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2 同步训练:第4课 毛泽东词两首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必修2 同步训练:第4课 毛泽东词两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9 09:5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毛泽东词两首
学习重点 1.背诵、默写毛泽东的诗词名句。2.体会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的博大胸怀和革命壮志,领悟词中多角度描写景物的艺术表现手法。
1.读准字音
(1)单音字
①沁园春(qìn)        ②百舸(ɡě)
③峥嵘(zhēnɡrónɡ) ④寥廓(liáokuò)
⑤挥斥方遒(qiú) ⑥浪遏飞舟(è)
(2)多音字
①曾 ②华
③咽
2.辨形组词
(1) (2)
(3) (4)
(5)
3.理解词义
(1)漫江:满江。
(2)浅底:清澈的水底。
(3)峥嵘:形容才气、品格等超越寻常;不平凡。
(4)指点江山:在这里意思是评点、评说。
(5)浪遏飞舟:阻止。
(6)到中流击水:这里指游泳。
(7)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正足。遒,强劲。
(8)粪土当年万户侯:名词作动词,视……如粪土。
(9)喇叭声咽:声音受阻而低沉。
4.选词填空
(1)意气·义气
①他在商场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总是感到很孤独,直至遇到王志浩,他才觉得找到了________相投的朋友。
②他是一个讲________的人,每每同事遇到困难,他总是热心帮助他们。
答案 ①意气 ②义气
解析 “意气”指,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有这种气概或感情。
(2)风华正茂·年富力强
①当年我们________,精力旺盛,不论撰文还是校对,都能得心应手。
②县委领导班子成员大都是________的中青年。
答案 ①风华正茂 ②年富力强
解析 “风华正茂”指风采和才华正在最好的时候。“年富力强”指年纪轻,精力旺盛。
1.朗读该词,把握本词的感情基调和节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从上片中,要读出作者乐观、积极的感情以及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责任感;从下片中,要读出革命者对于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心。
(2)“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前三句应慢读,其中,“北”字要重读,“橘子洲头”这句要稍稍拉长。“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一层要用不快不慢的语速读,其中,“看”字为领起字,要读得稍长,“万”字起一个强调的作用,所以要重读,“层林尽染”的语调稍微降一下,“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语调升高,“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字要重读,“浅”字也要重读,不过是很轻松的感觉,想象当时的语境是:鱼儿自由自在地在水里嬉戏,游来游去。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属于快读部分。“怅”要重读,读出诗人的那种豪情。“问苍茫大地”这句的语调要升高,“谁主沉浮”要读得稍微长些。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的朗诵不做重点要求,只需读对节奏即可,其中的“忆”字是下片的领起字,稍重读。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恰”要读得长一些,剩下的语句只需有一些升降调的起伏即可,要读出当时那个年代像毛泽东、蔡和森他们那一群革命青年的蓬勃朝气与活力。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句也属于快读部分。和上片要求基本相同。“曾记否”这句重音应在后,“到中流击水”语调升高,最后一句读得长,给人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2.全词的词眼是哪一句?你能把“立”“看”“怅”“问”“忆”“记”这六个动词联系起来,大致摸清这首词的思路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词的词眼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先围绕“立”字,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看”字总领以下7个短句,用浓墨大笔描绘湘江秋色,并以“万类霜天竞自由”收束,为下文蓄势。进而从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抒发忧国忧民的激愤心情(“怅”)和由谁主宰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虑(“问”)。下阕主要以“忆”字引出旧事,其中突出了敢于“主沉浮”的豪情和为“主沉浮”而作的努力。最后以问句的形式,借“记”字引出击水湘江的情景作结,笔墨落回到“江”上,群泳与“独立”相对应,首尾遥相呼应,也写出对战友的怀念和勉励。总之,这六个动词连成线索,纵贯全篇,巧妙地把写景、叙事和抒情熔为一炉。
3.《忆秦娥·娄山关》一词中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阕以西风、霜天、残月、雁叫、马蹄声、喇叭声等事物构成色彩浓烈的画面,造成紧张热烈而又带几分肃穆的气氛,以此烘托行军急速、机动灵活、勇往直前的红军队伍。下阕以雄关、苍山、残阳等意象营造出了壮阔苍凉的背景。
《沁园春·雪》
1.本词在景与情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片的抒情乐章。下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词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2.上阕和下阕中的两个问句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个问句是在描绘了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机勃勃的秋景图之后而发的,缘于“怅寥廓”的心情。“怅”在这里是感慨的意思,“寥廓”指宇宙的广阔。可见,面对苍茫的宇宙,诗人感慨无限地问道:“这辽阔的祖国大地,到底由谁来主宰呢?”这里暗示了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决心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豪情壮志。结合前面所描写的景象,毛泽东看到了各地蓬勃发展的工农革命运动,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正在激烈地进行着,中国向何处去?中国的命运到底由谁来主宰?词人含而不露地指出了只有富有进取心和革命斗争精神的青年人,才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新生的无产阶级才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才是中国革命的主宰。
第二个问句是在回忆过去革命斗争生活之后而问的。它紧承第一句,并在暗中回答了第一句,主宰中国革命的重任只有那些“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勇敢的年轻人才能担当!当年在大风大浪里游泳,急流勇进,奋力前行时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的行船都给阻挡住了,这里充分显示了一代伟人毛泽东非凡的勇气和气魄。当年在这里所进行的革命斗争掀起了巨大的革命浪潮。今天,在如火如荼的新的革命浪潮里,在激烈的革命斗争中,一个真正的革命家一定要继续发扬当年的革命精神,勇敢地担负起革命的重任,为彻底打碎旧世界,建立一个无限光明美好的新中国而英勇奋斗!这里充分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和气魄。
3.古人笔下秋景多肃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有何特点?为什么会如此?
