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第25课《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诗句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并学会乐观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并理解诗句意思。
难点:通过诗句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并学会乐观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教学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
2.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3.多媒体展示描写秋天的古诗,学生朗读积累。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4.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与秋天有关的古诗。板书课题:枫桥夜泊。学生齐读课题。
5.教师简介作者:张继,从小聪明好学,唐玄宗天宝年间,举进士第,时任盐铁判官,为官正直,有政绩,唐代大历末年检校祠部元外郎,于红州(南昌)分掌财赋,后来因不满时政,辞官漫游,晚年游历于吴越一带的名山大川之间,与文人名士多有交往,创作上受东晋文人陶渊明影响。诗法清迥,传世之作不多,以抒写个人愁绪的《枫桥夜泊》和反映民生疾苦的《阊门即事》最为有名。
二、诵读古诗,探究初成。
(一)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泊、愁、眠,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3)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①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郊。
②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③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④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⑤江枫:“江边枫树”。
⑥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⑦对愁眠:指旅人怀着忧愁入眠。
⑧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⑨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一座寺庙。
⑩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理解课题:枫桥夜泊是什么意思?(晚上在枫桥附近停船靠岸。)
2.多媒体出示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
(1)读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月亮渐渐落下去。)听到了什么?(乌鸦在啼叫。)“霜满天”是什么意思?(寒气阵阵,仿佛秋霜布满了天空。)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21教育网
(2)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月亮渐渐落下来,寒气阵阵,仿佛秋霜布满了天空,只听到乌鸦在啼叫。)
(3)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在不停地啼叫,周围到处弥漫着寒霜。这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清冷。)21cnjy.com
3.多媒体出示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
(1)读这句诗你又仿佛看见了什么?(“江枫”“渔火”)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21
cnjy
com
(2)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诗人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愁思起伏,久久不能入睡。)
(3)江边有火红的枫叶,渔船上闪烁着灯火,又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温暖、美丽。)
4.多媒体出示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朗读这两句诗你还看见了什么?(“寒山寺”)寺里还传来了什么?(钟声)钟声怎么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四、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读古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就要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大家可以划出诗的节拍,也可以模仿古人“摇头晃脑”的去读。大家尝试一下。【来源:21cnj
y.co
m】
2.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3.多媒体出示划好节拍的诗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4.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自由读,练习背诵。
五、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1.诗中的景色在我们的眼里是那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中的哪个字写出诗人的心情?(“愁”)
2.教师描述:月亮渐渐落下来,寒气阵阵,仿佛秋霜布满了天空,只听到乌鸦在啼叫。诗人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愁思起伏,久久不能入睡。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诗人的客船上……www.21-cn-jy.com
3.鼓励学生交流:假如你就是诗人张继,你还会想带什么样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
六、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收集张籍的诗,借助有关资料进行自学。
【课堂作业新设计】
1.默写古诗《枫桥夜泊》。
2.根据诗意写诗句。
(1)月亮渐渐落下来,寒气阵阵,仿佛秋霜布满了天空,只听到乌鸦在啼叫。诗人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愁思起伏,久久不能入睡。。
(2)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3.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首句写所见(
),所闻(
),所感(
);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21·世纪
教育网
4.《枫桥夜泊》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 )、( )、( )、( )、( )、( ),听到的有( )和( ),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2-1-c-n-j-y
【课堂作业新设计】参考答案
1.默写古诗《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根据诗意写诗句。
(1)月亮渐渐落下来,寒气阵阵,仿佛秋霜布满了天空,只听到乌鸦在啼叫。诗人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愁思起伏,久久不能入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2·1·c·n·j·y
4.《枫桥夜泊》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姑苏城)、(寒山寺),听到的有(乌啼)和(钟声),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21
cnjy
com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张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课后反思】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抒发自己浓浓的愁绪。本诗意境悠远,情感复杂,感受诗中的“愁绪”,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课堂教学的难点。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在课上,我引导学生回顾和积累描写秋天的古诗,抓住学生对描写秋天的古诗产生兴趣的契机导入课题,简介作者,导入新课的学习。
