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2.选出加点字古今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 )
①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②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③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④仆窃不逊 ⑤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⑥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④⑤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3~7题。
与荆南乐秀才书
[宋]欧阳修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先辈①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
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今可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
注:①先辈:对乐秀才的尊称。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门而贽 贽:拿着礼物求见。
B.而又辱之
辱:辜负。
C.或过称其文字
过称:过分称赞。
D.不暇就师穷经
就:跟从。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当时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议他“顺时”而为。
B.作者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
C.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
D.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表明了作者对时文的不同看法。
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而
涉
猎
书
史
姑
随
世
俗
作
所
谓
时
文
者
皆
穿
蠹
经
传
移
此
俪
彼
以
为
浮
薄
惟
恐
不
悦
于
时
人
非
有
卓
然
自
立
之
言
如
古
人
者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
(2)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
三、语言运用
8.在横线处补充两个新词,并就其新词义作一简要说明。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词语也频频产生。新词语产生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一是利用已有的词语形式,赋予该词新的意义,如“下课”一词,原来是指上课时间结束,现在很多场合则是指辞职或被撤换;
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回答问题。
(1)简要说明这幅漫画的主要内容。
(2)这幅漫画的主旨是什么?
四、片段作文
10.中国有句俗话,“士可杀,不可辱”。请课后收集有关材料,通过分析,以“‘士可杀,不可辱’之我见”为题写一篇短文。
参考答案
1.
答案:D 点拨:A项,①通晓;②四通八达。B项,①于是;②却。C项,①主张;②说。D项,的。
2.
答案:C 点拨:①倜傥:洒脱,风流,古今同义。②非常:句中指“不寻常,不一般”;今指“异乎寻常的,特殊的;报,十分”。③发愤:句中指“抒发愤懑”,今指“决心努力”。④不逊:不谦虚,古今同义。⑤网罗:句中指“从各方面搜寻招致”,今一般用于搜寻人才。⑥句中特指“腐刑”,今指“死刑”。
答案:
3.B 点拨:辱:谦辞,表示承受。
4.A 点拨:A项,两个“以”均是连词,因为;B项,前一个是连词表顺承,后一个表转折;C项,前一个是代词,自己,后一个是副词,表商量的语气,还是;D项,前一个表被动,被,后一个是所字结构。
5.C 点拨:作者只是借自己的遭遇表达对时局的不满,并非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
6.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7.(1)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地步呢?
(2)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
答案:
8.示例:①“下海”原是指到海中去,现在很多场合则是指放弃原来的工作,投身商界做买卖 ②“变脸”原是指翻脸,现在很多场合则是指事物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9.参考答案:(1)画面上,一个戴着眼镜的人坐在草地上,捧着一本封面写着“百科”两字的书,正聚精会神地看着,身上夹着根钓鱼竿,丝线垂入井中。他的左前方放着一只桶,画的下方写着:“书上说,鱼儿离不开水。”
(2)这幅漫画讽刺了那些死读书、读死书,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变通的人。
点拨: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回答第(1)题,要仔细观察画面的内容,既要抓住画面主要形象——人,还要注意其行为以及画面上的文字信息。回答第(2)题,则要理解漫画艺术的基本功用,即揭示一定的社会主题。要理解这一主题,就要通过漫画的外在形式,联系社会实际来分析。
10.
写作示例:
“士可杀,不可辱”之我见
在古典小说里,我们常会看到正义之士因落入贼人之手高呼一声:“士可杀,不可辱!”然后拔剑自刎。乍一看,个个都是英雄好汉,但细细想来,只为个人荣辱而放弃生命,这样做值吗?
