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六单元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一课一练
一、选择——基础知识运用
1.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氢气可以在氯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
B.碳、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
C.锅里的油着火时可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
D.档案室内资料着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2.下列有关灭火原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清除可燃物
B.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C.隔绝空气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3.在野外游玩禁止乱扔烟头,以防发生火灾。你认为烟头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 )
A.提供氧气
B.改变可燃物的着火点
C.提供可燃物
D.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4.用嘴吹灭燃着的生日蜡烛,利用的主要灭火原理是( )
A.隔绝空气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 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5.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6.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7.要将桌上燃着的酒精扑灭,宜采取的措施是( )
A.用水泼灭 B.投入冰块冷却降温
C.用扇子扇灭 D.用湿抹布或沙子盖灭
二、解答——知识提高运用
8.燃烧是指________与________发生的一种________、________的剧烈的________反应。
9.你能说出下列成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吗?
(1)钻木取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煽风点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教育网
(3)水火不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com
(4)杯水车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
(5)釜底抽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com
10.某校五楼寝室,学生熄灯就寝后,一同学违规点蜡烛看书,不小心引燃蚊帐,导致火灾。就此事件回答下列问题:21·世纪*教育网
(1)从物质燃烧的条件看,蚊帐是_________。
(2)该同学慌忙打开房门,致使火势迅速扩大,其原因是_________。
(3)同寝室同学惊醒后,一边拨打“119”,一边采取了下列自救措施,其中正确的是______ (填序号)。www-2-1-cnjy-com
A.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 B.跳楼逃生 C.藏在桌子底下等待救援
(4)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将大火扑灭,水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
一课一练 答案
一、选择——基础知识运用
1.【答案】D
【解析】A、氢气可以在氯气中燃烧没有氧气参加,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故A正确;
B、氧气的浓度越大,可燃物燃烧越剧烈,故B正确;
C、盖上锅盖能隔绝氧气,可以灭火,故C正确;
D、用泡沫灭火器灭火会对档案资料造成污染,故D错误
2.【答案】D
【解析】水可以使燃烧的物质熄灭的原理是 降温和隔绝氧气,但是,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的属性,是不可以改变的,改变的只是可燃物的温度【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答案】D
4.【答案】D
5.【答案】B
【解析】A、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二者都不燃烧,无法说明任何问题,故不符合题意;www.21-cn-jy.com
B、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故符合题意;2-1-c-n-j-y
C、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限制的条件不同,不能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故不符合题意;21*cnjy*com
D、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空气,而不是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故不符合题意。【来源:21cnj*y.co*m】
6.【答案】D
【解析】火柴竖直向上,火焰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减小,燃烧不能得到充足的氧气,故易于?熄灭。
7.【答案】D
【解析】酒精即使加入了水,仍然可以燃烧,比如日常生活中饮用的白酒,含30%—65%的水分,仍能够燃烧,所以不能用水来熄灭酒精燃烧的火灾;投入冰块可以降温,但冰不是常备物品;酒精燃烧时如果用扇子扇会越烧越旺;湿布或沙子则可以有效隔绝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
二、解答——知识提高运用
8.【答案】可燃物 氧气 发光 发热 氧化
9.【答案】(1)“钻木取火”就是利用钻与木头摩擦产生的热量,积累到一定程度达到木头的着火点而使得木头燃烧。【出处:21教育名师】
(2)燃烧离不开空气,“煽风”则可以促进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的氧气使燃烧更剧烈。
(3)水的蒸发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得火焰温度迅速降低至着火点以下,导致火焰熄灭。
(4)对于燃烧旺盛的一车薪草来说,一杯水(很少的水)是无法使之熄灭的,因为燃烧产生的热烈多,难以使它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版权所有:21教育】
(5)从锅底下撤掉薪柴,使得火焰熄灭,即采用隔离易燃物的方式,使燃烧停止。
10.【答案】(1).可燃物
(2)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3)A
(4)将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到着火点以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六单元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燃烧现象及条件、灭火的原理和常用的灭火方法。
(2)能区分完全和不完全燃烧,知道优化燃烧的条件就能促进燃烧的进行。
(3)了解爆炸的原理及防范的措施。
(4)了解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探究燃烧的条件,概括出灭火的原理,知道灭火的方法依据。
(2)观察比较乙炔的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探究控制燃烧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兴趣。
(2)通过燃烧的条件,逐步了解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辨证唯物注意观点。2·1·c·n·j·y
【教学重点】
(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爆炸的发生原理和防爆措施
【教学难点】
(1)通过控制燃烧的条件能达到促进燃烧和灭火的目的,认识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本课题中所有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用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伟大进步。从钻燧取火到航空航天,在人类文明前进的每一步,火的作用和影响都不容忽视。现代社会中,我们的许多生活和生产活动也离不开火。
然而,如果用火不当,可能会造成火灾,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危害。当火灾发生时,人们多么希望能够迅速灭火!www-2-1-cnjy-com
如大兴安岭森林大火、湖南衡阳特大火灾。
二、新课学习
一、灭火的原理
其实,并不是只有在发生火灾的时候才需要灭火。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做的事情,如吹灭蜡烛、熄灭酒精灯、关掉燃气炉灶的火等也是灭火。21*cnjy*com
请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熄灭烧杯中正在燃烧的蜡烛。
[嘴吹、水浇、手摇、沙扑、湿抹布扑盖、书本盖、剪灯芯等。]
有哪些方法可以使篝火熄灭?
