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1同步练习: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1同步练习: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8 16:5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第十课
一、课内双基
1.下面加点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瞩目(shǔ) 易帜(zhì) 追逐(zhú)
B.沼泽(zhāo) 纳粹(cuì) 撰写(zhuàn)
C.步履(lǚ)
复原(fù)
废墟(xū)
D.长廊(lánɡ)
窒息(zhì)
祷告(tāo)
【答案】 C(A项瞩:zhǔ,B项沼:zhǎo,D项祷:dǎo。)
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完成2~3题。
2.怎样理解这篇新闻的标题?下面解说最恰当的是(  )
A.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有事情是众所周知的,没有新鲜的内容了,所以说“没有新闻”。但作者却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否则,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B.作者熟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事情,所以说对自己来说“没有什么新闻”,但其他没到过这里的人并不知道奥斯维辛,有必要让人们了解这里发生的可怕的事情。
C.奥斯维辛的现在是一个充满阳光,人们过着幸福生活的城市,没有二战期间作为集中营时可怕的事情发生,所以“没有什么新闻”。
D.“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个新闻标题融入作者愤怒的感情,使作者不愿把更多可供报道的新闻报道给人们。
【答案】 A
3.对这篇新闻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尾遥相呼应,突出文章的主题,也显得文章浑然一体。
B.本文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
C.在写集中营的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和绞刑室时,渲染了阴森恐怖的环境气氛,使人读了心里也随着紧张起来。
D.本文用了一连串的否定句,像一条线串起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同时把奥斯维辛这个被纳粹颠倒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
【答案】 C(“渲染了阴森恐怖的环境气氛”不对。)
二、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4~7题。
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4.句中加点的“他们”指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表情木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们”指奥斯维辛集中营长廊两边墙上贴着的照片上的囚徒们。他们饱受摧残,痛苦和失望使他们不知所措,所以表情木然。
5.“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突出“温和”“微笑”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姑娘的“温和”“微笑”反衬法西斯的残暴凶恶,“温和”“微笑”的善良美丽的姑娘惨遭屠杀。这个事实唤起参观者对法西斯强烈的憎恨。
6.“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请分析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做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者成为刽子手的俎上之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7.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对照片中的姑娘进行了描写,照片中那个姑娘临刑前在想什么?这不仅是作者的疑问,也是给读者提出的问题。
B.第②段中画线语句运用了叙述的表达方式,在奥斯维辛,作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人性,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没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C.第④段与标题、首段遥相呼应,突出了文章主题,也使得文章首尾连贯,浑然一体。
D.选文中作者的直接而强烈的控诉,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愤懑,还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答案】 D(选文中无一句直接控诉。)
三、延伸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1题。
深度融入丝绸之路甘肃黄金带建设
——访问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张掖市市委书记毛生武
访谈背景:
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中段,因“张国臂腋,以通西域”而得名,自古就是丝绸之路咽喉要道、商埠重镇,南北民族在这里交融、中西文化在这里荟萃,素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称。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经济通道,也是承接南北两大高原的物流通道。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和甘肃省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加快建设,张掖作为河西走廊重要立体交通枢纽的作用将更为凸现,因“居中四向”而承东启西、承南启北的区位优势将更为鲜明。
主持人:“一带一路”战略是全国两会关注的热点,首先特别想问您,从历史上看我们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有哪些?
毛生武:“一带一路”战略这既是个国家战略,也是国际战略,丝绸之路实际是个国际通道。所以,这次“一带一路”重大国家战略对西部、对甘肃,尤其是对我们张掖发展,这是一个最直接、最重大的机遇。“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既是现在国家的一种布局,同时也是从历史长河中演变而来,有历史传承的。丝绸之路上张掖曾经扮演过很独特的角色,丝绸之路从古代长安出发,一直到甘肃的陇西,之后,分成南、北、中三条路。这三条路一直走到张掖境内时,又汇聚到张掖古甘州,然后通过这个咽喉通道到酒泉、敦煌。从历史上看张掖,就是咽喉要道,这个表达非常准确的。
主持人:两会开始的前两天连辑部长做客我们人民网,他用“成年人张开双臂腋下的位置”这样的比喻来形容张掖地理位置的重要,它在历史上处于重要的地位,那么在如今我们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中,张掖将起到怎么样的作用或者占有怎样的地位?
