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小萝卜头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小萝卜头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8 19:15: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3.小萝卜头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熟练书写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弄懂小萝卜头把小虫放飞的原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借助文中的注音自由拼读,识记文中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新词。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人物内心的世界,使学生了解“小萝卜头”在狱中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其原因。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体会小萝卜头渴望自由的迫切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对小萝卜头的同情。
重点难点
知道小萝卜头把小虫放飞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小萝卜头”在狱中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其原因,体会小萝卜头渴望自由的迫切希望。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小萝卜头的愿望。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熟练书写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弄懂小萝卜头把小虫放飞的原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借助文中的注音自由拼读,识记文中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新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想想交流:图上画的人物是谁?他的外貌是怎样的?他在什么地方?从哪里看出来?他在干什么?你能从图上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吗?(小组交流,代表作汇报发言。)2·1·c·n·j·y
2.教师评价并小结,导入课题,板书课题:小萝卜头(学生齐读课题)
3.简介人物:这篇课文节选自《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书,作者是宋振苏。他和弟弟宋振中(即书中的“小萝卜头”)是抗日将领杨虎城将军的秘书宋绮云烈士的儿子。“西安事变”后,杨虎城全家被软禁后,宋绮云和妻子徐林侠、儿子小萝卜头先后被诱捕。只有8个月的“小萝卜头”和妈妈、爸爸一起被国民党运动派秘密逮捕入狱,重庆解放前夕,他们又一起被敌人秘密杀害了。此时,1949年9月6日,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只有24天。
二、初读课文,探究初成。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文中的注释读准生字的字音。长句子和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同桌可以互相帮助)。2-1-c-n-j-y
2.检查自学效果。
(1)多媒体出示生字:
①指名读,要求声音响亮,读音正确。其他同学仔细听,读对了掌声送给他,有错误举手纠正。
②指名领读。
③学生齐读。
(2)多媒体出示词语:要求不但要读准确,还要读好,把词语的意思读出来。
走廊
大概
栏杆
踮起
特务
铁窗
附近
翠绿
翅膀
薄壳
蝉翼
唯恐
瞥见
扇动
解放
若有所思
 ①指名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②再指名读,选取读得好的同学领读。
③全班齐读。
④理解词语。
大概:大约、或许。表示猜测。
  蝉翼:禅(知了)身上那薄薄的翅膀。
  惟恐:只担心,只害怕。说明小萝卜头非常小心。
  瞥见:
很快地大略看一下。
  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着什么问题。
(3)交流读书收获:通过初读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练读课文,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小组合作交流)
2.多媒体出示交流提示:
课文记叙了一天,小萝卜头在走廊上
小虫,
小虫,
小虫的事情。21·世纪
教育网
四、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1.教师范写重点字,提醒学生注意的地方。
2.观察生字,正确书写,写好“廊”“概”“缓”等字,区分形近字“栏”和“拦”。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展示交流,取长补短。
五、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小结,学生继续朗读课文。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看拼音写词语。
zǒu
lánɡ