[土埋、水浇、灭火器等]
回想一下,在不同的情形下都用过哪些方法灭火?为什么这些方法能够灭火?
活动天地:寻找灭火的方法
讨论在各种情况下应当采用什么方法灭火?采用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够灭火?
如图:灭火的方法:往着火的木柴上覆盖沙子
[往木柴上覆盖沙子,能够隔断木柴与空气的接触,缺乏氧气的支持,火就熄灭了。]
酒精灯的熄灭:用灯帽盖灭
[隔断蜡烛与空气的接触]
控制森林火灾:将火场树木砍掉
[将可燃物移走或隔离,没有可燃物,火自然熄灭]
高楼失火:喷水
[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便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
灭火的方法归类:
灭火的方法 采取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
喷水、吹风 降低温度
灯帽盖、沙埋 隔绝氧气
开辟隔离带 移走可燃物
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灭火,其原理都是阻止燃烧反应的发生。而要使燃烧反应发生,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充足氧气接触;
(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
着火点即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燃烧的条件
由前面我们的动手实验我们探究知道了燃烧的条件是: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充足氧气接触;
(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
三个条件同时具备则可燃烧
有任一个条件不具备则可灭火
交流共享:
回想一下前面学过的物质跟氧气反应的现象,结合上述内容,与同学们交流你对燃烧的理解。
[通常所说的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满足了燃烧的条件,燃烧就能发生。
灭火就是想办法破坏维持物质燃烧的条件,从而使这种氧化反应停止。]
活动天地:火与安全用火
详见P120
火灾发生时,由于常常产生浓烟甚至有毒气体,在短时间内即可导致人员窒息或中毒死亡。
1.以火的“功”与“过”为题进行辩论,与同学交流讨论对火的认识。
2.搜集并分析典型的火灾案例,探究总结造成火灾的原因、灭火的方法以及火灾现场人员自救的方法,反思减少人员伤亡和预防该类火灾发生的措施。21·cn·jy·com
参考资料:
一、熟悉环境,记清方位,明确路线,迅速撤离;
二、通道不堵,出口不封,门不上锁,确保畅通;
三、听从指挥,不拥不挤,相互照应,有序撤离;
四、发生意外,呼唤他人,不拖时间,不贪财物;
五、自我防护,低姿匍匐,湿巾捂鼻,防止毒气;
六、直奔通道,顺序疏散,不入电梯,以防被关;
七、保持镇静,就地取材,自制绳索,安全逃生;
八、烟火封道,关紧门窗,湿布塞缝,防烟侵入;
九、火已烧身,切勿惊跑,就地打滚,压灭火苗;
十、无法自逃,向外招呼,让人救援,脱离困境。
二、促进燃烧的方法
你见过工人师傅进行金属切割或金属焊接时使用的氧炔焰吗?那是乙炔(C2H2)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的火焰。通过调节乙炔和氧气进气阀门,可以改变两种气体的比例,从而控制氧炔焰的温度。
活动天地:乙炔的不充分燃烧和充分燃烧
参考视频:乙炔在空气中点燃
1.将乙炔气体用玻璃管导出后在空气中点燃,观察并记录现象。
乙炔在空气中燃烧 有大量黑烟冒出
当氧气的用量相对于乙炔不足时,乙炔不充分燃烧,生成炭黑(或一氧化碳)和水
参考视频:乙炔在氧气中燃烧
2.将上述燃烧的乙炔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并记录现象。
乙炔在氧气中燃烧 剧烈、没有黑烟
当氧气足量时,乙炔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温度达到着火点以后,乙炔分子与氧气分子接触碰撞,就能燃烧。在一定的空间内,相互接触碰撞的分子越多,燃烧就越剧烈。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乙炔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C2H2+5O24CO2+2H2O
从以上的两个现象可以说明,不充分燃烧时,会浪费燃料,造成环境污染。
活动天地: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
1.工厂烧锅炉用的煤通常要加工成粉末状。
[增大与氧气接触面积]
2.化油器将汽油喷成雾状,进入内燃机汽缸。
[增大与氧气接触面积]
3.用煤炭烧锅炉时,要用鼓风机不断往炉膛中吹入空气。
[增大氧气浓度]
4.家庭用的煤通常要加工成蜂窝煤。
[增大与氧气接触面积]
5.在空气中加热铁丝时,铁丝不会燃烧;如果在纯氧中加热铁丝,就会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增大氧气浓度]
可见,增大氧气的浓度或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都能促进可燃物燃烧。
多识一点:一氧化碳中毒及其预防
视频:一氧化碳中毒原理
常用燃料的主要组成元素是碳。在氧气供给充足时,燃料中的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若氧气供给不足,碳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21教育网
C+O2(充足)CO2
2C+O2(不充足)2CO
此外,在高温下,炽热的碳也可使二氧化碳转变成一氧化碳。
C+CO22CO
在通风不良的室内使用煤炉时,因空气不足,会发生碳的不充分燃烧,产生一氧化碳。另外,煤气泄漏或燃料气体的不充分燃烧等都会产生一氧化碳。www.21-cn-jy.com
