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课 元日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5课 元日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8 20:4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第35课《元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认清字形,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能背诵。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默写课文。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通过关于春节民俗资料和诗歌背景资料的补充阅读,体会本诗所描写的场景和所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喜爱我国的民俗文化。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通过诵读,联系实际生活想象、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配乐循环播放过年的相关图片。
2.学生自由发言:这是什么时候的场面?(过年)
3.同学们,你们喜欢过年吗?(喜欢)
4.谈话导题:有关春节(过年)的古典诗歌中,有一首古诗流传甚广,影响深远,那便是王安石的作品《元日》。(学生齐读课题)21cnjy.com
5.解题:“元”是第一、起始,“元日”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叫春节。
6.自由交流:你是怎么过春节的?(学生自由交流)  
7.指名做汇报发言,教师适当引导:
(1)放鞭炮(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21·cn·jy·com
(2)吃年夜饭,喝洒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
(3)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4)拜年(晚辈向长辈表示节日的祝贺和慰问。)  
8.你知道古代人是怎么过年的吗?(学生想象交流)
8.总结过渡:其实,古代时候,人们过“元日”的方式和我们现在过春节没有太大区别,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给我们描绘的就是人们欢度春节的情景,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让我们一起欢快地再读一次课题,学生再齐读课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9.简介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江右民系,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21
cnjy
com
二、诵读课文,探究初成。
1.会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多媒体投影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注意强调“竹”“除”“苏”“曈”等平翘舌音和后鼻音。)【版权所有:21教育】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正音。(重点引导读准词语:爆竹、屠苏、曈曈日、桃符)
(4)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什么地方停顿,并标一标。
(5)古诗朗读欣赏,学生配乐跟读。
(6)再读古诗,读出停顿和节奏。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7)多种形式练习朗读。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学习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
(1)过春节了,人们放起了鞭炮,听着此起彼伏的“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们的心都情不自禁地被感染了。诗中的哪个词指鞭炮?(爆竹。爆竹:古人认为烧竹子发出的爆裂声可以驱赶鬼怪,所以在正月初一这一天燃烧竹子,后来演变为放鞭炮。)
(2)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人们都在“噼里啪啦”放鞭炮,此时的你有什么感受?(板书:热闹、喜庆)
(3)你们觉得除夕夜的鞭炮声,什么时候最响?为什么?(十二点那一时刻,也就是新旧更替的时刻,诗中“除”的意思就是----更换,逝去。)
(4)这里的“岁”是什么意思?(年)“一岁除”是什么意思?(一年过去。)  (5)你能根据以上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到了。)
(6)从这“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你有感觉到什么?(这响亮的爆竹声送走了旧岁,迎来了新春,这响亮的爆竹声充满了喜庆和希望。)
(7)指导朗读:读出喜庆的气氛,读出人们心中的的快乐。(学生齐读)  
2.学习第二句:春风送暖入屠苏
(1)在这举家团聚、阖家欢乐的日子里,人们除了用放鞭炮表达自己心中的的喜悦之情,还会做什么?(吃团圆饭,饮酒。)
(2)诗句中人们喝的是什么酒?(屠苏酒。屠苏:一种用屠苏草泡制的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3)春风把温暖吹进了屠苏酒,人们喝了屠苏酒感到很温暖。这“温暖”仅仅指的是人们身体上的温暖吗 (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暖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人们的心里充满了希望。)【来源:21cnj
y.co
m】
(4)教师小结:同学们,听着清脆的爆竹声,喝着醉人的屠苏酒,与家人欢聚一堂,人们的心中一定充满着喜悦之情。
(5)你能根据以上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6)指导朗读:读出快乐、喜庆的氛围,读出人们的心中充满的喜悦之情。(学生齐读)