ɡài
lán
ɡān
diǎn













tiě
chuānɡ

jìn
cuì

chì
bǎnɡ

qiào










chán

wéi
kǒnɡ
piē
jiàn
ruò
yǒu
suǒ









2.比较形近字,组成词语。
廊(

概(

踮(

特(

窗(

朗(

既(

惦(

待(

囱(

附(

唯(

瞥(

扇(

若(

符(

准(

蔽(

扁(

右(

3.填上表示动作的词语。
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把书(
)在楼栏杆旁,双手(
)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
)起脚,(
)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21cnjy.com
【课堂作业新设计】参考答案
1.看拼音写词语。
走廊
大概
栏杆
踮起
特务
铁窗
附近
翠绿
翅膀
薄壳
蝉翼
唯恐
瞥见
若有所思
2.比较形近字,组成词语。
廊(走廊)
概(大概)
踮(踮脚)
特(特殊)
窗(窗户)
朗(朗读)
既(既然)
惦(惦记)
待(等待)
囱(烟囱)
附(附近)
唯(唯独)
瞥(瞥见)
扇(扇子)
若(如若)
符(符号)
准(准备)
蔽(隐蔽)
扁(扁平)
右(右边)
3.填上表示动作的词语。
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把书放在楼栏杆旁,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来源:21cnj
y.co
m】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人物内心的世界。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通过文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小萝卜头”在狱中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其原因,体会小萝卜头渴望自由的迫切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对小萝卜头的同情。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对课文的学习,你觉得小萝卜头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善良、渴望自由)
2.谈话导入新课学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将继续学习课文,了解文中的故事,去进一步深入了解文中的小萝卜头。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品读欣赏,质疑再探。
1.多媒体出示:
看守特务又和小萝卜头出现在走廊上。
  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把书放在楼栏杆旁,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21教育网
(1)自由阅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2)从第一、二自然段可以知道哪些信息?(故事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
(3)齐读第一、二自然段,说说小萝卜头在干什么。抓住写小萝卜头动作的词语,体会小萝卜头心里会想什么。(从“放“抓”“踮”“看”等词语体会小萝卜头向往自由。)21·cn·jy·com
2.鼓励学生想象一个从出生不久就在牢房里生活的孩子,听说山的那边是家的方向,他会说什么呢?(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出处:21教育名师】
3.指导朗读1~5自然段,读出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从课文开头到这句话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主要人物以及他们在干什么。能让我们感觉到小萝卜头对“家”的渴望。)【版权所有:21教育】
4.学生自由阅读课文6~12自然段,看自己读懂了什么?
(1)多媒体出示小飞虫插图,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朗读字幕:一只长着光亮的翠绿翅膀的小虫,越过栏杆,飞到了走廊上。虫子的头上长着一块美丽的透明的薄壳,像小姑娘披上了薄薄的蝉翼般的纱巾。透过薄壳还可以看见它红珠子似的小眼睛。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①指名朗读。
②交流感受:感受到小虫的美丽、可爱。
③感悟写法:把虫子比作小姑娘;把虫子头上长着的一块美丽的透明的薄壳比作小姑娘的纱巾;把虫子的眼睛比作红珠子。多漂亮的飞虫啊!抓住头上薄壳的特点,小眼睛的特点,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让人一读,便生喜爱之情。
④指名多名学生仿说句子。
(2)课件出示问题:小萝卜头看到那只小飞虫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哟,多好看的小虫!”小萝卜头尖叫了起来,伸手捉住了它。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唯恐伤害了它。小萝卜头打开火柴盒,把虫子放了进去。他正要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他把盒子重新打开,轻声说道:“飞吧,你飞呀!”)【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小组交流:那么漂亮的小虫子,小萝卜头为什么放掉小虫呢?小虫飞了,小萝卜头为什么会那么高兴?(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由查阅的资料,说说:“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与“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这两句话进行体会。看见小虫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时,小萝卜头想到了自己,放飞小虫,实际上是放飞自己的心灵和梦想,他盼望着早点解放,盼望着自己也能和小虫一样在天空中飞翔,在大地上自由歌唱。于是他把小飞虫放了,让它代替自己实现自由的梦想。)21
cnjy
com
4、小萝卜头的愿望实现了吗?为什么没能像小虫那样飞出去?结合你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5.指导朗读。
(1)“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这句话要读慢一些,显示出小萝卜头若有所思、惆怅的样子。
(2)“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与“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这两句话,要读出十分高兴、渴望自由的感觉,读出对家的向往。
三、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今天,小萝卜头的自由之梦已在我们身上成为现实,我们少年儿童自由、幸福、快乐地学习、生活。想想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你又有什么感受呢?(缅怀烈士,树立志向,刻苦学习,建设祖国。)
2.鼓励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课外练笔。
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小英雄小萝卜头的故事,了解了他那悲惨、艰苦但一直都有追求的童年,现在,让我们一起给他写一封信,告诉他我们今天幸福、自由、快乐的生活。
指导书写。
【课堂作业新设计】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大概(