一氧化碳无色无味的气体,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中毒死亡。
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通风和有效的排气管道
三、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交流共享:你见过爆炸的场面吗?在露天的空地上引燃少量火药粉末不会发生爆炸,爆竹里只有少量火药,却为什么会爆炸?【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可燃性气体(固体粉末)在有限的空间里,含量达到爆炸极限,遇火急速燃烧引起爆炸。]
即爆炸需要三个条件:①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
②产生急速的燃烧
③在有限的空间内
我们通常说的爆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化学变化引起的,如燃烧引起的爆炸。
一类是物理变化引起的,如锅炉或气球的爆炸。
参考视频:氢气的燃烧和爆炸
实验探究:氢气的燃烧和爆炸
如图:将一个塑料瓶的瓶底剪下,在瓶塞处插入一根带有止水夹的尖嘴玻璃管。用排水法集满纯净的氢气后,将塑料瓶移出水面,固定在铁架台上。打开止水夹,在尖嘴处点燃氢气。观察现象。
思考:为什么刚开始时氢气能够在导管的尖嘴处安静地燃烧,而片刻后却发生爆炸了呢?
[当氢气刚开始燃烧时,只有少量氢气在玻璃管口跟氧气接触发生反应,产生的热量不多,很快就散失到空气中。随着燃烧的进行,空气从瓶底涌入,在瓶子中与氢气相互混合后,大量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同时接触,反应瞬间释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在有限的空间里急剧膨胀,就发生了爆炸。]
火药平摊在铁板上,点燃能否发生爆炸?为什么?
[不能,没有保证爆炸的所需要的在有限的空间内。]
在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都会在醒目的地方标有“严禁烟火”的字样,为什么
[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如果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家庭使用的天然气、煤气或液化气等可燃性气体一旦泄漏,且在通风不良的厨房等有限空间里遇到明火,就有可能发生爆炸。在加油站、化工厂、煤矿的矿井和面粉厂等场所,空气中会含有较多的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一定要严禁烟火,严格遵守安全规程,防止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
我们下面识别几个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标识
当心火灾
当心爆炸
禁止放置易燃物
禁止烟火
禁止携带火种
多识一点: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
可燃气体与空气形成混合气体,遇明火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即可燃气体占混合气体的体积分数范围),称为该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2-1-c-n-j-y
可燃气体的浓度低到不能发生爆炸的限度,称为爆炸下限;
可燃气体的浓度高到不能发生爆炸的限度,称为爆炸上限。
上限:只着不炸
下限:不着不炸
与燃烧一样,任何化学反应都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因此,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使之满足人们的需要。
课堂练习:
1.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措施是 ( C )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B.设法使火焰绝空气
C.设法降低石油着火点 D.设法降低油井温度
2.用水可以熄灭着火的木材,这是因为 ( D )
A.水蒸发吸热,降低了木材的着火点
B.水的密度比木材大
C.水蒸发吸热,提高了木材的着火点
D.大量水蒸发吸热,使温度降低到其着火点以下,而且水蒸气又起着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的作用
3.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在空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
4.夜间发现液化石油气泄露,应采取的紧急措施( C )
A.向室内喷水,溶解液化石油气,防止其燃烧
B.开灯,仔细检查泄露源
C.打开所有门窗通风,关闭气源阀门
D.打电话报警,并请维修人员前来维修
课堂小结:
本节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2.增大氧气的浓度或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促进可燃物燃烧。
3.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明火就会剧烈
燃烧,导致气体的体积在有限的空间里急剧膨胀,从而引起爆炸。
4.控制燃烧条件可以到达防火、灭火和防止爆炸的目的。]
【板书设计】
一、灭火的原理
1.灭火的原理
隔绝空气、将可燃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移走可燃物
2.燃烧的条件
