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科学(金华地区)中考总复习(专题课件+备考集训): 第36讲 化学循环反应专题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年科学(金华地区)中考总复习(专题课件+备考集训): 第36讲 化学循环反应专题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12-28 17:32:00

文档简介

备考集训36 化学循环反应专题
1.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错误的是(A)
A.CO2可用于人工降雨,CO可用于光合作用
B.通常情况下,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
C.CO2无毒,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D.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2.用CO2和NH3合成尿素[CO (NH2)2]是固定和利用CO2的成功范例,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H3===CO(NH2)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尿素中有2个氮原子
B.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60 g
C.参加反应的CO2与NH3的质量比是44∶17
D.该反应是充分利用CO2的一种有效途径
3.分别将不同质量的锌粉加入到一定量的Fe(NO3)2、Cu(NO3)2和AgNO3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以下是在不同情况下对滤渣或滤液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C)
A.若滤液中只含一种溶质,滤渣一定含有Ag、Cu、Fe,可能含有Zn
B.当滤液含两种溶质时,滤渣一定含有Ag、Cu,可能含有Fe,一定不含Zn
C.若滤渣中有红色固体,滤液一定含有Zn(NO3)2、Fe(NO3)2,一定不含AgNO3、Cu(NO3)2
D.若向所得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无气泡生成,滤渣一定含有Ag,可能含Cu,一定不含Fe和Zn
4.双球洗气管是一种多用途仪器,常用于除杂质、气体干燥、气体吸收等。实验操作如图,使
用双球洗气管作气体除杂装置,用吸收剂X吸收气体Y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其中符合事实的组合是(C)
A
B
C
D
气体Y
(杂质)
N2(NH3)
O2(SO2)
CO2(HCl)
CO2(CO)
吸收剂X
澄清石灰水
浓硫酸
饱和的碳酸
氢钠溶液
氢氧化
钠溶液
5.除去H2中的HCl和水蒸气,下列装置和药品均正确的是(C)
6.登山运动员常利用氢化钙固体作为能源提供剂,在需要时与水反应生成其他物质和氢气,提供燃料。某兴趣小组用纯净干燥的氢气和金属钙制取氢化钙,所选装置图如下:
查阅资料:(1)钙易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气体。
(2)无水氯化钙能作干燥剂。
(1)请写出E图中仪器①的名称__铁架台__。
(2) 请按气流方向连接顺序i接( __e__ ),(__f__)接( __d__ ),( __c__ )接( __j__ ),k接 a
(填仪器接口的字母编号)。写出C中可能发生的化学方程式__AgNO3_+_HCl===AgCl↓+_HNO3__。
(3)实验结束后,某同学取少量生成物,小心加入水中,观察到有气泡冒出,溶液中加入酚酞后显红色。该同学据此判断,上述实验的确有CaH2生成。另一位同学认为该同学的判断不准确,原因是___钙与水反应也能生成碱,同时也有气泡冒出__。
(4)氢化钙作为能源提供剂,与直接用氢气相比,其优点是___便于携带;安全;通过反应,能将水中的氢元素部分转化为氢气__。
7.PLA是一种新型可降解塑料,能有效缓解塑料垃圾造成的白色污染。已知PLA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为了测定7.2 gPLA样品氧元素的质量,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
【实验设计】查阅资料,无水硫酸铜遇水由白色变成蓝色
将7.2 gPLA样品充分燃烧,为分别吸收燃烧产物并通过清晰可见的现象检验吸收是否完全,以上实验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A→__B__→__E__→__D__→__C__(填写装置的字母序号)。
【分析与结论】①实验中选择纯净的氧气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__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对验证结果有影响__。
②装置E的作用是验证水蒸气是否被完全吸收__。
③正确连接装置后,确认气密性良好。充分燃烧7.2 gPLA样品,测得相关实验数据见下表(已知燃烧产物被完全吸收,灰烬质量忽略不计)。
通过分析与计算,可知7.2 gPLA样品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__3.2__克,该PLA样品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最简整数比为__3∶4∶2__。
装置
B
C
D
E
实验前质量/g
160
150
150
100
实验后质量/g
163.6
150
163.2
100
8.某同学为验证炭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的产物既有CO又有CO2,设计如图所示流程进行实验,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按上面连接好装置,在装入药品之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检查装置的气密性__;
(2)B装置中NaOH浓溶液的作用是__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__;
(3)实验开始时,必须先通入混合气体一段时间再点燃酒精喷灯加热,目的是__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发生爆炸__;
(4)根据设计意图,观察到___A、F中出现浑浊,C中石灰水无明显现象__(填写实验现象)时,证明混合气体中既有CO又有CO2;
(5)从环保角度分析,该流程设计中的一处明显不足是__没有尾气处理(吸收)装置__。
9.碳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之一,也是组成煤、石油、天然气等的主要元素之一,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是通过CO2来实现的,图是碳循环主要途径的模式图。
(1)结合图,下列关于碳循环的认识正确的是(填序号)__AD___。
A.有机物和无机物可以相互转化
B.碳循环过程只涉及化学变化
C.碳循环过程中,各元素的化合价都不变