[探究点拨] “万类霜天竞自由”句,是对以上山、树、水、船、鹰、鱼等事物精神风貌的概括。万类:万物。霜天:习惯指秋天。这句话意思是说,世界万物,在寒秋严霜下仍然蓬蓬勃勃,奋发自强。暗喻了当时大好的革命形势。诗词是靠形象思维表达思想感情的,一般都不直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首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2)不同的心境形成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感觉、心态决定了看待事物的眼光。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同时,当时的革命运动正蓬蓬勃勃地发展着,尽管当时毛泽东也面临着险境(当时军阀赵恒惕要捉拿毛泽东),但他却能泰然处之;尽管他面对的也是秋天,但他关注的不是衰败肃杀之景,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只感叹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命运,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忆秦娥·娄山关》
4.《忆秦娥·娄山关》中“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句描写了娄山关的牢固险要;第二句中的“越”写出了自豪地越过娄山关的行动,“迈步”是“越”的动作。这两句生动地刻画了红军既威武雄壮又从容不迫的巨人之姿。
5.诗词讲究炼句,为此很多诗人、词人在锤炼语句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忆秦娥·娄山关》中的“长空雁叫霜晨月”一句,毛泽东的初稿是“梧桐叶下黄花发”,请比较一下这两句,说说改动后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天宇辽阔,雁声嘹唳,寒霜铺地,残月如钩。意象叠加这种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毛泽东继承了这种手法,以长空、雁叫、霜晨、残月等意象构成了色彩浓重的图画,营造了一种紧张、热烈而又带有几分肃穆的氛围,以此烘托行军急速、机动灵活、勇往直前的红军队伍。而“梧桐叶下黄花发”一句,只是景物描写,在烘托气氛方面较为逊色。
1.《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阕描写秋景极其生动、传神,试从不同角度赏析其写景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变换视觉,层次分明。七个写景句远近结合,俯仰搭配,分总有序。(2)动静结合。写山、写林突出“遍”和“染”,化静为动;舸、鹰、鱼是动景,先静后动,写景活泼,写出了生机。(3)巧绘色彩。山之红,水之碧,天之蓝,色彩鲜明。(4)讲究炼字。如“争”字写行船之奋,“击”字写雄鹰之健,“翔”字写鱼儿之乐,锤炼之妙,令人拍案叫绝;形容词,如“红”、“漫”、“透”字的应用也十分成功。
2.《忆秦娥·娄山关》的上阕在写景方面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静景:广袤的天空,如钩的残月,满地的白霜。动景:西风烈,雁叫声,马蹄声,喇叭声。动静结合,既展现了当时的环境,也创造了一种肃穆的行军气氛。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百舸(kě)   寥廓(kuò)  挥斥方遒(qiú)
B.沉浮(fú) 漫江(màn) 浪遏飞舟(jié)
C.霜晨(shuānɡ) 碣石(jié) 娄山关(Lóu)
D.峥嵘(zhēnɡ) 呜咽(yàn) 沁园春(qìn)
答案 C
解析 A项“舸”读ɡě。B项“遏”读è。D项“咽”读yè。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毛泽东的诗词为千百万读者所喜爱,是因为他的诗词既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也有着深隧的思想内含。
B.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其诗词达到了及其高的水平,吸引了众多的读者为之顷倒。
C.毛泽东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豪迈、雄壮,这和作者的壮阔胸襟密切相关。
D.《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词结构相似,意境相似,都体现了词人开创一翻革命事业的伟大抱复。
答案 C
解析 A项隧—邃,含—涵。B项及—极,顷—倾。D项翻—番,复—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是一部反映毛泽东等革命前辈早年书生意气、激扬文字、挥斥方遒的励志剧作。
B.回忆起创业日子,几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集聚在一起,用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开创出了属于他们的辉煌事业。
C.在浦东新区纪念上海解放60周年追思活动中,许多当年参战的老战士聚集在一起,回忆往昔峥嵘岁月,憧憬未来美好前程。
D.顺着村长手指的方向,我们的目光在新容和旧貌之间切换,思绪在今天与昨天之间起落,顿生苍山如海之感。
答案 D
解析 苍山如海:望不尽的起伏山峦,就像无边无际的翻腾的大海波涛。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相符,应改为“沧海桑田”。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橘子洲是一个长沙城西湘江中的狭长的小岛,西面靠近著名的风景区岳麓山。
B.毛泽东面对湘江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深感肩上责任重大。
C.词中的“同学少年”是指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好友。
D.改革的道路不管有多么漫长,不管有多少雄关险隘,我们都要有“迈步从头越”的气势和胆识。
答案 A
解析 语序不当,“一个”应调到“狭长”的前面。
二、考点对练——依文本带考点,由考点明解法
链接考点——分析诗歌景物描写的手法
[解析考点]
在诗歌中,景物描写是诗歌传情言志的主要载体,因此分析景物描写的手法,掌握其表达技巧是赏析诗歌的重点。在诗歌鉴赏中,当涉及景物描写手法题时,可以从以下五个角度进行分析:
(1)空间角度:远景、近景;仰视、俯视。
(2)状态角度:动景、静景。
(3)情感角度:乐景、哀景。