毛生武:……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张掖作为一个黄金通道,本身就具备这样的交通、地理和区位的优势。“一带一路”中甘肃省的定位,是黄金通道。丝绸之路黄金带,最主要的其实就是河西走廊这一带。我们平时讲河西五市,这五个市分别是武威市、金昌市、张掖市、酒泉市、嘉峪关市,张掖市正好是这五个市中居中间的位置,所以地理上也可以叫做“居中四向”,所谓四向,向西是向新疆方向,向北向蒙古方向,向南向青藏高原,向东就到了兰州、西安这个方向。
主持人:刚才您说了张掖是“居中四向”,这个位置非常重要,那么张掖在这其中能够做些什么?
毛生武:下大功夫谋划五件事儿:第一点,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张掖是祁连山重要的区域板块,几乎大部分区域的行政辖区都在张掖境内。同时张掖有一条国内第二大内陆河叫黑河,这就构成了两个重大生态板块,一个叫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国家已批准,我们都正在组织实施,一个叫黑河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已经完成了,黑河向内蒙古这里面调水,保护那里的生态环境。我们把生态保护放在前头,保护与建设并重。
第二点,借助张掖农业文明很早的优势,正在研究和推进“四个百万亩基地建设工程”:一百万亩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可以保障40%左右的杂交玉米的种子从张掖发往全国各地,这涉及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问题。一百万亩优质蔬菜基地。一百万头肉牛养殖基地。目前,已初具规模,发展潜力很大。一百万亩优质牧草基地。草原畜牧业要发展,更重要的还是优质牧草来保障,包括百万头肉牛基地在内的畜牧业发展的饲草料供应,这样首先我们把张掖区位上优质的光热水土条件利用好,使我们的四个百万工程基本围绕在第一产业,就是种养业,把这个基础打好,现代农业发展就有好的基础。
第三点,办好一个张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五个省级工业园区。张掖发展工业的条件非常好,我们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四点,旅游文化产业。自然地理景观中主要的地形地貌、典型的地形地貌几乎都在张掖这片区域上。省委王三运书记提出张掖要打造“四张名片”:中国地貌景观大观园,暑天休闲度假城,丝绸之路古城邦,户外运动体验区。总结得非常好。
第五点,立体通道建设问题。对接国家战略。东西向,配合国家把丝绸之路的骨干通道,包括铁路(高铁、普通铁路)、公路和航空建设搞好。南北向,积极推进的是,跟蒙古和策克口岸,过来到额济纳旗再到张掖再到青海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再过去到西安,再下去到四川的汶川,这是一条国家规划的重要骨干道路,这样南北东西立体交通互通的问题就解决了。
主持人:感谢毛书记的精彩透析,最后请毛书记为我们网友说几句,不管是盛情的邀请,还是最后做做张掖的旅游推介也好,再介绍一下。
毛生武:谢谢大家!张掖是一个很开放包容的地方,也是非常宜居宜游的地方,张掖的老百姓非常好客。特别欢迎大家关注、支持张掖,也特别欢迎一些投资者来张掖进行考察,我们携手共同发展,欢迎网友到张掖观光旅游。
主持人:再次感谢毛书记接受我们的采访。网友朋友们,今天的节目就到这儿,再见!
