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此事古难全。你能根据以上的提示猜出他是谁吗?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再读课文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译课文。请解释下列这些词语的含义或用法: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虑,想到只是共同,一起睡觉于是原来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读课文要求: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
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讨论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找出能体现作者心情的词或句,列出作者心情的变化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解衣欲睡——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
(沉闷) (高兴) (微憾) (激动)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
(急切) (喜悦) (平和从容)讨论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分析其妙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 “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
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这个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的胸襟。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竹柏影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月光如水讨论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你说出它的深刻含义?(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
两层意思:
①表现自我安闲自适的心境,透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②讽刺那些追名逐利的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无法自拔,也无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拓展与积累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关于“月亮”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
“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碧水之月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碧水之月”的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布置作业: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