6.结合文本,概括作者成为作家的缘由。
参考答案:源于母亲的正确引导:①“我”在生活中看到一座大理山,山上有许多大理石,母亲就指导“我”思考写一篇散文,逐渐引起“我”对文学创作的兴趣。②当“我”从事创作后,母亲总是先翻看“我”的每一篇东西,然后提出修正意见,而那些意见都提得极其具体、细微,这对“我”创作水平的提高也有着潜在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仔细阅读文本,可知“我”的作品的发表与提高离不开母亲的引导。从第⑥段可以看出,由于母亲的影响,“我”的一篇散文印成了铅字的作品,“给了我一个当作家的妄想”。第⑦⑧两段中,母亲对“我”作品的严格要求与悉心纠正,突出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7.作者为自己的文章取名“风筝”,结合全文,说说“风筝”在文中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①“风筝”是文章的线索,起着联系材料、穿针引线的作用。②风筝不仅是一种事物,它更是母爱的象征,突出了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联系全文。从文中看,“风筝”是文章的线索,既有联系材料、穿针引线的作用,又能抒发情感,以此来突出母爱的伟大。
8.王安忆是知名的当代文学作家,这篇文章发自真情,感人至深。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你对母爱的认识。(不少于150字)
参考答案:①母爱是无私的,母亲总是默默无闻,不求回报,甘愿为了子女付出一切。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母亲时时刻刻都牵挂着我们。②母爱是伟大的,母亲最爱自己的孩子,是我们成长中最强有力的后盾,是我们最可以依靠的港湾;她为我们无怨无悔地遮风挡雨,同时她的一言一行也潜移默化地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影响着我们的成长。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善于根据文中语句,用归类法或分层法筛选归纳出作者或文本对象的主要观点和情感倾向,然后结合文本所处的社会背景对文本的观点和基本倾向进行评价。从文本来看,作者突出了对母爱的深情赞美。我们可以结合文本深入分析,根据生活阅历加以阐释。
三、语言运用
9.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无论怎么坚持,都只是辨不清方向的盲目穿行;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黑夜,无论怎么用心,都只是见不到光明的胡乱摸索;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荒漠,无论怎么努力,都只是看不到希望的徒劳跋涉。
答案示例:没有毅力,人生就如航船,无论怎么谋划,都只是驶不上航线的虚幻航行;没有毅力,人生就如花朵,无论怎么培育,都只是结不出果实的无谓辛劳;没有毅力,人生就如歧途,无论怎么憧憬,都只是达不到目标的无用奔波。
解析:注意修辞手法的一致,内容要贴切。
1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画横线处补出得体的话语。
小张和小李住在不同宿舍楼,相约次日天一亮就到操场会合,一起练球。小李睡过了头,迟到了好一会儿。
小张含蓄地批评说:是不是  
小李幽默地回应说:不是            ,是              。
参考答案:小张含蓄地批评说:是不是太阳到你家报到比较晚
小李幽默地回应说:不是太阳到我家报到比较晚,是周公和我聊得太投机。
解析:无论是含蓄地批评,还是幽默地回应,除了将意思表达到位之外,得体是关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