3.学习第三句:千门万户瞳瞳日
(1)“千门万户”是什么意思?(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2)“曈曈”又是什么意思?(太阳初升时明亮的样子。除夕之夜,人们除了放鞭炮、喝屠苏酒之外,常常会一夜不睡觉,为的就是迎接新年的第一缕阳光。)
(2)在经历了一夜的等待之后,人们看到东方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3)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人们会有什么感受?(多么温暖,多么令人欣喜!人们感到前途一片光明,充满希望。)
(4)指导朗读:读出这种充满光明,充满希望的感觉。(学生齐读。)
4.学习第四句:总把新桃换旧符
(1)为迎接新春的到来,人们燃放鞭炮、吃年夜饭、守夜等候新年的第一缕阳光,还要贴春联。诗句中的哪个词语指的是春联?(新桃。新桃:新的桃符。古人在桃木板上画门神肖像或写上门神名字,悬挂在大门上,称为桃符,认为它可以辟邪消灾,后来演变为贴春联。)
(2)指导理解这句诗。(为庆祝新春,人们总要拿新的春联换下旧的春联。)
(3)指导朗读:瞳瞳红日象征着美好的前景,那红彤彤的春联其实也寄予了人们的希望与喜悦之情。(学生齐读诗句。)
5.教师总结: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画面,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欢度新年的喜庆景象。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在爆竹声声中,一年又过去了。和煦的春风,好像把屠苏酒也吹暖了。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初升的红日照到千家万户时,每一家的大门上都换上了新的春联。)
6.现在人们每到辞旧迎新之时,仍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安石的这首《元日》。
7.有感情的朗读整首诗:指名读,师生评议。比赛读,全班齐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引导交流: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这都是春节时的习俗,你还知道哪些春节习俗?(放礼花、吃饺子、穿起新衣服、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扭秧歌、踩高跷……)
2.诗人王安石写这首诗不仅仅是描写新年新气象,他还有更深刻的用意。(多媒体课件出示: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3.引导感悟:可以说,《元日》这首诗是王安石这位胸怀远大的宰相对国家和人民最为美好的祝福。
4.教师小结,提出要求: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元日》,理解了诗意,我们和诗人共同感受到了春节的热闹与欢快。请同学们一起背下这首喜庆的诗吧。(学生自由朗读,试着背诵。)  
五、布置作业,课外积累。
1.背诵并默写《元日》。
2.积累辞旧迎新的诗句。
3.积累春联。
【课堂作业新设计】
1.默写古诗《元日》。
2.按要求完成练习。
(1)读句子写诗句: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到了;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21·世纪
教育网
(2)读诗句写句子: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写几首自己积累的辞旧迎新的古诗。
4.写一写自己积累的春联。
【课堂作业新设计】参考答案
1.默写古诗《元日》。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按要求完成练习。
(1)读句子写诗句: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到了;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读诗句写句子: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为庆祝新春,人们总要拿新的春联换下旧的春联。)
3.写几首自己积累的辞旧迎新的古诗。
拜年
作者:
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凤城新年词
作者:
黄景仁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除夜
作者: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夜
作者:
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4.写一写自己积累的春联。
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绿竹别其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红梅含苞傲冬雪
绿柳吐絮迎新春
横批:欢度春节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横批:鸟语花香
春临大地百花艳
节至人间万象新
横批:万事如意
春满人间欢歌阵阵
福临门第喜气洋洋
横批:五福四海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板书设计】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课后反思】
《元日》教学反思
《元日》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首吟咏农历元日即春节的七言绝句。描写了春节期间,民间放爆竹、贴门神和饮屠苏酒以及避鬼驱邪等民俗文化,描绘了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写出了人们对吉祥、美满生活的深深祝福和期盼。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第二句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第四句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多媒体课件配乐循环播放过年的相关图片导入学习,引导学生交流:你们喜欢过年吗?你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学生非常兴奋,有的说贴对联,有说放鞭炮的,有说穿新衣的,有说吃好东西的,有说拜年……学生的情绪被带动起来。你知道古代人是怎么过年的吗?学生想象交流后,教师总结过渡,这样很自然地转入正题。在学生自主学习文中生子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www-2-1-cnjy-com
