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小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开幕/蓦然
称赞/称职
赋予/生杀予夺
B.逾越/病愈
血肉/血泊
烙印/炮烙之刑
C.档次/挡车
钥匙/汤匙
咋办/令人咋舌
D.镀金/揣度
盛会/繁盛
便利/便宜行事
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当今社会,听通俗歌曲、玩电子游戏、看美国大片、网上谈情说爱等都成了快餐文化的“经典”。快餐文化充斥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它对于面临工作压力大和个人空间日益狭小的现代人,有让人心明眼亮的作用。虚拟的江湖恩怨和匪夷所思的打斗场面,着实让处在生存压力下的现代人放松了一把。但是,快餐文化的文化含量稀薄,蓄意炒作、相互复制是其特征。粗糙低俗的快餐文化成为我们的精神食粮,引起我们的“精神沙化”。林林总总的文化赝品,大面积地侵占了我们的精神领域,把我们的精神文化空间堵塞得水泄不通,“繁华的荒芜”成为现代人的精神病根。人们在接受快餐文化的同时,逐渐失去了高雅的品位,导致价值取向的迷失。
A.心明眼亮
B.匪夷所思
C.林林总总
D.水泄不通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目前,市场上有转基因食品如大豆油、油菜籽油及调和油等均已作了标志,今后,农业部门将借鉴国外标志管理经验,进一步完善转基因产品标志管理制度。
B.教育部有关人士提出高考改革将本、专科考试分开的意见,此消息很快被报刊和电视等媒体转载,大家认为这一举措能解决当前中国教育的一些问题。
C.据调查,当今世界,近二百个左右的国家的青少年正在通过网络、影视等媒体来认识生活,由此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思考并确认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D.食品安全依旧是2010年“两会”代表们关注的民生问题,虽然代表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合理的建议,但要从根本上改善我国食品安全的状况还任重道远。
4填入下面的文句,与上下文衔接得最恰当的一项是( )
认为自己是____________,无权____________,是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式,客观上助长了某些人认为自己有权____________,而被检阅者没有__________的权利这样一种思路和习惯,是到了该改一改的时候了。
①接受“天安门”的“检阅”
②“检阅”“天安门”
③同时“检阅天安门”
④像“天安门”一样“检阅”一切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④①③
D.②③④①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8题。
小小的月饼,折射出社会的变化和时尚。“变化”,是说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大城市已经从温饱有余向更宽裕的小康迈进。“时尚”,则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怎样才是追求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应该看到,我们的国家刚刚实现总体小康,有不少城乡居民生活还很困难。在生活方面,追求高档,追求铺张,甚至竞豪赛奢,实在是很不应该的。这样做既不符合国情,也不符合民意。诚然,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有买的就有卖的,买卖两便。特别是扩大内需也需要促进消费。但消费要讲文明。我们应该记住浪费不是消费,消费不该浪费的道理。我们提倡的,是物尽其用,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但绝不是提倡花钱越多越好,物耗越多越好。我国是个资源紧缺的国家,浪费那么多的纸张、木材、金属……这无论如何也不能看作是正常的消费。
年年月圆,岁岁中秋。老百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心气儿很高。此时此刻,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不断奋斗的过程。越是在国民经济顺利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越是要牢记“两个务必”,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勤俭持家、勤俭建国的教育。现在要坚持这样做,将来生活更好了,仍然要坚持这样做。古往今来的历史证明,一个善于勤俭节约、不懈艰苦奋斗的民族,才是一个拥有远大前程的伟大的民族。
5请简要分析“小小的月饼,折射出社会的变化和时尚”这句话的含义。
6作者为什么说消费要讲文明?