(有删改)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一带一路”中甘肃省的定位是黄金通道,张掖作为这个黄金通道中的立体交通枢纽,既可承东启西,又可承南启北,正是倚重其纵横的地理和区位优势。
B.在古代,张掖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很独特。丝绸之路从古代长安出发,到达甘肃的陇西之后,由于张掖的屏障作用,被迫分成南、北、中三条路。
C.“一带一路”既是国家战略,也是国际战略,既是国家的一种布局,同时也是从历史长河中演变而来,其目的就是发展张掖的自然经济和旅游经济。
D.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实施和甘肃省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加快建设,张掖凭借其交通、地理、区位优势,作用势必超过甘肃省其他地市。
E.整个访谈深度剖析了张掖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期到来时,在生态保护、农业发展、经济、旅游、交通等方面的宏观及微观的做法和发展规划。
【答案】 AE
9.访谈是靠“问”“答”推动过程完成的,提问者一般都能纯熟地运用多种提问技巧、手段。本访谈中主持人运用了哪些提问技巧?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紧扣主题,直接发问:主持人紧扣“一带一路”热点背景,直截了当提问。②善于引导,步步追问,有一定的引申;第二问,对受访者没充分说明的内容进一步问出,引用连辑部长的“成年人张开双臂腋下的位置”比喻张掖地理位置的重要,形象生动,引出张掖在今天将起到的作用的发问,使访谈顺着提问者的思路深入下去。③问题明确,逻辑清晰:每一问问题比较单一,指向清晰,第一问张掖历史上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第二问张掖在“一带一路”中所占的地位,第三问张掖的规划,能够做些什么,这些提问思路清晰。④严肃问题轻松化:第四问把“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这样一个严肃话题,转向对张掖的旅游推介,向网友的介绍,使问题更接人气,拓宽访谈的观众接受面。
10.主持人为什么选取张掖作为自己本次的访谈点?请结合访谈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是全国两会关注的热点。②张掖有地处“一带一路”黄金通道立体交通枢纽的地理和区位优势。③在抓住国家战略机遇方面,张掖在发挥自己地理和区位优势方面,已有一些卓有成效的实践。
11.张掖在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角色特殊,从对张掖的做法中你能获取哪些有益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把握机遇。张掖抓住“一带一路”的战略带来的机遇,发展自身。②全局意识,长远规划。张掖能够从国家战略出发,结合自身做出五点规划。③认清自身优势,稳步发展,抓住自身的农业优势和地貌特色等特点,制定具体可行的规划。④重点突出,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
四、高考热点
12.俗话说:“看书看皮,读报读题。”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文学作品题目的重要性,新闻作品尤其讲究拟题的技巧,请从下面两篇新闻的标题中任选一个,赏析其拟题技巧和深刻内涵。
(1)别了,“不列颠尼亚”
(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模仿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以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别了”,用委婉而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种统治的结束,蕴涵着中国人的自豪。这个标题不仅揭示了主要新闻事件,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
(2)故意利用矛盾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眼球。又蕴涵深意:“没有什么新闻”是指纳粹法西斯在这里的罪恶行径,世人早已知道;虽然没有什么新闻,但是仍有必要继续揭露法西斯的罪行,让世人永志不忘。
