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放射性的发现
同步练习
1.关于天然放射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
)
A.
若使放射性物质的温度升高,其半衰期将减少
B.
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外的电子电离形成的
C.
在α、β、γ这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α射线的电离能力最强
D.
铀核()衰变为铅核()的过程中,要经过8次α衰变和6次β衰变
E.α衰变的实质是原子核内的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结合成一个α粒子
2.关于放射性现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核发生α衰变时,生成核与原来的原子核相比,中子数减少了4
B.原子核发生α衰变时,生成核与α粒子的总质量等于原来的原子核的质量
C.原子核发生β衰变时,生成核的质量数比原来的原子核的质量数多1
D.单质的铀238与化合物中的铀238的半衰期是相同的
3.下列射线来自于原子核外的是(
)
A.阴极射线
B.α射线
C.β射线
D.γ射线
4.关于天然放射现象,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使某放射性物质的温度升高,其半衰期将减小
B.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外的电子电离形成的
C.在α、β、γ这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α射线的电离能力最强
D.铀核()衰变为铅核(Pb)的过程中,要经过8次α衰变和10次β衰变
5.与原子核内部变化有关的现象是(
)
A.电离现象
B.光电效应现象
C.天然放射现象
D.α粒子散射现象
6.铝片和荧光屏之间有图示方向的匀强电场E,通过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在荧光屏的某一位置上每分钟闪烁的亮点数.若撤去电场后继续观察,发现每分钟闪烁的亮点数没有变化;如果再将薄铝片移开,观察到每分钟闪烁的亮点数大大增加,由此可以判断,放射源发出的射线可能为(
)
A.β射线和γ射线
B.α射线和β射线
C.β射线和X射线
D.α射线和γ射线
7.(2013 泉州一模)日本东部海域9.0级大地震曾引发了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以下关于核辐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放射性辐射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B.β射线本质上是一种高频电磁波
C.α,β,γ三种射线中穿透本领最强的是α射线
D.α,β,γ三种射线中运动速度最快的是γ射线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汤姆孙发现了电子,表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B.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内部是有结构的
C.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D.目前世界上的核电站广泛采用核聚变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示踪原子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的放射可跟踪性
B.天然放射现象中β射线是大量的原子被激发后,从原子中脱出的内层电子
C.伦琴发现了X射线
D.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确定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10.下列射线在真空中的速度与光速相同的是(
)
A.阴极射线
B.α射线
C.β射线
D.γ射线
参考答案
1.CDE
【解析】
试题分析:半衰期由原子核本身决定,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一个中子转化为质子,而释放出的电子,在α、β、γ这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α射线的电离能力最强.
解;A、半衰期由原子核本身决定,与温度无关,A错误;
B、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一个中子转化为质子,而释放出的电子,B错误;
C、在α、β、γ这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α射线的电离能力最强,C正确;
D、设发生x次α衰变,y次β衰变,衰变方程为:92238U→82206Pb+xα+yβ,则:238=206+4x,解得:x=8,又:92=82+8×2﹣y,得:y=6,D正确;
E、α衰变的实质是原子核内的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结合成一个α粒子,E正确;
故选:CDE
点评:掌握半衰期的意义,会解释衰变的实质,会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求衰变的种类和次数.
2.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原子核经过一次α衰变,电荷数减小2,质量数减小4,一次β衰变后电荷数增加1,质量数不变,原子核发生α衰变时,要释放能量,故质量要发生亏损.半衰期是对大量放射性元素的统计规律,是由元素本身决定,与原子核所处环境、状态无关;同时要明确发生半衰期次数、衰变前总质量、衰变后质量之间的关系.
解:A、α衰变时,电荷数少2,质量数少4,核子数少4,故中子数少2.故A错误.
B、原子核发生α衰变时,要释放能量,故质量要发生亏损,故B错误.
C、原子核发生β衰变后电荷数增加1,质量数不变,故C错误.
D、半衰期是对大量放射性元素的统计规律,是由元素本身决定,与原子核所处环境、状态无关,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要注意半衰期的定义以及有关半衰期运算,要明确α衰变,β衰变的实质,知道生成的新核的电荷数、质量数、中子数.
3.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较简单,根据阴极射线和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的本质与来源判断即可.
解:A、阴极射线是阴极受热后,原子的核外电子受激发而发射出的电子,故A正确;
B、C、D、α射线、β射线、γ射线都是在放射性物质衰变的过程中放射出的,来自于原子核的衰变.故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类问题要求对原子物理的基础知识能熟练掌握,题目难度一般不大.
4.C
【解析】
试题分析:正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正确理解半衰期的含义;β衰变的实质以及α、β、γ这三种射线特点;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正确书写衰变方程.
