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放射性的发现
同步练习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玛丽·居里首先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
B.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首先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
C.伦琴首先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
D.伦琴发现了电子
答案:B
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揭示了( )
A.原子不可再分
B.原子的核式结构
C.原子核还可再分
D.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解析:选C.天然放射性说明一个原子核可以分出不同的粒子,所以原子核可再分.
关于α、β、γ三种射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α射线穿透能力最强
B.β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
C.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
D.γ射线是电磁波,它的穿透能力最弱
解析:选C.α射线是高速氦核流,它的电离能力强,但穿透能力弱;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具有较强的电离能力和穿透能力;γ射线是一种电磁波,它的穿透能力最强,电离能力弱.
图3-1-6
图3-1-6中P为放在匀强电场中的天然放射源,其放出的射线在电场的作用下分成a,b,c三束,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a为α射线,b为β射线
B.a为β射线,b为γ射线
C.b为γ射线,c为α射线
D.b为α射线,c为γ射线
解析:选BC.α粒子带正电,β粒子带负电,γ为光子,不带电,根据带电粒子在穿过电场时会受到力的情况,可判断选B、C.
放射性元素发出的射线通常有三种,分别叫做________射线、________射线和________射线.其中,________射线贯穿本领很小,但是它有很强的__________作用,它的本质是________流;________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________,它的________本领很强,但它的________作用却很弱.
答案:α β γ α 电离 氦核 γ 电磁波 贯穿 电离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下列标志中,属于放射性物质标志的是( )
图3-1-7
解析:选A.B是危险化学品标志;C是禁止携带和托运放射性及磁性物品标志;D是腐蚀品标志.
关于α射线、β射线、γ射线、X射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前两种不是电磁波,后两种是电磁波
B.前两种传播速度较真空中的光速小,后两种与光速相同
C.前三种传播速度较真空中的光速小,后一种与光速相同
D.四种射线都是电磁波
解析:选AB.
α射线、β射线不是电磁波,速度比光速小,γ射线、X射线是电磁波,与光速相同,所以A、B对,C、D错.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α射线的本质是高速电子流
B.α射线的本质是高速氦核流
C.天然放射现象显示出原子不是单一的基本粒子
D.天然放射现象显示出原子核不是单一的基本粒子
答案:BD
图3-1-8
(2012·青岛高二检测)如图3-1-8所示是产生伦琴射线的装置示意图(伦琴射线管和电路图),其中用到了两个电源E1和E2,关于这两个电源E1和E2的说法正确的是( )
A.E1、E2既可以是直流电源,又可以是交流电源
B.E1只能是高压直流电源,且与对阴极相连的是电源的正极
C.E1只要是高压直流电源即可,不论与对阴极相连的是电源的正极还是负极
D.E2既可以是直流电源,也可以是交流电源
解析:选BD.E1只能是高压直流电源,使管内阴极发出的电子加速,且与对阴极相连的是电源的正极;E2既可以是直流电源,也可以是交流电源,目的是加热灯丝.
在天然放射性物质附近放置一带电体,带电体所带的电荷很快消失的根本原因是( )
A.γ射线的贯穿作用
B.α射线的电离作用
C.β射线的贯穿作用
D.β射线的中和作用
解析:选B.由于α粒子电离作用较强,能使空气分子电离,电离产生的电荷与带电体的电荷中和.故正确选项为B.
图3-1-9
如图3-1-9所示,铅盒A中装有天然放射性物质,放射线从其右端小孔中水平向右射出,在小孔和荧光屏之间有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打在图中a,b,c三点的依次是α射线、γ射线和β射线
B.α射线和β射线的轨迹是抛物线
C.α射线和β射线的轨迹是圆弧
D.如果在铅盒和荧光屏间再加一个竖直向下的场强适当的匀强电场,可能使屏上的亮斑只剩下b
解析:选AC.由左手定则可知粒子向右射出后,在匀强磁场中α粒子受的洛伦兹力向上,β粒子受的洛伦兹力向下,轨迹都是圆弧.由于α粒子速度约是光速的1/10,而β粒子速度接近光速,所以在同样的混合场中不可能都做直线运动(如果一个打在b,则另一个必然打在b点下方).本题选A、C.
如图3-1-10所示,R是一种放射性物质,虚线框内是匀强磁场B,LL′是一厚纸板,MM′是荧光屏,实验时,发现在荧光屏O、P两处有亮斑,则此时磁场方向、到达O点的射线、到达P点的射线与实验相符的有( )
图3-1-10
磁场方向
到达O点的射线
到达P点的射线
A
竖直向下
β射线
α射线
B
竖直向下
α射线
β射线
C
垂直纸面向内
γ射线
β射线
D
垂直纸面向外
γ射线
γ射线
解析:选C.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揭开了人类研究原子核结构的序幕.通过对天然放射现象的研究,人们发现原子序数大于83的所有天然存在的元素都有放射性,原子序数小于83的天然存在的元素有些也具有放射性.它们放射出来的射线共有α、β、γ三种.其中α、β射线垂直于磁场方向进入磁场区时将受洛伦兹力作用发生偏转,γ射线不受洛伦兹力作用,故打在O点的射线应为γ射线,由于α射线贯穿本领弱,不能穿透厚纸板,故到达P点的应是β射线,依据β射线的偏转方向及左手定则可知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故正确选项应为C.