第二步:抓住词句,质疑深探。学习古诗,对字词的准确理解非常关键,重点字词的解释在教材的注释中都有答案,但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只能从字面上去机械地了解,只能领会词语的字面意思。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词语的解释,如教学中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过春节了,人们放起了鞭炮,听着此起彼伏的“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们的心都情不自禁地被感染了。诗中的哪个词指鞭炮?学生自然地会想到是爆竹。再引导学生看注释,古人认为烧竹子发出的爆裂声可以驱赶鬼怪,所以在正月初一这一天燃烧竹子,既爆竹,后来演变为放鞭炮。在准确理解词语的同时,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出处:21教育名师】
第三步:情感朗读,引领探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多层次的诵读体会诗句的意境,例如在诵读中,抓住“爆竹声”读出喜庆的气氛,读出人们心中的的快乐;抓住“春风送暖”读出快乐、喜庆的氛围,读出人们的心中充满的喜悦之情;抓住“曈曈日”读出这种充满光明,充满希望的感觉。抓住“总把”“新桃”感悟人们的希望与喜悦之情。通过诵读和交流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的生活世界融入文本世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21
cnjy
com
第四步:小组交流,自悟自得。为了避免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在教学中我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交流中去,在交流中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学生充分体察个人感受,以学生自身的个性、生活背景、阅读积累等生活情景为基础,从诗中有所感悟。在小组交流中彰显学生的个性。。
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的身份出现,但教师参与的还是太多,课堂教学没有完全放开,没有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
今后改进的方案:在今后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是巨大的。新课标下的古诗赏析课,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充分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鉴赏古诗的能力。
精彩片段
学习《元日》前两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师:同学们,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请大家小声地朗读,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了小朋友们在快乐地放鞭炮;听到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
师:你是从哪个地方中体会到的?
生:我是从“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句话中的“爆竹”一词中体会到的。
师:“爆竹”是什么意思?
生:古人认为烧竹子发出的爆裂声可以驱赶鬼怪,所以在正月初一这一天燃烧竹子,后来演变为放鞭炮。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的?
生:我是从课文后面的注释中看到的。
师:你真是个善于学习的聪明的孩子。
师:在古代过年有这样一个习俗,在竹筒里装硝石,然后把它放到火里烧,这时就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现在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鞭炮。春节那天什么时候的鞭炮声最响呢?21教育网
生:农历大年三十那天晚上十二的钟声敲响的时候鞭炮声最响。
师:谁能说说当时的情景?
生:鞭炮声连成一片,呈现出一片热闹的景象。
师:当时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1:人们非常开心。
生2:人们非常快乐。
生3:人们非常激动。
师:从你们的交流中我仿佛看到了小朋友们正在燃放鞭炮,他们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到处都响起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一片热闹的景象。同学们,从这句话中你还感受到了什么?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生:我还仿佛感受到了春风给我们送来了温暖。
师:你是从哪个词中感受到的?
生:我是从“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的“春风送暖”这个词中感受到的。
师:“屠苏”是什么意思?
师:“一岁除”又是什么意思?
生:“一岁除”就是一年过去。
师:那个同学能把这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生: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到了;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句话,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过年家家户户放鞭炮、喝屠苏酒的热闹、欢乐的气氛吧!