(4)虚实角度:实景、虚景。(眼前的、真实的、现在的为实景;想象的、虚幻的、过去的为虚景)
(5)色彩角度:诗歌中景物的颜色映衬。
在赏析景物描写的手法时,还要弄清“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也叫“景情交融”)的区别:
“借景抒情”的写法:借助于景物,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融情于景”的写法:明写景,即字面都是景语;但是景中必须暗含情,即“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二者的区别:前者表面写景,实质写情;后者写景、抒情都是明写,景为由、情为根。
[答题路径]
(1)先理解景物描写的句意。
(2)从“五角度”确认景物描写的手法。
(3)联系景与情的关系,分析整合答案。
答案模版:写法+景物内容及特点+情感。
即时对练
5.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上阕从哪些角度来写景?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景。通过西风、长空、鸣雁、霜花、晨月、马蹄声、喇叭声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凄冷、悲壮的画面,表现了红军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豪情壮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9题。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6.词中的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前提和基础,它可以概括,也可以具体;可以描绘实景,也可以虚拟想象。该词描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倾注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概括描写了壮阔的海景。(2)倾注了词人对人民大众无限关切的思想情感。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词形象、概括景物特点的能力及分析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的作用的能力。解答第一问应抓住几组关键意象如“大雨”“白浪滔天”“一片汪洋”等去分析特点,第二问还应结合词人一贯的创作风格去作答。
7.联想与想象是诗歌的两只翅膀。作者由上片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之景,联想到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联想到一千多年前曹操登碣石山观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2)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联想,主要是因为都是在观望眼前的大海。
8.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应明确何为“主旨”,任何人写作总有其目的,都是为宣传某一种思想,造成某一种舆论,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为。这种通过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表达出来的某一思想意见,就是作品的主旨,往往也是作者本人的观点。其次,应明确“主旨句”常常出现的位置,一般来说,主旨句常常出现在作品(诗词)的起首或结尾部分。再次,“主旨句”在性质上大都是抒情或议论的句子。
9.“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你是怎样理解“挥鞭”一词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挥鞭”是一个典型的蕴藉丰饶的动态意象,作为片段过程,它概括了人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勇武的性格特征。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词中关键词的赏析。诗歌语言讲究以少总多,一字传神。鉴赏关键词时应联系全词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句的技巧,同时注意名词“鞭”的象征义及动词“挥”的动态、力度。
四、语言表达
10.在下面句子的横线处另选两个人物,并化用其作品(不必完全引用),补写两个句子,做到内容连贯,句式一致。
是中国人,就有权利向上帝要一座山。杜甫需要一座泰山,让他领略“一览众山小”的豪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需要一座井冈山,让他胸有“凌云志”,夺取建立新中国的胜利。
答案 (示例)李白需要一座天姥山,让他追求“日月照耀金银台”的光明与自由 苏轼需要一座庐山,让他认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11.与开场白相呼应的是结束语,其作用类似于闭幕词,它是由主持人根据活动的具体情况而作的小结陈词,要求简洁、准确、得体。
毛泽东诗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有些诗词至今脍炙人口。某班在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后举行了“毛泽东诗词朗诵会”主题活动,现在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结束语,来结束这次朗诵会。
要求:①引用毛泽东的诗词,②语言连贯且富有激情,③不少于5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诗林中矗立的一棵参天大树,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从“鲲鹏击浪从兹始”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们领略到了毛泽东“唤起工农千百万”的雄伟气魄,“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喜悦。“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同学们,让我们永远铭记一代伟人的教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