13.请根据上下文,在材料的空格处补写恰当的内容。要求:语言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文学形象如同绘画形象,一样是心中的形象,一样全凭虚构,一样先要用心来看。写人、写物、写环境,必须看得逼真,直至看到细节,方能落笔。____①____,绘画是片断静止的文学。文学用文字作画,所有的文字都是色彩;____②____,所有的线条色彩都是语言。画非画,文非文,画亦文,文亦画。我画,不过再现一句诗,一阕词,一段散文而已;站在画面上的千姿百态的树,全是感动过我的不同境遇中的人物,或者全是我自己;淌过纸表的流水,不论舒缓、激荡,还是迷茫虚渺,更是我一时真切的情绪,这与写作时的心又有何异?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文学是绵延不断的画面 ②绘画是用笔墨写作
五、写作创新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世纪风云突变,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和许多次国际、国内战争,造成全世界约8千万名军人和平民死亡。即使在新世纪,硝烟依旧不时燃起,战争的阴影远未散去。请以“战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800字左右。
【话题分析】
人类出现以来,战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私有制、阶级压迫、经济利益的冲突是发生战争的基本根源。掠夺和反掠夺、压迫和反压迫、侵略和反侵略、霸权和反霸权、扩张和反扩张,都会发生战争。
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处理“战争”这个话题时,反对非正义战争、拥护和平是最基本的观点。
写作文时,可以讨论战争的作用,可以谈战争带给人的深重灾难,可以讴歌正义战争中的美好人性,可以正面描绘战争,也可以从侧面表现战争,比如写后方的事情。
关于战争的文艺作品数不胜数。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皆是经典。可以适当借鉴这些作品的思想、角度和手法写这篇作文。
【话题素材】
1.唯有死者方可看到战争结束。——(古希腊)柏拉图
2.战争才能带来和平。——(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3.无穷的金钱是战争的原动力。——(古罗马)西塞罗
4.劣质的和平比战争更糟糕!——(古罗马)塔西佗
5.正义没有武力是无能;武力没有正义是暴政。——(法国)巴斯卡
6.这次战争我们用核子,那么下次我们只能用棍子。——爱因斯坦
【佳作赏读】
不能忘记的过去
六十年前,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一队又一队美国与英国士兵冒着枪林弹雨向前方的碉堡冲去,战士一个接着一个倒下了,仍然有人呐喊着向前奔跑,鲜血染红了整个海滩……
六十年前,苏联,斯大林格勒,前线,一辆又一辆卡车载着刚从训练营里出来的新兵,军官在车上喊着:“我们不需要活着的逃兵!”话音刚落,就有一枚弹片击穿他的头颅。新兵们被赶下车,有的人拿到枪支,有的人则只拿着子弹,扩音器里不断地重复一句话:“没有拿到枪的,跟在有枪的后面,有枪的同志牺牲了,没有枪的同志就拿起他的枪,继续冲锋……”
六十年前,中国,东北,某个村庄,晚上,一名光着膀子的中年人扶正了挂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大刀的带子,转过身对着一群村民,其中有十几岁的小伙子,也有头发斑白的老者,他们同样背着大刀。那中年人说:“都没让家里人知道吧?”众人都沉默不语,中年人把手一挥,“那走吧。”半个时辰后,日军基地里惨叫声、枪炮声和金属碰撞的声音接连不断,月光映在刀刃上也有了悲愤的色彩,随着刀的挥动不停地闪耀。随着最后一声枪响,再也找不到地面上的月光……
战争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也留下了英雄事迹。为了正义与和平而献身的英雄,我们不会忘记,是他们结束了战争,停止了毁灭,用他们的生命,换来了别人的生存。
战争结束了,就让我们来纪念沉睡的英雄。
六十年后的今天,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当年在此浴血奋战的老兵,穿上了挂满勋章的军装,走在路上,人们为他们喝彩欢呼。他们的笑容如此沉重……
六十年后的今天,俄罗斯,莫斯科红场,这里是庆祝,或许应该说纪念“二战”胜利六十周年的主要场所,来自全世界的英雄,受到各国领导人的尊敬、赞颂。
六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东北,某个小镇,一个班的学生,在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带领下,来到了一座纪念碑下。老人讲述了当年自己杀敌、幸存、逃脱的经历,依然是激动不已。他唱起了那首令他热血沸腾的歌:“大刀向敌人头上砍去……”学生流泪了……
纪念,为了不能忘记的过去。
【名师点评】 这篇作文的特点是新颖的电影蒙太奇手法和紧凑的对比结构。
文章前后呼应,首尾圆合,语言凝练而富有跳跃感,欧亚两大战场汇于一处,前后六十年历史相聚于瞬间,围绕“纪念战争”这一主题铺陈开去,给读者带来一股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