第二步:反复朗读,体会诗意。小学生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语感,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朗读。在学习过程中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引导学生由读通古诗,到读顺古诗,直至读出感情,再到边读边想象诗句反映出的画面、感受诗句的意境,引导学生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次充分朗读诗文,层层深入地了解诗意,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第三步:适当引导,感知韵律。读古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就要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引导学生划出诗的节拍,按固定的韵律节拍朗读,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范读等让学生进行感悟,并指导朗读。
第四步:引导质疑,想象意境。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古诗是一大难点,学生读好难,要读懂更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在小组交流、师生交流质疑解惑中一步步的走进诗中,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有选择地抓住学生的关键问题引导交流,在交流中善于发现学生的精彩发言,更好地引领自己走进诗,喜爱诗。
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通过细细的品味感悟到诗人张继的愁绪,没能让学生们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愁。
今后改进的方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诗句的具体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张继的“愁”时,首先是引导学生想象乌鸦在哇哇地叫着,整个大地都被大雾笼罩着的情景,通过对诗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与想象进行感悟。然后从诗人难以入眠的原因,感受到诗人此时的孤独、凄凉、寂寞。此时的愁是为自己而愁,是思念故乡、故乡的亲人而愁。然后补充有关的课外资料,通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诗人张继的愁不仅仅是愁自己,愁家乡,更是愁国家的命运,愁百姓的疾苦。
【单元说课】
《枫桥夜泊》说课稿
各位领导
、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这首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不仅是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和别集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课本也曾收录此诗。寒山寺也因此诗的广为传诵而成为游览胜地。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新课标的有关要求,结合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我将制定以下一些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诗句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并学会乐观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并理解诗句意思;通过诗句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并学会乐观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四、说教法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教学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平等对话,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吟诵、悟情;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在诗人和学生之间构建起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赏析,拓展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读中感悟,思中明理,读中融情,悟中升情。同时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我紧紧抓住诗眼“愁”字,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和精美的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使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感受诗人的愁绪;通过对诗人背景材料的补充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悟诗人的愁绪。
五、说学法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读中感悟,由读通到读顺,有读顺到读出情感,有读出情感再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学生们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一次地充分地朗读诗文,层层深入地理解了诗意,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同时,在教学中充分注意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探究,在面对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基于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5分钟)
在课上,我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积累的描写秋天的古诗,并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有关的古诗帮助学生阅读积累,激发学生学习故事的兴趣,并导入课题,然后简介作者,导入对古诗的学习和交流。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讲授新课:(约30分钟)
(1)诵读古诗,探究初成。
①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解决读中的疑难问题。
②李永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检查自学情况,识记生字,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③用多种方式,如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等进行课堂巩固。
(2)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理解课题:枫桥夜泊是什么意思?(晚上在枫桥附近停船靠岸。)
(2)自主学习,探究交流诗句的意思。
①学习第一句诗句时,引导学生读诗句,思考:读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反映的作者的感情。通过问题: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在不停地啼叫,周围到处弥漫着寒霜。这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到环境的清冷,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www-2-1-cnjy-com
②多媒体出示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问题引读:读这句诗你又仿佛看见了什么?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江边有火红的枫叶,渔船上闪烁着灯火,又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在阅读和交流中学生的情感与作者更加接近。【出处:21教育名师】
③学习第三、四句诗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想象作者当时看到的和听到的,并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①通过课件使学生了解读古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就要读出诗的抑扬顿挫;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结合对诗句的理解划出诗的节拍,尝试着对出节奏。
②指名朗读,师生评议后,多媒体出示这首诗的节奏,通过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来练习朗读,并鼓励学生进行背诵。
3.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强化认识,积累实践。(3—5分钟)
(1)教师通过导言“诗中的景色在我们的眼里是那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引导学生通过诗中的“愁”字感悟诗人的心情。
(2)教师描述故事的意境月亮渐渐落下来,寒气阵阵,仿佛秋霜布满了天空,只听到乌鸦在啼叫。诗人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愁思起伏,久久不能入睡。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诗人的客船上……鼓励学生拓展交流学习和阅读中积累的表达思想之情的诗句。
