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小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驽马/弓弩 舟楫/作揖 爪牙/爪子
B.蓝本/篮球 枯槁/缟素 参省/省悟
C.镂空/楼盘 骐骥/琪玉 中绳/中肯
D.锲刻/契约 跬步/菜畦 假借/假道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验,对照检查。
B.用心一也
一:统一、一致。
C.声非加疾也
疾:快,急速。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隔绝。
3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的“水”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B.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D.稍稍宾客其父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8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跬:古代的一步。
B.风雨兴焉
兴:兴起。
C.驽马十驾
驾:马拉车走一天的路程叫“一驾”。
D.金石可镂
镂:雕刻。
6下列句子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五亩之宅 ③蟹六跪而二螯 ④顺风而呼
A.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C.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8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十个比喻来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与“舍”。
D.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③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ǔ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篇》)
注:①端而言,蠕而动:端,微言。蠕,微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②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拿小的禽兽作为礼物。③兰槐:一种香料。
9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形乎动静 形:体现。
B.其渐之滫
渐:浸。
C.庶人不服
不服:不服气。
D.教使之然也
然:这样。
10甲文中有两个词类活用的词是
( )
A.学;动
B.入;出
C.布;美
D.身;己
11给(甲)文中画线的句子加标点。
小
人
之
学
也
入
乎
耳
出
乎
口
口
耳
之
间
则
四
寸
耳
曷
足
以
美
七
尺
之
躯
哉?
12翻译下列句子。
(1)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2)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三、表达交流
13仿照下面的句子,在横线上再叙写一段话,立意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谦虚的人像翱翔高空的雄鹰,知道天高地阔、学海无涯,因而刻苦好学,永不自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囧”是什么?原是一个极生僻的汉字,差不多90%的中国人不认识,本作“冏”(粤语与“炯”同音),本义是“光明”的意思。但就是这样一个字,现在只要会上网的90后多半都认识,似乎已经成了90后网友的一种特殊标志,被赋予更多的意义,发展成为一种奇特的网络文化。它里面的小“八”字被视为眉眼,小“口”字被视为嘴巴。它的内涵可以这样理解,作为头则表达沉重的思想;作为脸则表达浪漫与激情,也常常表示郁闷的表情。
请你针对这样一种文化现象,结合汉字文化知识作几点评论。
参考答案
1解析:读音分别为:A项,nú/nǔ,jí/yī,zhǎo/zhuǎ;B项,lán/lán,gǎo/gǎo,xǐng/xǐng;C项,lòu/lóu,qí/qí,zhòng/zhòng;D项,qiè/qì,kuǐ/qí,jiǎ/jiǎ。
答案:A
2解析:要正确解题,首先要对课文中的一些实词意义加以熟记,然后再辨析。B项中的“一”应解释为“专一”;C项中的“疾”应解释为“强,大”;D项中的“绝”应解释为“横渡”。
答案:A
3解析:A项,“知”通“智”;B项,“生”通“性”;D项,“有”通“又”,“暴”通“曝”。
答案:C
4解析:解答词类活用题,要分清题干和各项中词类活用的特点。
A项中的“舟”是名词作状语;B项中的“穷”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走到尽头”;D项中的“宾客”是意动用法,意思是“把……当做宾客”;
C项中的“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是“筑舍定居”的意思;题干中“非能水也”中的
“水”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是“游水、游泳”的意思。
答案:C
5解析:要正确解题,首先要对文段中的一些实词意义加以辨析。A项中的“跬”,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把它称为“半步”,而把跨出两步称为“步”。
答案:A
6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楚“焉”字有哪些意义和用法,然后比较。A、B、C三项中的“焉”均为兼词,是“于之”的意思。
D项中的“焉”是语气词。
答案:D
7解析:解答此题,要正确区分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加以比较辨析。①中的“之”是助词,使定语“利”后置;②中的“之”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③中的“而”是表并列的连词;④中的“而”是表顺承的连词。
答案:D
8解析:解答此题既要对整体内容正确把握,又要对每一句仔细加以辨析。原文“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用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舍”与“不舍”,而不是说关键在于“不舍”与“舍”,因而C项叙述不符合文意。
答案:C
9解析:C项,不服,不佩戴。
答案:C
10解析:C项,布,名词用作动词,分散;美,使动用法,“使……美好”。
答案:C
11参考答案: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12参考答案:(1)蓬草生长在麻丛当中,不需要扶植就长得很直;洁白的沙子如果混进黑泥里,也会跟黑泥一样黑。
(2)若将它浸在臭水中,那么君子就不愿意接近它,百姓也不愿意佩戴它。
参考译文:(甲)君子学习,要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倾注全部的心血,表现在一言一行上,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从耳听,从嘴出。嘴和耳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
(乙)蓬草生长在麻丛当中,不需要扶植就长得很直;洁白的沙子如果混进黑泥里,也会跟黑泥一样黑。香草兰槐的根叫做芷,芷虽香,若将它浸在臭水中,那么君子就不愿接近它,百姓也不愿意佩戴它。这并不是芷的本质不好,而是由于被浸泡在臭水里的缘故。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好地方,外出游行一定要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结伴,这样就能够防止自己受邪恶乖僻之人的影响,而逐渐接近“礼”“仁”之道。
(丙)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惯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他们如此。
13解析:仿写句子,不但要注意内容上的呼应,还要注意形式上的对应,所填句子要出现相应的成语。
参考答案:骄傲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以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因而浅尝辄止,夜郎自大
14解析:根据汉字的特点和“囧”字的改造这两点作答。
参考答案:(1)这种现象如同早些时候QQ聊天时把“88”作“拜拜”,也就是英语的“再见”的音译,都是一种文化改造。(2)汉字是一种表意符号,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最主要的造字方法给这种改造带来了便利。(3)这种改造受到了汉字传统改革与历史演变的潜移默化的影响。(4)改造汉字成为网络语言,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汉语地位在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5)网络文化不断革新,而且在这一过程中特别讲求浅近、直观、游戏、搞怪、从众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