D.燃烧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形式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图中碳循环中的下列变化。
①动物体内的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发生缓慢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__C6H12O6_+6O26CO2+6H2O__。
②消耗二氧化碳的一种方式__CO2+H2O===H2CO3__。
(3)从化学的视角看物质。
目前,人们对二氧化碳的评论褒贬不一,若以“二氧化碳的利与弊”做为论题,你的观点是__________,请列举有力的证据论证你的观点。
要求:①论据简洁、论证充分; ②同一论据举出一个事例即可;③字数在100字以内。
论据①:利: 
A.二氧化碳可以促进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可以做气体肥料;
B.二氧化碳可以做化工原料,用于生产尿素、纯碱、制碳酸饮料等;
C.二氧化碳可以制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或人造云雾等;
D.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因此可以灭火。
论据②:弊:
A.二氧化碳无毒,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所以可以使人窒息死亡;
B.二氧化碳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
课件25张PPT。第36讲 化学循环反应专题一、理解碳循环与氧循环
二、理解系列化学反应的探究与分析
三、理解以铁为代表的金属与金属化合物之间的循环反应了解碳循环和氧循环 1.如何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含量是科学家一直在探究的课题,最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专家找到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液体燃料甲酸(CH2O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植物的呼吸作用
B.二氧化碳能阻挡地面辐射,对地球有保温作用
C.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D.这种新型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解析】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可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不会造成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甲酸生成,属于化学变化。A理解有关铁单质与化合物之间的循环 2.(2017,预测)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炼铜的工艺,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木炭可以作还原剂把氧化铜中的铜还原出来,小明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建议用超细炭粉与氧化铜粉末混合进行实验,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1)同学们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当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刚刚出现浑浊时,______(选填“可以”或“不能”)确定氧化铜和炭粉已经开始反应。
(2)为了使氧化铜中的铜完全被还原,对于下列三组氧化铜和炭粉的质量比例,你建议选择____(填写字母),简要说明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36∶3   B.40∶3   C.48∶3不能A反应中炭粉会与试管内的氧气反应而部分消耗,故稍过量的炭粉有利于反应的进行理解有关酸碱盐之间的循环反应 3.(2017,预测)向一定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产生气体或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Na2CO3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A.OE发生化学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
B.PF有沉淀生成
C.G点溶液的pH>7
D.反应过程有气体和沉淀生成,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解析】加入的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把盐酸消耗完了,才开始与氯化钙反应,开始生成沉淀,最后到达最高点说明已经反应完了,所以OE段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PF段是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钙沉淀;G点加入的碳酸钠是过量的,所以溶液的pH>7;反应过程有气体和沉淀生成,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向石蕊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再进行加热,溶液颜色变化顺序正确的是( )             
A.红色—紫色—红色 B.紫色—红色—紫色
C.红色—紫色—蓝色 D.红色—无色—红色
2.(2017,预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质量和质量分数均相等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充分反应,所得溶液呈碱性
B.2.3 g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 g二氧化碳和2.7 g水,则该物质一定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等质量的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中硫元素的质量比为5∶4
D.足量的镁和锌分别与质量相等、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BB3.(2017,预测)将适量的铜粉和镁粉的混合物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物质和无色滤液,则关于滤出的固体和无色滤液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和铜,一定不含镁