4.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张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板书设计比较简单直观,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读准古诗的节奏。
5.布置作业:
收集张籍的诗,借助有关资料进行自学。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枫桥夜泊》是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它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愁绪。在教学中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能力方面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过程与方法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通过诗句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并学会乐观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二、教法的确定
1.古诗教学的关键是怎样引领学生在吟诵浅显的诗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努力引领学生在自读自悟,教师适时点拨中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句所反映出的作者的情感。
2.新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平等对话,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吟诵、悟情;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在诗人和学生之间构建起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赏析,拓展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读中感悟,思中明理,读中融情,悟中升情。同时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我紧紧抓住诗眼“愁”字,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和精美的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使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感受诗人的愁绪;通过对诗人背景材料的补充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悟诗人的愁绪。
三、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在教学中本着立足文本,又不拘泥文本,积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体现新课标提出的“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其次,通过搜集和阅读课外资料,在理解“月落、乌啼、渔火、钟声”等词语的同时,深化对文本的认识。
四、教学策略的选用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理解诗句意思时,改变了传统古诗教学的逐句讲解,而是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从整体上对古诗内容有一个笼统的了解,再引导学生通过注解自主探究诗句意思。
通过反复诵读、录音范读,尤其是教师范读时运用深情的语言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促使学生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
语文学科应格外重视诵读积累。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与秋天有关的古诗供学生阅读积累。本节课的最后,教师有引导学生交流积累大量的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还布置学生课后积累张继的其他古诗。这些都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在小学古诗的教学中朗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充分摆正朗读在古诗教学中的地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每一次朗读的目标,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行之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让朗读真正地点亮我们的语文课堂,让朗朗的书声不断地滋养着每个学生纯净的心田。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同课异构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体会这首诗的意思,领会诗中所描写的情境及诗人的情感。
3.背诵古诗,培养自己对古诗的兴趣,课后搜集阅读更多自己喜欢的古诗。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体会这首诗的意思,领会诗中所描写的情境及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选择播放谷建芬的小学生学堂歌,学生欣赏,进入情景。
2.学生谈感受,教师小结,导入课题。板书课文题目,指名读题。
3.介绍作者: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唐代诗人,襄州(州治在今湖北省襄阳市)人。他是一位重视气节,有抱负有理想的人,不仅有诗名,品格也受人敬重。他的诗,多是描写旅途感受和自然风光,写得自然朴素,情味深远。流传下来的不到五十首。《枫桥夜泊》是诗人夜泊枫桥,触景生情,心情抑郁,有感而发所写。由于《枫桥夜泊》这首绝句,枫桥和寒山寺成了人们向往的名胜之地。21·cn·jy·com
二、初读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标出生字,标出不懂的字、词。
3.同桌互相帮助,解决不懂的字词。
4.学生相互质疑答疑,教师相机引导。
①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郊。
②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③乌啼:乌鸦啼鸣。
④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⑤江枫:江边的枫树。
⑥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⑦对愁眠:指旅人怀着忧愁入睡。
⑧姑苏:苏州的别称。
⑨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一座寺庙。
⑩夜半钟声: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5.同桌交流,结合词语注释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6.指名发言,教师根据评议,相机纠正、指导。
7.多媒体课件出示古诗今译:月亮渐渐落下来,寒气阵阵,仿佛秋霜布满了天空,只听到乌鸦在啼叫。诗人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愁思起伏,久久不能入睡。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三、美读领会。
1.学生自由地朗读古诗,并用笔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2.引导交流。
(1)诗人看到了什么?(月落、江枫、渔火)
(2)诗人听到了什么?(乌啼、钟声)
(3)诗人感觉到什么?(霜满天)
(4)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象?(秋季)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霜满天)
(4)这时诗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忧愁)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感情?(愁)
3.学生自由朗读。
四、感悟意境。
1.教师导言:这不仅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感受诗句描绘出的画面。
2.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相交流。
3.指名发言,教师小结:这幅画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和夜泊的“客船”。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枫桥夜泊”图啊!除了色彩以外,还有声音,夜空的钟声,一声一声地传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这样,就使得远景和近景交织成章,连成一片,使得整个画面富有层次感。【版权所有:21教育】
4.多媒体播放动漫课件,学生边听朗诵,边欣赏动漫故事。
5.指导朗读(用低沉、压抑、缓慢的语气读,要突出“霜”“愁”“到”等词语。),对准诗的节奏。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6.自己诵读练习背诵。
五、拓展延伸。
1.感情朗读,根据诗句的意思绘制简笔画。
2.把这首诗改写成一首白话诗。
附: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深圳市二一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