春秋时的吴越之战想必大家都听过。越王勾践先败于吴王夫差。夫差罚勾践夫妇在王宫里服劳役借以羞辱他。试想,昔日一国之君竟落到如此田地,颜面早已荡然无存。照“士可杀,不可辱”来看,勾践早该自刎了。可他却在夫差面前卑躬屈膝,百般逢迎,终于骗得了夫差的信任放他归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后来一举灭了吴国。
试想,如果当初勾践不能冷静地对待自己所受的屈辱,又何谈后来的成功?这正如中国的一句古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人的生命便为青山,只要身存于世,总会有出头的一天。
“可辱”而不“可杀”的“士”,受辱后必有大作为。如汉代的大将军韩信少时曾从市井流氓的胯下爬过,可后来却成为了一代军事奇才。再如汉高祖刘邦,在鸿门宴上,对项羽谦卑到了极点,可后来兵力强盛,举兵讨伐项羽,做了一国之君。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可反之,干什么事都以个人荣辱为重,这种人往往害了自己。
公元前202年,刘邦汇同诸军,把项羽包围在垓下。一天夜里,军帐外唱起了楚歌,项羽听了自己家乡的歌被敌军所唱,认为受了奇耻大辱,唱出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歌,然后自杀在垓下。
项羽之死令人惋惜,正如歌中所唱,他有拔山的气力,盖世的气概。可他却缺少成功者最重要的一点:不能正视屈辱。刘邦正是利用他的这一弱点,所以让士兵唱楚歌来刺激他,而项羽正中圈套,落下个自杀的下场。
孔子曾说过:“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会不与也。”可见孔子也并不赞同空手打老虎和毫无凭借而渡河。的确,他们的死是毫无意义的!
朋友们,只刚不柔难免会折断,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之所为。尤其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里,受挫折、受屈辱更是难免的,因此我们更该学会承受屈辱和挫折,做一个宁可受辱也不“可杀”的“士”。
参考译文:欧阳修叩首禀告秀才足下。前些时候,我乘船从江上往来,多次让你屈尊过访。又劳你送自己所作的诗文一编,并先以书信通报,作为登门访我的见面礼。田秀才从西边来,承蒙你寄信问候;后来,我家仆人从江陵府回夷陵县,又带来你的信。我是个获罪的人,大家都厌弃我,而你却如此以礼相待,我怎么担当得起呢?你来了信,我没有来得及回复,本应因此断绝往来,可是又劳你再次给我写信;再次来信又没有答复,就可以绝交了,可你还是来信。这是何等殷勤呵!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地步呢?我想这是由于你勤学好问,急于为自己谋求进取才这个样的。然而承蒙你索取我所作的诗文,这恐怕是你误听了有关我的言过其实的传闻了。
我年少的时候,决心从进士的途径被举荐于官府,因而学作诗赋,准备参加按规程举行的科举的考试,共考了三次才中进士。因为各方面的士人君子与我相识的很多,所以往往能说出我的名字,又因为大家相从游学,私人交情很好,有的人便过分夸赞我的文章。所以使您听到我的虚名,便想看看我写的诗文,恐怕就是因为这样吧。
我年幼时,父亲去世,家里贫困,贪图利禄以供养亲人,没有时间跟随老师穷究经书,去学习圣人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只是泛泛地读些书史,姑且追随时俗作些所谓时文,那都是在经传中穿凿剽窃,东拼西凑,造出些轻浮浅薄的文字,只担心不受时人的欢迎,并没有像古人那样的卓越而自成一家的言论。然而官吏误加采纳,多次把我列在众人的前面。直到考中进士以来,自己认为以前所写的文章实在当不起官吏的荐举和长辈的赏识,这才开始大力改变过去的文风,希望在文章学问上有所建树。然而文章一出便招来罪过,学问有成就了,自身却蒙受羞辱,写以前那样的时文会得到荣誉,写现在这样有独立见解的文章却遭受祸害,这是鲜明的效果。
时文虽说轻浮纤巧,但要写得好,也是不容易的。我天性不喜欢时文而勉强去写这种东西,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您现在正值少年气盛之时,正想在社会上博取荣誉,那么还不如顺应时俗为好。天圣年间,天子下了诏书,告诫学者要去掉浮华的文风,从那以后风气大变。现在士大夫中所写的文章,已文辞高雅,有两汉文章的风采了。您去向他们学习,不仅足以顺应时俗,博取荣誉,如果达到最佳境界,这还能与两汉名家并列呢。像我这样,以前所写的东西既不值得学习,以后所写的东西却又千万不能学,所以我迟疑着不敢拿出自己所写的文章,就是因为这。
《易经》的《困》卦说:“有言不信。”这是说人正在困境中时,他的话不被人们相信。我现在可以说是处在困境中了,怎么值得被您取信呢?承蒙您多次来信,态度又是那样地恳切,不敢不予答复。请您明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