物质具有可燃性、燃物与充足氧气接触、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
二、促进燃烧的方法
增大氧气的浓度或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三、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作业布置】
1.P124挑战自我
2.尝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去
【教学反思】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有难度梯度的问题来逐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而不是老师念,学生写和记;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讨论和思考,教学中不能为了教学进度而忽视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殊不知赶进度会使学生的某个知识点掌握不清反而会影响教学的进度。21cnjy.com
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之中表现很积极,但是课后习题却不会做。我分析,主要是这部分学生在听课中偷懒了,跟着别人的话后音来回答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这部分学生,多多鼓励学生自己站起来回来,而不是集体回答。21·世纪*教育网
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通过努力和不断改进,相信自己会进步的地更快!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0张PPT)
鲁教版 九年级全册
燃烧与灭火
导入新课
生活和生产活动离不开火
导入新课
有时我们又希望迅速灭火
大兴安岭森林大火
湖南衡阳特大火灾
新课学习
一、灭火的原理
请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熄灭烧杯中正在燃烧的蜡烛。
嘴吹、水浇、手摇、沙扑、湿抹布扑盖、书本盖、剪灯芯等。
有哪些方法可以使篝火熄灭?
土埋、水浇、灭火器等
活动天地
寻找灭火的方法
往着火的木柴上覆盖沙子
往木柴上覆盖沙子,能够隔断木柴与空气的接触。
用灯帽盖灭
隔断蜡烛与空气的接触
新课学习
将火场树木砍掉
喷水
将可燃物移走或隔离,没有可燃物,火自然熄灭
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便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
新课学习
灭火的方法 采取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
降低温度
隔绝氧气
移走可燃物
原理都是阻止燃烧反应的发生
1.隔绝空气
2.将可燃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
3.移走可燃物
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灭火的原理
灯帽盖、沙埋
喷水、吹风
开辟隔离带
新课学习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充足氧气接触;
(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
燃烧的条件
三个条件同时具备则可燃烧
有任一个条件不具备则可灭火
交流共享
回想一下前面学过的物质跟氧气反应的现象,结合上述内容,与同学们交流你对燃烧的理解。
灭火就是想办法破坏维持物质燃烧的条件,从而使这种氧化反应停止。
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满足了燃烧的条件,燃烧就能发生。
活动天地
火与安全用火
1. 以火的“功”与“过”为题进行辩论,与同学交流讨论对火的认识。
2. 搜集并分析典型的火灾案例,探究总结造成火灾的原因、灭火的方法以及火灾现场人员自救的方法,反思减少人员伤亡和预防该类火灾发生的措施。
火灾发生时,由于常常产生浓烟甚至有毒气体,在短时间内即可导致人员窒息或中毒死亡。
活动天地
一、熟悉环境,记清方位,明确路线,迅速撤离;
二、通道不堵,出口不封,门不上锁,确保畅通;
三、听从指挥,不拥不挤,相互照应,有序撤离;
四、发生意外,呼唤他人,不拖时间,不贪财物;
五、自我防护,低姿匍匐,湿巾捂鼻,防止毒气;
六、直奔通道,顺序疏散,不入电梯,以防被关;
七、保持镇静,就地取材,自制绳索,安全逃生;
八、烟火封道,关紧门窗,湿布塞缝,防烟侵入;
九、火已烧身,切勿惊跑,就地打滚,压灭火苗;
十、无法自逃,向外招呼,让人救援,脱离困境。
参考资料
新课学习
二、促进燃烧的方法
有大量黑烟冒出
参考视频
生成炭黑(或CO)和水
活动天地
乙炔的不充分燃烧和充分燃烧
剧烈、没有黑烟
参考视频
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新课学习
不充分燃烧
浪费燃料
污染环境
C2H2+O2 CO2+H2O
点燃
温度达到着火点以后,乙炔分子与氧气分子接触碰撞,就能燃烧。在一定的空间内,相互接触碰撞的分子越多,燃烧就越剧烈。
活动天地
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
1. 工厂烧锅炉用的煤通常要加工成粉末状。
2. 化油器将汽油喷成雾状,进入内燃机汽缸。
3. 用煤炭烧锅炉时,要用鼓风机不断往炉膛中吹入空气。
4. 家庭用的煤通常要加工成蜂窝煤。
5. 在空气中加热铁丝时,铁丝不会燃烧;如果在纯氧中加热铁丝,就会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增大氧气的浓度
(1)增大与氧气接触面积 (2)增大与氧气接触面积
(3)增大氧气浓度 (4)增大与氧气接触面积