B.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铜和镁
C.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银和硝酸镁,一定没有硝酸铜
D.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镁,一定没有硝酸银和硝酸铜D4.2015年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核心议题是碳排放及全球气候变暖。
(1)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消耗主要有以下两个过程: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生成葡萄糖(C6H12O6)和氧气。②自然界中的水体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从物质转化的角度看,上述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而产物却完全不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可被压缩成液态,封存在地质结构中。从微观角度解释二氧化碳能够压缩成液态的原因是__二氧化碳分子之间有间隔__。如果CO2被封存在含氢氧化钙的地下咸水层中,则可转化为固态碳酸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条件不同CO2+Ca(OH)2===CaCO3↓+H2O(3)科学家利用太阳能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合成气”(H2和CO的混合气体)。用“合成气”为原料生产甲醇(CH4O)时,按照“绿色化学”原则,应调节“合成气”中H2和CO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__。2∶15.为了制取CO2并验证它的性质,张林同学设计并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请根据要求回答有关问题。(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2)B中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酒精灯加上铁丝网罩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颈漏斗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3)D中石蕊溶液始终没有变红,则C装置中M最有可能是____(填序号)。
A.稀硫酸   B.澄清石灰水
C.氢氧化钠溶液
(4)尾气的处理方法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证明A中反应后的溶液里含有CaCl2,张林同学向溶液中滴加少许Na2CO3溶液,结果没有观察到白色沉淀,你推测是________(填物质名称)的干扰。C点燃(或收集、循环利用)盐酸D 2.(2017,预测)已知:2Fe(NO3)3+Cu===2Fe(NO3)2+Cu(NO3)2,向硝酸铁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反应停止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滤出的固体中不含铁,滤液中含硝酸铁
B.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亚铁,不含硝酸铁,可能含有硝酸铜
C.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亚铁和硝酸铜
D.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铜,滤液中可能含有硝酸铁和硝酸铜B3.(2017,预测)室温时,随着向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忽略溶液温度的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点溶液中有两种溶质
B.b点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
C.c点烧杯内液体的pH=7
D.d点溶液中有较多的Ba2+、OH-、SO42-、H+ C4.科学家设想利用太阳能加热器“捕捉CO2”、“释放CO2”,实现碳循环(如图所示)。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对此非常感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如下装置探究上述设想的反应原理是否可行。(1)能证明装置A“释放CO2”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B在实验结束撤掉酒精喷灯时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反应结束后,小组同学对D中固体的成分进行探究,以证明是否“捕捉”到CO2。C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防止石灰水倒吸入装置A中热的试管内(炸裂试管)【猜想与假设】
D中的固体可能为:Ⅰ.只有氧化钙;Ⅱ.氧化钙与碳酸钙;Ⅲ.只有碳酸钙
【进行实验】
①甲同学从D中取一定量的固体于试管中,并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荡,有白色不溶物。甲同学据此认为试管中的固体为碳酸钙,即猜想Ⅲ成立。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Ⅲ成立,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同学从D中取一定量的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触摸试管外壁,感觉发热;继续向试管中加入几滴稀盐酸,没有发现气泡产生。乙同学据此认为试管中的固体只有氧化钙,即猜想Ⅰ成立。丙同学认为乙的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Ⅰ成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也可能出现白色不溶物即使有碳酸钙,加入的少量稀盐酸先消耗氢氧化钙,不会出现气泡③丙同学认为利用感觉温度变化的方法判断是否有氧化钙不可靠,他用水、酚酞试液和稀盐酸证明了猜想Ⅱ成立,请完成他的实验报告。取少量D中固体加入试管中,加水振荡,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再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溶液变红
有气泡产生(4)通过以上探究,小组同学认为科学家的设想在反应原理上是可行的。该设想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原料易得
B.充分利用太阳能
C.释放出的CO2可作为资源加以利用A、B、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