7作者在这两段文字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8“年年月圆,岁岁中秋。老百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心气儿很高。”这两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保卫粤语”是场虚构的战斗
日常语言的工具属性,强于其文化属性。现代大都市,应该有坚持本土语言和习俗的自信,也必须有宽容和接纳普通话以及其他方言的胸怀。
日前,广州市政协建议广州电视台某一频道,在特定时段改用普通话播新闻。一则尚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建议,却引来媒体、市民的强烈反应,甚至有“粤语沦陷”“广州人面临集体失忆”之说。
推广普通话还是“保卫”方言,实际上并不是“非此即彼”。按我国语言规划理论奠基人周有光先生的说法,推广普通话,是要实现“语文现代化”,普及现代共同语。而“保卫”方言,是维持地域文化生态和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背后是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既求共性、也存个性,两个目标相得益彰。
中国历来就是官话与方言并行不悖。前者提供规范,后者提供语料,向来都能互补与融合。从现实状况看,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只强调在国家机关、教育、出版等领域提倡使用普通话,而不是“唯普通话独尊”。
应该说,国家宏观政策和法规层面,比较妥善地处理了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关系。如果硬生生将普通话与方言的有机联系割裂,难免得出“推广普通话就要‘保卫’方言”的结论。
如果把语言问题放入城市化加速、社会转型的背景中考察,或许可以看得更为客观、清晰。
社会人员流动日益增强,大城市一般都有“移民城市”的特征,语言必然要承担交流功能。同时,如上海、广州、武汉这样有着悠久历史的商业型城市,本已形成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方言可说承载着文化特质,也承载着地域优越感。方言的论争,正产生于这样一种碰撞、交流与融合的大背景。
周有光曾说,许多大城市人口猛增、五方杂处,正在发生“大都会话”的演变,需要以普通话为日常用语。既有“埋单”“淡定”这样亲昵可爱的方言,也有“简直”“美丽”这样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在彼此渗透中扬弃、强化和新生,这样的“大都会话”,可能正是未来城市的语言。
对于地方文化,也大可不必忧虑。以岭南文化为例,它的特征可能恰恰就是开放和多元。不说历史上与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的交融,单是开埠数百年来,外来文化、语言“渗透”良多,未见岭南文化式微,反而贡献出“打的”“泊车”这样别有韵味的新词。或许正如法国作家雨果说:语言和太阳都不会停住的,到了语言固定的一天,它就死了。
况且,日常语言的工具属性,强于其文化属性,作为一个现代大都市,应该也必须有一种文化上的自信与胸怀。这种胸怀,既包括对本土语言和习俗的选择和坚持,也包括对普通话,以及其他方言的宽容和接纳。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保护,正是在不断吐故纳新中,走向创新繁荣,而不是囿于一隅,自说自话。
归根结底,在语言问题上,我们需要在法律和习俗之间、在流动与坚守之间,取得一种平衡、保持一份平静。
(选自
《人民日报》,有删改)
9请简要概括文中周有光先生对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关系的看法。
10像广州这样的大都市为什么要提倡普通话?
11作者为什么认为“保卫粤语”是场虚构的战斗?
12作者认为应该如何对待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三、表达交流
13下面的图表一和图表二,是有关机构对我国不同群体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情况的调查。请根据图表反映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A、B、C处空缺的内容(不出现数字),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图表一
图表二
根据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对我国不同群体获取科技信息主要渠道分析的结果显示:女性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的群体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的科技信息比例也有差异;__A__,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95.9%;家政人员是电视科普节目的观众主体,而高校教师的比例相对较低,可见__B__。上面的分析结果告诉我们,如果__C__,电视科普节目就会更有针对性。
14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不少人喜欢西方的一些节日,如圣诞节、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
材料二:据报道,春节期间,纽约帝国大厦亮起了代表喜庆和吉祥的彩灯向华人拜年,农历大年初一被定为该州的法定节日。在英国,近50万人从英国各地聚集到有“伦敦心脏”之称的特拉法加广场和唐人街,看龙腾狮舞,品中国小吃,享受鞭炮声和欢笑声中浓浓的中国年味。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概述。(1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解析:读音分别为:A项,mù/mò,chēng/chèn,yǔ/yǔ;B项,yú/yù,xuè/xuè,lào/luò;C项,dàng/dǎng,shi/chí,zǎ/zé;D项,dù/duó,shèng/shèng,biàn/biàn。