解:A、半衰期由元素本身决定,与元素所处物理、化学环境无关,故A错误;
B、β衰变的实质是原子核的一个中子变为质子同时释放一个电子,故B错误;
C、根据α、β、γ三种射线性质可知,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α射线的电离能力最强,故C正确;
D、23892U的质子数为92,中子数为146,20682Pb的质子数为82,中子数为124,因而铅核比铀核少10个质子,22个中子,注意到一次α衰变质量数减少4,故α衰变的次数为x=238﹣206=8次,再结合核电荷数的变化情况和衰变规律来判定β衰变的次数y应满足2x﹣y+82=92,y=2x﹣10=6次,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关于原子核衰变的基本规律,对于这些规律注意平时记忆与积累,同时加强练习.
5.C
【解析】
试题分析:电离现象是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光电效应是原子核外层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逸出;天然放射现象是原子核内部自发的放射出α粒子或电子的现象;α粒子散射现象是用α粒子打到金箔上,受到原子核的库伦斥力而发生偏折的现象;
解:A、电离现象是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不涉及原子核内部变化.故A错误.
B、光电效应是原子核外层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逸出,没有涉及到原子核的变化,故B错误.
C、天然放射现象是原子核内部自发的放射出α粒子或电子的现象,反应的过程中核内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发生变化,涉及到原子核内部的变化.故C正确.
D、α粒子散射实验表明了原子内部有一个很小的核,并没有涉及到核内部的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这几种物理现象的本质,内容简单,只要加强记忆就能顺利解决,故应加强对基本知识的积累.
6.D
【解析】
试题分析:三种射线中α射线和β射线都带电,进入电场后会发生偏转,由题,将电场撤去,从显微镜内观察到荧光屏上每分钟闪烁亮点数没有变化,说明含有γ射线.α射线的穿透本领最弱,一张纸就能挡住,根据再将薄铝片移开,从显微镜筒内观察到的每分钟闪烁亮点数大为增加,得知射线中含有α射线.
解:三种射线中α射线和β射线带电,进入电场后会发生偏转,而γ射线不带电,不受电场力,电场对它没有影响,在电场中不偏转.由题,将电场撤去,从显微镜内观察到荧光屏上每分钟闪烁亮点数没有变化,可知射线中含有γ射线.再将薄铝片移开,则从显微镜筒内观察到的每分钟闪烁亮点数大为增加,根据α射线的特性:穿透本领最弱,一张纸就能挡住,分析得知射线中含有α射线.故放射源所发出的射线可能为α射线和γ射线.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只要掌握三种射线的特性,就能正解解答.三种射线中α射线的穿透本领最弱,γ射线的穿透本领最强,而γ射线不带电,在电场和磁场中不偏转.
7.D
【解析】
试题分析:正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放射性的应用和防护;正确理解α、β、γ三种射线性质和应用,从而即可求解.
解:A、核泄漏中放射性物质有的是人工合成的放射性同位素,并非都是天然放射性元素,故A错误;
B、β带负电,是粒子流,而γ是高频电磁波,不带电,故B错误;
C、α,β,γ三种射线中穿透本领最强的是γ射线,故C错误.
D、α,β,γ三种射线中运动速度最快的是γ射线,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知识大都需要记忆理解,因此对类似知识要加强积累和记忆.
8.B
【解析】
试题分析:汤姆逊在发现电子后提出了枣糕式原子模型.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轻核聚变反应,世界上的核电站广泛采用核裂变反应.
解:A、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卢瑟福提出原子具有核式结构,A错误;
B、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内部是有结构的,B正确;
C、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轻核聚变反应,C错误;
D、目前世界上的核电站广泛采用核裂变反应,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理学史和一些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点都是书上有的,所以我们要重视对课本的学习.
9.B
【解析】
试题分析:放射性同位素可以作为示踪原子,β射线是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的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化成一个质子同时释放出一个高速电子即β粒子,伦琴发现了X射线,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汤姆逊的枣糕模型,据此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解:A、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及它们的化合物,与自然界存在的相应普通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是相同的,只是具有不同的核物理性质即能够发生衰变,故放射性同位素可以作为示踪原子.故A正确.
B、β射线是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的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化成一个质子同时释放出一个高速电子即β粒子,故B错误;
C、伦琴通过实验发现了X射线,故C正确
D、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们所做的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汤姆逊的枣糕模型,据此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故D正确.
本题选错误的,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内容比较简单,只要多看多记就能解决.故要加强知识的积累.
10.D
【解析】
试题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光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α射线和β射线速度的大小.
解:阴极射线中的电子是电热丝经通电发热而激发出来的,不同部位吸热量不同,所以激发飞出后的速度也不尽相同,比光速小;由实验测得α射线的速度约是光速的十分之一,β射线的速度约是光速的十分之九;γ射线是光子流,速度与光速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光波传播速度的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