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4自我小测:17师说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必修4自我小测:17师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8 19:0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自我小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普遍。
B.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族:宗族。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盛:大、高。
D.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嘉:赞许。
2下列句中的“师”字按用法和意思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惑而不从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吾师道也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⑤而耻学于师 ⑥则耻师焉 ⑦不耻相师 ⑧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⑤/②/③④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⑥⑧/②/③④/⑤/⑦
D.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都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组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吾从而师之 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⑤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⑦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⑧师不必贤于弟子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②⑤⑥
D.③④⑦⑧
4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任何社会文化的雅与俗往往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
②社会底层往往出于仰慕而仿效雅文化。
③包括将自己的文化通俗化以扩大对全社会的影响。
④同时,出于猎奇或调节的目的而从俗文化中汲取营养。
⑤社会上层往往向社会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雅文化)。
⑥俗文化的有些部分逐渐被雅化。
A.①②⑥④⑤③
B.⑤②⑥①③④
C.⑤③②⑥④①
D.①⑤③④②⑥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8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普通人。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迷惑。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复:恢复。
6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今之众人
C.句读之不知
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8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夫晋,何厌之有
D.沛公今欲何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衒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仆道不笃    
 笃:深厚
B.如是者数矣
是:这样
C.恒雨少日
恒:经常
D.被南越中数州
被:被动
10下列解释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假令有取”的“假”与“假舟楫者”中的“假”不同义,前者是“假如”的意思,后者是“借”的意思。
B.“指目牵引”中的“目”与“范增数目”中的“目”都是动词,是“递眼色”的意思。
C.“又挈挈而东”中的“东”与“项王、项伯东向坐”中的“东”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但意思不同,前者是“向东走”,后者是“向东坐”。
D.“谁敢衒怪于群目”中的“衒”是“炫耀”的意思。
11本文中“吠日”“吠雪”的“犬”,亦即韩愈在《师说》中所批判的(  )
A.古之学者
B.今之众人
C.彼童子之师
D.士大夫之族
12柳宗元在这封信中论述的要旨是(  )
A.自己学识浅薄,不敢当老师。
B.韩愈抗颜而为师遭到不幸,自己不愿重蹈覆辙。
C.批判当时不尚师道的恶劣风气。
D.说明岭南下雪,自己病了,不能胜任当老师。
参考译文:二十一日,宗元告白:
承蒙您来信想拜我为师。我的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学识也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常常好发表一些言论,写一些文章,但我自己不认为都是正确的。想不到您从京师来到这蛮夷之地,我有幸被您认为可以取法。我自己估量自己,实在并无可取之处;假设有可取之处,也不敢当别人的老师。当一般人的老师我尚且不敢,何况是当您的老师呢?
孟子曾经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当今之世,便不曾听说有谁要作别人的老师;有这种想法,人们便总是七嘴八舌地嘲笑他,认为他是个狂人。只有韩愈不顾流俗,顶着世俗的嘲笑和侮辱,收召后辈学生,还写了《师说》这篇文章,并态度端正地做别人的老师;世俗之人果然群聚而以为怪事,纷纷咒骂,添油加醋地污蔑诽谤。韩愈因此而得到了“狂”的名声,居住在长安城中,连饭都来不及做熟,便急切地避开别人的诽谤而东去任洛阳令了。像这样的情形,已经发生数次了。
屈原曾经作赋说:“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我过去听说庸和蜀地以南的地区,经常下雨,很少见到太阳,太阳一出来,狗便狂叫不止,我当时认为这样说有点过分了。六七年前,我被贬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有幸赶上大雪越过五岭,覆盖了南越中的好几个州,这几个州中的狗,都仓皇地狂叫着乱咬乱跑,好几天都是这样,一直到雪消完后才不叫。这样我才知道以前听说的蜀犬吠日的事是真的。现在韩愈既然把自己当成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这样想难道不是令人难堪吗?不仅我会感到难堪,您也会受到连累。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什么过错吗?狂咬乱叫的只是那些狗罢了。您揣度一下今天天下的人能不像蜀地的狗那样乱咬乱叫的能有几个人?而谁又敢于在众人面前显露自己,而招惹来喧闹,叫人怒怪呢?