生:齐读第一句古诗。
【单元说课】
《元日》说课稿
各位领导
、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元日》是西师大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首诗,作者王安石在诗中通过“放爆竹”“饮屠苏酒”“换桃符”以及送暖的红日等新年特有的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春节的欢快和万象更新的情景。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王安石既是诗人也是政治家,他的不少描景绘物的诗都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这首诗就是通过新年新气象的描写,抒写了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洋溢着节日的欢快气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会将诗句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来理解,进而能够感受到诗中洋溢着的欢快气氛。www.21-cn-jy.com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认清字形,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能背诵。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默写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通过关于春节民俗资料和诗歌背景资料的补充阅读,体会本诗所描写的场景和所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喜爱我国的民俗文化。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通过诵读,联系实际生活想象、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2-1-c-n-j-y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在教学中我尝试打破串讲的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讲析古诗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参与中自悟自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多层次的吟诵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连接在一起,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自然融入文本世界,激发学生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并不断升华。
五、说学法
1.反复诵读。
对于古典诗词,在学习中要善于反复吟诵。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对小学生来说更直接更感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通过反复吟诵,由初读到熟读,由熟读到美读,使学生达到理解的目的。如:在本首诗的学习中,通过自读古诗,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读准节奏。通过细读古诗,边读边联系生活体验理解诗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过春节热闹、喜庆的气氛。通过赏读古诗,读出感受,读出韵味。
2.合理想象。
在古诗学习中要善于联系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深入品味诗中的语言,感受诗中的语情,培养自己的语感。在本课的学习中,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结合生活体验想象感悟诗句的意境。【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设计用一课时完成。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重诵读,重感悟,重探究,重创新。
第一步:情境激趣,探究初成。
  为了让学生走进诗的情境,就要调动他的生活体验,唤醒他的情感积累。为此,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你们喜欢过年吗?你是怎么过春节的?紧接着,学生就会说到在春节里令自己开心的事情:放鞭炮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吃年夜饭,喝洒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拜年,晚辈向长辈表示节日的祝贺和慰问,令学生感受到春节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节日。抓住现代的春节与古代的元日的练习导入课题。简介作者,自然地引领学生进入诗句的学习。
第二步: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学习第一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回忆过春节时,人们放起了鞭炮,听着此起彼伏的“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人们的心都情不自禁地被感染了。来了解古代的爆竹。感受热闹、喜庆的气氛,通过诵读,读出诗句所描绘出的人们心中的的快乐。  
2.学习第二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回忆过春节时,人们吃团圆饭,饮酒的场面。进而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的屠苏酒,感受诗句中所描绘的人们听着清脆的爆竹声,喝着醉人的屠苏酒,与家人欢聚一堂,心中充满着喜悦之情。指导学生读出快乐、喜庆的氛围,读出人们的心中充满的喜悦之情。
3.学习第三句,通过理解“千门万户”“曈曈”这两个词语,来感受诗句中温暖、欣喜的情感。通过感情朗读读出这种充满光明,充满希望的感觉。
4.学习第四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回忆过春节时,家家户户贴春联的场面。了解春联与“新桃”之间的联系。理解诗句的意思:为庆祝新春,人们总要拿新的春联换下旧的春联。
第三步: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了解出了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这些春节时的习俗,继续了解放礼花、吃饺子、穿起新衣服、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扭秧歌、踩高跷等春节的传统习俗。增进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感情。
2.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简单了解诗人王安石写这首诗不仅仅是描写新年新气象,他还有更深刻的用意: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
4.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比较简单直观,目的是引领学生注意古诗的节奏,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5.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元日》,积累古诗;积累辞旧迎新的诗句,积累春联,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以新课程教学策略设计原则为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近”教材(谈春节了解元日),随后让学生提出问题走“进”教材(交流春节习俗,了解古代习俗),质疑探究,走“出”教材(积累描写辞旧迎新的古诗,积累春联),并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等活动方式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1.联系生活实际突破教学难点。
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来进行教学,春节,对于学生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提到春节,总是会浮现许许多多幅美好欢乐的画面,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鞭炮了解爆竹,联系年夜饭的饮酒了解屠苏,联系春联了解新桃,燃放鞭炮、年夜饭、贴春联这些生活的场景通过古诗再次让学生们很快感受到了那份欢乐,自己的生活实际很好的帮助他们理解了诗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会将诗句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来理解,进而能够感受到诗中洋溢着的欢快气氛。而诗句所描绘表达的内容又反过来加深扩大了孩子们对新年到来的感受。
2.总结全文,领悟升华
简单了解时代背景,感受王安石这位胸怀远大的宰相通过《元日》这首诗表达对国家和人民最为美好的祝福。2·1·c·n·j·y
4.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鼓励学生搜集描写除旧迎新的古诗和对联,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及其认知规律进行的设计,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深圳市二一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