突然(

美丽(

唯恐(

关上(

瞥见(

缓缓(

高兴(

2.给下面一段对话加上标点。
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
他把书放在楼栏杆旁
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
踮起脚
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www.21-cn-jy.com
你说
山那边是啥地方
孩子问看守特务
北方

爸爸说
我们家在北方
3.朗读片段,注意划线的句子,仿写这样的句子。
一只长着光亮的翠绿翅膀的小虫,越过栏杆,飞到了走廊上。虫子的头上长着一块美丽的透明的薄壳,像小姑娘披上了薄薄的蝉翼般的纱巾。透过薄壳还可以看见它红珠子似的小眼睛。
仿写:
4.读片段,完成练习。
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唯恐伤害了它。刘思扬从口袋里摸出一只空火柴盒,丢出铁窗给小萝卜头。小萝卜头打开火柴盒,把虫子放了进去。他正要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他把盒子重新打开,轻声说道:“飞吧,你飞呀!”
(1)注意加点的词语,写几个带有“看”意思的这样的词语。
(2)小萝卜头为什么要把这样漂亮的虫子放掉?
【课堂作业新设计】参考答案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大概(可能)
突然(忽然)
美丽(漂亮)
唯恐(担心)
关上(合上)
瞥见(看见)
缓缓(慢慢)
高兴(愉快)
2.给下面一段对话加上标点。
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把书放在楼栏杆旁,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你说,山那边是啥地方?”孩子问看守特务。
“北方。”
“啊,爸爸说,我们家在北方!”
4.(1)瞅



观。(2)看见小虫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时,小萝卜头想到了自己,放飞小虫,实际上是放飞自己的心灵和梦想,他盼望着早点解放,盼望着自己也能和小虫一样在天空中飞翔,在大地上自由歌唱。于是他把小飞虫放了,让它代替自己实现自由的梦想。
【板书设计】
        放 抓 踮 看  
 