(5)增大氧气浓度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多识一点
一氧化碳中毒及其预防
一氧化碳中毒原理
多识一点
碳充分燃烧(氧气充足),生成二氧化碳
碳不充分燃烧(氧气不足),生成一氧化碳
在高温下,碳可使二氧化碳变成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无色无味的气体,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中毒死亡。
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通风和有效的排气管道
点燃
C+O2 CO2
点燃
2C+O2 2CO
C+CO2 2CO
高温
新课学习
三、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你见过爆炸的场面吗?在露天的空地上引燃少量火药粉末不会发生爆炸,爆竹里只有少量火药,却为什么会爆炸?
可燃性气体(固体粉末)在有限的空间里,含量达到爆炸极限,遇火急速燃烧引起爆炸。
①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
②产生急速的燃烧
③在有限的空间内
爆炸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燃烧引起的爆炸
锅炉爆炸
实验探究
氢气的燃烧和爆炸
新课学习
一个塑料瓶的瓶底剪下,在瓶塞处插入一根带有止水夹的尖嘴玻璃管。用排水法集满纯净的氢气后,将塑料瓶移出水面,固定在铁架台上。打开止水夹,在尖嘴处点燃氢气。
为什么刚开始时氢气能够在导管的尖嘴处安静地燃烧,而片刻后却发生爆炸了呢?
燃烧发生一段时间后,氢气与空气充分接触,发生剧烈燃烧,发出大量热量,使罐内气体体积迅速膨胀,从而引起爆炸
新课学习
火药平摊在铁板上,点燃能否发生爆炸?为什么?
在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都会在醒目的地方标有“严禁烟火”的字样,为什么
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如果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不能,没有保证爆炸的所需要的在有限的空间内。
新课学习
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标识
禁止放置易燃物 禁止烟火 禁止携带火种
当心火灾 当心爆炸
多识一点
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
爆炸极限
可燃气体与空气形成混合气体,遇明火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
可燃气体的浓度低到不能发生爆炸的限度,称为爆炸下限;
可燃气体的浓度高到不能发生爆炸的限度,称为爆炸上限。
上限:只着不炸 下限:不着不炸
燃气类别 爆炸极限 (%) 燃气类别 爆炸极限 (%)
氢气 4~75 天然气 515
一氧化碳 12.5~74 丁烷 1.9~8.44
新课学习
与燃烧一样,任何化学反应都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因此,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使之满足人们的需要。
课堂练习
1.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措施是 ( )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B.设法使火焰绝空气
C.设法降低石油着火点 D.设法降低油井温度
2.用水可以熄灭着火的木材,这是因为 ( )
A.水蒸发吸热,降低了木材的着火点
B.水的密度比木材大
C.水蒸发吸热,提高了木材的着火点
D.大量水蒸发吸热,使温度降低到其着火点以下,而且水蒸气又起着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的作用
C
D
课堂练习
3.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在空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
4.夜间发现液化石油气泄露,应采取的紧急措施( )
A.向室内喷水,溶解液化石油气,防止其燃烧
B.开灯,仔细检查泄露源
C.打开所有门窗通风,关闭气源阀门
D.打电话报警,并请维修人员前来维修
C
C
课堂小结
1. 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2. 增大氧气的浓度或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促进可燃物燃烧。
3. 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明火就会剧烈
燃烧,导致气体的体积在有限的空间里急剧膨胀,从而引起爆炸。
4. 控制燃烧条件可以到达防火、灭火和防止爆炸的目的。
本节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业布置
P124挑战自我
尝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去
1
2
板书设计
一、灭火的原理
1.灭火的原理
2.燃烧的条件
二、促进燃烧的方法
增大氧气的浓度或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三、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隔绝空气、将可燃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
移走可燃物
物质具有可燃性、燃物与充足氧气接触、
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