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10课《乡愁》练习
一、基础巩固
1.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21cnjy.com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21·cn·jy·com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21·世纪*教育网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www-2-1-cnjy-com
2. 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邮票(yóu) 窄(zhǎi) 揣摩(mó)
B.海峡(xiá) 矮(ǎi) 弦乐(xián)
C.坟墓(mù) 掠夺(luè) 湾(wān)
D.颠簸(bǒ) 倾听(qīnɡ) 承载(zài)
3.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的具体所指。
(1)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邮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船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
(3)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坟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ww.21-cn-jy.com
4.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组是( )
A.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B.我在/这头
C.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D.大陆/在那头
二、拓展阅读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5.诗中用了哪些具体的形象来表现乡愁?
6.“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作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将“故乡的面貌”说成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将具体的食物比喻成抽象的概念,这样合适吗?谈谈你的理解。
7.“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乡愁》参考答案
一、基础巩固
1.A
2.C(“掠”应读“lüè”)
3. (1)思念母亲的一种寄托。
(2)对爱人思念的寄托。
(3)对去世母亲的沉痛怀念。
4.B(应为“我/在这头”)
5. 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者从浓浓并且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景致续写乡愁,最后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永远的思乡之愁就这样通过形象的景物,化抽象为具体地表现了出来。
6. 合适。故乡的面貌不仅 ( http: / / www.21cnjy.com )仅指故乡的面貌,也指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说不清道不明。模糊一次说明作者已离开故乡太久,故乡的面貌不知已有什么变化。而怅惘说出了作者想家而不能回的惆怅。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7. 家始终是每个人一生的守候,身在异乡,家始终是心中唯一的牵挂,思乡之情永远不会随时间而变淡,只会日益增加,永不相忘。21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2张PPT)
《乡愁》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
激 趣 导 入
情境导入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
伴着《思乡曲》音乐,我们一起回忆以前我们学过的思乡诗词。
激 趣 导 入
情境导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一起去感受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乡愁》
激 趣 导 入
作者名片
激 趣 导 入
作者名片
余光中,台湾省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抗日战争时期他随母亲流亡于华东和西南一带,1949年5月去香港,次年5月迁居台湾。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产主义者”。著名文集有《白玉苦瓜》、《灵河》、《石室之死》等。
激 趣 导 入
创作背景
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激 趣 导
知识链接
激 趣 导
初读感知
听名家朗读这首诗,把握诗歌的朗读要求;
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
激 趣 导
听读课文
1、把握感情基调
2、把握字音、节奏、语速及重音
深沉 哀伤
舒缓
稍慢
激 趣 导
诵读课文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
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
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激 趣 导
整体感知
思考一:
本诗是按照什么什么顺序写的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时间顺序
激 趣 导
整体感知
思考一:
本诗出现了哪些意象?
邮票
海峡
坟墓
船票
激 趣 导
讨论探究
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怎样的乡愁?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母子分离
夫妻分离
母子永别
思乡恋国
乡愁
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借物抒情
激 趣 导
讨论探究
这首诗的时空感非常强,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这样对感情的抒发有什么作用?
母 亲
母子分别图
夫妻离别图
母子死别图
海外思归图
时间——四个人生阶段
空间——分离阻断
层层推进
,推向高潮
激 趣 导
深入探究
“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词有什么表达效果?删去行吗?为什么?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低回往复
抑扬顿挫
音韵美
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爱国情感。
激 趣 导
深入探究
余光中《乡愁》的美表现在哪里
结构美:寓变化于统一。统一,就是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调节,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音乐美:除了“头”字的有规律的重复外,尾韵并不严格,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更显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意象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邮票——母子深情(浓烈) 船票——夫妻恩(热烈) 坟墓——生死悲痛(巨大) 海峡——思乡哀愁(深沉)。
激 趣 导 入
现代诗押韵
诗歌一般要押韵。在某些诗句的末尾用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就是押韵。押韵的字称为韵脚或韵字。现代诗用韵比较自由,只要押大致相近的韵就可以,在什么地方押韵也没有严格的规则,可以隔句押韵,也可以一韵到底。
比如:《天上的街市》
第一节韵脚:“星、灯”;
第二节韵脚:“市、奇”;
第三届韵脚:“广、往”;
第四节韵脚:“游、走”;
激 趣 导 入
归纳主题
本诗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以及对祖国统一的美好期望。
激 趣 导 入
拓展延伸
乡 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比较两首诗不同
激 趣 导 入
拓展延伸
例如:
小时候
乡愁是一个小小的风筝
我在这头
梦想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封长长的书信
我在这头
亲人在那头
模仿《乡愁》句式的特点,写1-2节诗。
激 趣 导 入
课堂小结
邮票
母子之情
船票
夫妻之爱
坟墓
丧母之哀
海峡
恋国之思
乡愁
思 乡 爱 国 之 情
激 趣 导 入
作业布置
背诵这首诗
背诵这首诗
课文句式仿写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