三、表达交流
13在下面横线处,仿照前面画线的句子,各补写两个例子。
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往哲先贤那里,人们学得他们的品格。从孔子那里学得仁爱的情怀,从鲁迅那里学得批判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古今中外的著述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史记》的严谨态度,文天祥《正气歌》的浩然正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14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使之构成前后连贯、合理的排比句。
人的一生像金,要刚正,人格须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的一生像水,要灵活,方法须随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的一生像土,要本色,作风须朴实。
参考答案
1解析:A项,“通”在谓语中心词“习”(学习)之前,从语法位置可判断“通”是一个状语,可译为“普遍”;B项,“族”在古汉语中有“宗族”这一语义,但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这里应译为“类,一类”;C项,“盛”为形容词作谓语,说明的对象是“官”,故译为“大、高”;D项,“嘉”为形容词作谓语,且后面带宾语,所以这里的“嘉”应作动词,联系上下文语境,可译为“赞许”。
答案:B
2解析:①句中,“师”为动词“从”的宾语,意为“老师”;②句中,“师”为意动用法,以……为师;③句中,“师道”是动宾结构,“师”是谓语动词,“学习”的意思;④句中,“师道”是偏正结构,意为“从师学习的风尚”,所以,这里的“师”为“从师学习”的意思;⑤句中,“于师”是后置的介宾结构,“师”是宾语,“老师”的意思;⑥句中,“耻师”应译为“以从师学习为耻”,“师”是“从师学习”的意思;⑦句中,“相师”译为“相互学习”,“师”是动词“学习”的意思;⑧句中,“师”是“从师学习”的意思。
答案:D
3解析:①学者:今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指求学的人。②所以: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表结果的连词,这里意为“用来……”。③从而:今用作上文是原因方式,下文表结果目的的连词;古义中“从而”是两个词,“从”是动词,跟从,“而”是连词,并且。④所谓,意为“所说的”,古今相同。⑤众人:今指很多的人,古指一般的人。⑥先后:指先后的顺序,古今相同。⑦小学:今指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古义是小的方面学习。⑧不必:今义是不需要,古义是不一定。
答案:A
4解析:①是总说“雅”与“俗”特点,⑤③④②⑥是分说“雅”与“俗”的内容。⑤说的是“雅”的扩展,③是对⑤的进一步说明,④讲“雅”向“俗”靠拢的倾向,②说的是“俗”向“雅”靠拢的倾向,⑥是讲“俗”向“雅”靠拢的结果。
答案:D
5解析:C项,“惑”的意思是糊涂。
答案:C
6解析:A项,“之”是助词,位于主语“师道”和谓语“不传”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B项,“之”为助词,可译为“的”。C项,“之”也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之”是人称代词,代“其子”。A、B、C三项均为助词,只是所起的作用不同,而D项是代词。
答案:D
7解析:①句中“道”是“风尚”的意思;②句中“道”是“道理”的意思。③句中“所以”意为“……的原因”;④句中“所以”意为“用来……的”。
答案:C
8解析:A项,“未之有也”,这是一个否定句,代词“之”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B项,“利”和“强”是形容词充当定语,其中心语分别是“爪牙”“筋骨”,这句话中的“之”是一个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何厌”充当动词“有”的前置宾语。D项,疑问代词“何”是动词
“至”的前置宾语。
答案:B
9解析:D项,“被”是“覆盖”的意思。
答案:D
10解析:C项,“项王、项伯东向坐”中的“东”是名词活用作状语,意思是“朝东”。
答案:C
11解析:联系《师说》中对士大夫之族的批判作答。
答案:D
12解析:联系文章的题目和第二段作答。
答案:C
13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课文和课外阅读知识的积累,主要考查仿写句子的内容。还要注意句式的一致。
参考答案:从老子那里学得无欲的品行 从巴金那里学得博爱的胸怀 王维《观猎》的意气风发 陆游《书愤》的壮志未酬
14解析:这道题是考查仿用句式和修辞方法。排比句的五个喻体可以分别“金”“木”“水”“火”“土”。释喻部分前一分句要与喻体有一致性,后一分句再扣住人;释喻要兼顾本体、喻体,具有合理性;选择词语尽量避免重复,语义覆盖尽可能完整。
参考答案:人的一生像木 要正直 立场须坚定 人的一生像火 要燃烧 性格须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