天然放射物质放出的射线包含三种成分,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张厚的黑纸可以挡住α射线,但不能挡住β射线和γ射线
B.某原子核在放出γ粒子后会变成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核
C.三种射线中对气体电离作用最强的是α射线
D.β粒子是电子,但不是原来绕核旋转的核外电子
解析:选ACD.α射线贯穿本领最弱,一张黑纸都能挡住,而挡不住β射线和γ射线,故A正确;γ射线是伴随α、β衰变而产生的一种电磁波,不会使原核变成新核.三种射线中α射线电离作用最强,故C正确;β粒子是电子,来源于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变成一个质子同时释放出一个电子,故D正确.所以本题选A、C、D.
(2012·洛阳一中高二检测)近几年来,我国北京、上海、山东、洛阳、广州各地引进了十多台γ刀,治疗患者5000余例,效果极好,成为治疗肿瘤的最佳仪器.令人感叹的是,用γ刀治疗时不用麻醉,病人清醒时间短,半小时内完成手术,无需住院,因而γ刀被誉为“神刀”.据报道,我国自己研制的旋式γ刀性能更好,即将进入各大医院为患者服务.问:γ刀治疗肿瘤主要是利用( )
A.γ射线具有很强的穿透本领
B.γ射线具有很强的电离作用
C.γ射线具有很高的能量
D.γ射线很容易绕过阻碍物到达目的地
解析:选AC.医院里用γ刀治疗肿瘤是利用γ射线具有很强的穿透性,然后利用其携带的很高的能量使癌细胞汽化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图3-1-11
如图3-1-11所示,一天然放射性物质射出三种射线,经过一个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共存的区域(方向如图3-1-11所示),调整电场强度E和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使得在MN上只有两个点受到射线照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射到b点的一定是α射线
B.射到b点的一定是β射线
C.射到b点的可能是α射线或β射线
D.射到b点的一定是γ射线
解析:选C.γ射线不带电,在电场或磁场中它都不受影响,只会射到a点,因此D选项不对.调整E和B的大小,既可以使带正电的α射线沿直线前进,也可以使带负电的β射线沿直线前进.沿直线前进的条件是电场力与洛伦兹力平衡,即Eq=Bqv.
已知α粒子的速度比β粒子的速度小得多,当我们调节使α粒子沿直线前进时,速度大的β粒子向右偏转,有可能射到b点;当我们调节使β粒子沿直线前进时,速度较小的α粒子也将会向右偏,也有可能射到b点,因此C选项正确,而A、B选项都不对.
二、非选择题
X射线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即CT)由于诊断迅速、准确率高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CT的扫描部分主要由X射线管和检测器组成.X射线贯穿人体经部分吸收后,为检测器所接受.检测器接受到射线的强弱取决于人体截面的组织密度.检测器所测得的不同强度的信号经电子计算机处理后变成图象,可在荧光屏上显示出来,也可用胶片拍摄出来.
(1)发现X射线的科学家是________.
A.贝克勒尔
B.马里·居里
C.伦琴
D.卢瑟福
(2)用X射线诊断是利用X射线的________.
A.电离能力
B.穿透能力
C.速度大
D.能使胶片感光
解析:根据物理学史可以知道发现X射线的科学家是伦琴.根据X射线的特点可知CT主要是应用了X射线的穿透能力.
答案:(1)C (2)B
图3-1-12
如图3-1-12是工厂利用放射线自动控制铝板厚度的装置示意图.
(1)请你简述自动控制的原理.
(2)如果工厂生产的是厚度为1
mm的铝板,在α、β和γ三种射线中,你认为哪一种射线在铝板的厚度控制中起主要作用,为什么?
解析:(1)放射线具有穿透本领,如果向前运动的铝板厚度有变化,则探测器接收到的放射线的强度就会随之变化,这种变化被转变为电信号输入到相应的装置,进而自动控制如题图中右侧的两个轮间的距离,使铝板的厚度恢复正常.
(2)β射线起主要作用,因为α射线的贯穿本领很小,一张薄纸就能把它挡住,更穿不过1
mm厚的铝板;γ射线的穿透本领非常强,能穿过几厘米的铝板,1
mm左右的铝板厚度发生变化时,透过铝板的γ射线强度变化不大;β射线的穿透本领较强,能穿过几毫米厚的铝板,当铝板的厚度发生变化时,透过铝板的射线强度变化较大,探测器可明显地反映出这种变化,使自动化系统作出相应的反应.
答案:见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