向往自由
 小萝卜头  
放走自己喜欢的小虫 
盼望解放
【课后反思】
   《小萝卜头》是西师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小萝卜头是长篇小说《红岩》里的一个人物,他的原型叫宋振中。课文通过小萝卜头捉虫子、关虫子、放虫子的所思所想表现了小萝卜头虽然身陷困境,但他渴望自由,渴望家的温暖,对解放后的新生活充满了向往。小萝卜头这种善良、乐观、向上、渴望自由的精神是他人性的闪光点。这也正是他短暂人生的典范之处。故事读来让人感慨、落泪。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课前布置学生查阅了有关小萝卜头的相关资料,师生交流后,教师给孩子做了系统讲解,让他们对这个孩子有一些初步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根据语文课标的新理念,充分考虑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的实际,综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要求,我遵循“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品味——整体把握”的阅读规律,采用“递进式教学模式”设计教学。以读为主线,以读代教,以读促悟的教学方法,在朗读中创设情境,理解课文的意境。
第三:注重对学生的朗读训练,课堂上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读的指导手段丰富多彩,在读中熟悉生字词的字音,初步了解课文意思、课文结构,以及初步感知课文的意境,整体掌握课文内容。
第四:在教学中我以“小萝卜头捉、关、放小虫子”为主线,分别教学小萝卜头为什么捉小虫子又放小虫子。教学捉小虫子的部分我抓住文中对它的外形的描写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这虫子的美丽与可爱,在情感上产生一种美的共鸣。在放虫子的教学中通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来把握文中的情感。在引导孩子感受小萝卜头失去自由的痛苦的处境的同时,引导孩子体会小萝卜头在放飞虫子时的快乐心情,理解到小萝卜头当时那种愉快地心情。进而感受小萝卜头是个对生命的同情关爱。
第五: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交流,理解课文,教师只要针对课文中疑难之处进行适当引导、点拨,并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的精妙之处,使学生很自然地在情感上与作者发生共鸣。
  第五: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自由交流,自由质疑,在探究中相互启迪。养成学生一边读书一边考虑的良好的读书习惯。在识字、说话教学中,也体现了方法与过程的指导,以及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存在的问题:引导孩子有感情地朗读做得不够。
今后改进的方案:在今后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中的词句和片段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抓住最能体现主题的重点片断和词句,进行反复地读和发挥学生的想象,来一步步揭示文章的主题,体会文中的情感。在本课教学中抓住“若有所思”一词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思考小萝卜头的内心活动。引导学生反复地读小萝卜头的语言,体会小萝卜头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等。
同课异构
《小萝卜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朗读过程中,联系上下文和查阅的资料理解关键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小萝卜头盼望解放、渴望自由的情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
在朗读过程中,联系上下文和查阅的资料理解关键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小萝卜头盼望解放、渴望自由的情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对比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小萝卜头、白公馆等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引入。
1.学生汇报课前都搜集或阅读了老师要求收集的那些资料?(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发言情况划分小组。)
2.小组同学交流课前阅读的小说《红岩》或观看电影《红岩》,交流搜集的有关白公馆、渣滓洞、小萝卜头的资料。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引出课题。
4.板书课题:小萝卜头。
5.学生齐读课题,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学生交流。)
6.简介小萝卜头:小萝卜头,倒在血泊之中时只有9岁。短短的一生中,只有8个月是最自由最幸福的日子,还在吃奶时就成了囚徒。父亲宋绮云是杨虎城将军(“西安事变”的主角之一)的秘书。杨虎城全家被软禁后,宋绮云和妻子徐林侠、儿子小萝卜头先后被诱捕。
二、初读课文,识字解词。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做到不加字,不减字,读得正确、流利。
2.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语,检查认读情况。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记叙了一天,小萝卜头在走廊上捉小虫,关小虫,放小虫的事情。)
四、品读课文,思考感悟。
让我们再次用心地细细品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想,在故事中,小萝卜头都看到了什么?他又想到些什么?你是从课文中哪儿读到的?
全班交流。
1.多媒体出示情境图片,学生看图自由朗读第1~5自然段。
(1)小组交流: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主要人物,他们是什么身份?
(2)字幕出示重点句:他把书放在楼栏杆旁,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3)鼓励学生朗读之后说说自己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小萝卜头的家的样子,感受小萝卜头对家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21
cnjy
com
(4)教师小结:是啊,小萝卜头多么想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北方,看看自己那温暖、幸福的家呀!
2.多媒体出示小飞虫插图,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朗读字幕:一只长着光亮的翠绿翅膀的小虫,越过栏杆,飞到了走廊上。虫子的头上长着一块美丽的透明的薄壳,像小姑娘披上了薄薄的蝉翼般的纱巾。透过薄壳还可以看见它红珠子似的小眼睛。
(1)学生自由朗读字幕,观察图画。
(2)学生交流:你觉得小飞虫对你来说是“新事物”吗?
(3)小组里说说你平时捉到小飞虫是怎样对待它的?
3.课件出示问题:小萝卜头看到那只小飞虫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1)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6~1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词句。
(2)小组交流,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①做的:
伸手捉住了它。
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惟恐伤害了它。
小萝卜头打开火柴盒,把虫子放了进去。
他把盒子重新打开。
小萝卜头高兴地拍着手叫。
②想的:
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
③说的:
“哟,多好看的小虫!”
“飞吧,你飞呀!”
“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
(4)指导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小萝卜头的内心感受。可自由读、开火车读、比赛读,也可以齐读。
(5)比较自己和小萝卜头对待小飞虫的态度,在小组里谈谈自己的体会。
(6)教师小结,学生朗读全文。读出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
六、拓展延伸
口语交际:我和小萝卜头比童年。(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通过对比,学生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六、拓展升华,启发教育
1.小飞虫飞了,小萝卜头为什么那么高兴?联系上下文和自己查阅的资料,理解“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了”“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体会小萝卜头向往自由。www-2-1-cnjy-com
2.小萝卜头的愿望实现了吗?他为什么没能像小飞虫那样飞出去?结合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的感受。
3.想想小萝卜头对自由美好的向往,再想想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进行口语交际:我和小萝卜头比童年。通过对比,学生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深圳市二一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