答案:C
2解析:A项,“心明眼亮”形容洞察事物,明辨是非。用在此处不恰当。B项,“匪夷所思”指事物怪异或人的言谈行动离奇,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使用恰当。C项,“林林总总”形容繁多。符合语境。D项,“水泄不通”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符合语境。
答案:A
3解析:A项,“市场上有转基因食品如大豆油、油菜籽油及调和油等均已作了标志”句式杂糅;B项,“转载”与“电视”不搭配;C项,“近……左右”赘余。
答案:D
4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天安门”和“检阅”这两个词的比喻义要非常明确。根据语境,“天安门”指代的是权力,“检阅”指代的是运用这种权力。
答案:B
5解析:这句话出现在选文第一段的开头,后面的内容是对这句话的解说和延伸,只要联系下文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月饼虽小,却反映了社会大的风尚。“变化”是说我国人民生活的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时尚”是变化必然的结果。人们富裕了,就会有更高的物质追求,但是一味地追求高档,追求铺张,甚至违法乱纪、竞豪赛奢,就算不得“时尚”了。那种浪费式的消费其实是不文明的,应该物尽其用,只要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即可。
6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要结合文章主旨来回答。
参考答案:因为正常合理的消费是健康文明的标志之一,竞豪赛奢不符合我们的国情。
7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观点的把握能力。要注意文段的首尾句、过渡句、小结句、标志句等关键句。可以选择原词、原句或自己组词、组句来回答问题,概括观点。
参考答案:消费不是浪费,要物尽其用。一个善于勤俭节约、不懈艰苦奋斗的民族,才是一个拥有远大前程的伟大的民族。
8解析:联系上下文和本文的主旨回答。
参考答案:这两句话承上启下,在总结前文所写的中秋月饼的基础上,为下文提倡勤俭节约设下伏笔,把中秋月饼和小康社会联系起来,使文章的主旨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9解析:先注意审题,题干中要求的是文中所引述的周有光先生的看法,然后可根据文章第三段和第八段的内容作答。
参考答案:周有光先生认为普通话与方言相辅相成,在彼此渗透中扬弃、强化和新生。推广普通话,是要普及现代共同语。而“保卫”方言,是维持地域文化生态和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是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既求共性、也存个性,两个目标相得益彰。
10解析:抓住“如果把语言问题放入城市化加速、社会转型的背景中考察,或许可以看得更为客观、清晰”这句话,联系下面的内容回答。
参考答案:社会流动日益增强,像广州这样的大都市一般都有“移民城市”的特征,人口猛增、五方杂处,语言必然要承担交流功能,需要以普通话为日常用语。
11解析:联系全文,根据第四段和第十段的内容作答。
参考答案:中国历来就是官话与方言并行不悖。前者提供规范,后者提供语料,向来都能互补与融合。从现实状况看,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只强调在国家机关、教育、出版等领域提倡使用普通话,而不是“唯普通话独尊”。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保护,正是在不断吐故纳新中,走向创新繁荣。
12解析:根据文章最后两段作答。
参考答案:应该也必须有一种文化上的自信与胸怀。这种胸怀,既包括对本土语言和习俗的选择和坚持,也包括对普通话,以及其他方言的宽容和接纳。我们需要在法律和习俗之间、在流动与坚守之间,取得一种平衡、保持一份平静。
13解析:要把握住每个图表的主体特点和不同发展趋势。图表一主体是不同学历的人,趋势是“学历越低的群体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越高”;图表二的主体是不同职业的人,特点是“不同职业的群体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也有差异”。
参考答案:A.学历越低的群体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越高
B.不同职业的群体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也有差异
C.多考虑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的不同需要
14(1)解析:对本题的解答要把握住两段文字的核心内容,说的是中外节日的相互融合问题。
参考答案:节日文化相互交融。
(2)解析:解答本题要把握住题目所提供的材料,自己的看法要由此而发,观点要合理且能自圆其说。
参考答案:正确引导,健康过节。所谓“节日”,就是一种纪念性的日子,过节就是精神的洗礼。不论是过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过外来的“洋节日”,都可视为文化的折射与传播,我们应该“取其精华”,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家园更加温馨。每一个人对节日的看法与过法不一样,我们应该加以正确引导,让那些节日过得更加健康,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