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2 同步训练:第5课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必修2 同步训练:第5课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9 14:3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学习重点 1.背诵《死水》、《再别康桥》。2.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感悟每首诗的诗意,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出处:21教育名师】
1.读准字音
(1)单音字
①残羹(ɡēnɡ)    ②翡翠(fěi)    ③酵成(jiào)
④油腻(nì) ⑤青荇(xìnɡ) ⑥长篙(ɡāo)
⑦漫溯(sù) ⑧垢面(ɡòu) ⑨暴戾(lì)
⑩絮聒(ɡuō) ?饥馑(jǐn) ?灼热(zhuó)
?后裔(yì) ?蜷伏(quán)
(2)多音字
①绿 ②鲜 ③禁
④泥 ⑤畜 ⑥棱
2.辨形组词
(1) (2) (3)
(4) (5) (6)
(7) (8)
3.理解词义
(1)漪沦:水上的波纹。
(2)残羹冷炙:指吃剩下的饭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
(3)斑斓:灿烂多彩。
(4)絮聒:絮叨。
(5)蓬头垢面:形容头发很乱,脸上很脏的样子。
(6)饥馑:因粮食歉收等引起的食物严重缺乏的状况。
4.选词填空
(1)荡漾·动荡
①阳光下碧波________,景色优美。
②黑暗的中国局势________,民不聊生。
答案 ①荡漾 ②动荡
解析 “荡漾”指(水波)一起一伏地动。“动荡”指,a.波浪起伏;b.比喻局势、情况不稳定,不平静。
(2)斑斓·斑驳
①中秋夜晚,星光________,月色迷人。
②古老的街道上阳光________,只能看到一线蓝天。
答案 ①斑斓 ②斑驳
解析 “斑斓”指灿烂多彩。“斑驳”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也作“班驳”。
《死水》
1.朗读该诗,把握其节奏、语调、感情和轻重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节奏:中速,紧凑。语调:轻读稍缓,重读强烈,有力。感情:激愤。
轻重标记 重读【  】 轻读(  )
课文标注:(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www.21-cn-jy.com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2.全诗共五节,可分为三部分,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结构层次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节)
第二部分(2~4节)
第三部分(第5节)
答案 
结构层次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节)
表达了诗人对“死水”一般的旧中国腐败现实的激愤之情。
第二部分(2~4节)
诗人对“死水”进行了细致描绘,具体形象地揭露出了旧中国腐朽颓败的社会现状,表达了诗人对旧中国的憎恶、愤怒、嘲讽。
第三部分(第5节)
诗人诅咒现实,表达了他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
阅读《死水》第二至四节,回答问题: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绘死水的特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色彩、形状、声音这几个方面描绘了死水的特点。
(2)作者在描绘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意在反衬死水绝顶的肮脏、黯淡与污秽,进而给黑暗的社会以无情的揭露与批判。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诗中为何还要写青蛙的歌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青蛙的歌声反衬死水的寂寞和沉寂,突出死水的绝望、可怕。
新格律诗的“三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主张在这首诗中是怎样体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富有色彩感的词藻,给人以视觉的绘画感;从诗歌的外形看,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整齐,富有建筑美;诗歌双行押韵,每节一韵,从内在的韵律来看,每句四顿,富有音乐美。
《再别康桥》
1.朗读该诗,把握其节奏、语调、感情和轻重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节奏:轻柔,和谐。语调:舒缓,低沉。感情:惆怅,惜别。
轻重标记 重读【  】 轻读(  )
课文标注: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21教育网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2.通读全诗,说说诗人从哪三个方面表达了对康桥的永久恋情和依依惜别的深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离别康桥——康桥寻梦——梦醒告别。
1.在《再别康桥》中,你觉得哪些词语或句子的运用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招摇”。青荇随水流晃动的姿态在诗人眼里是轻松自在的,又仿佛在招手欢迎。“招摇”用拟人手法,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www-2-1-cnjy-com
(2)“漫溯”。既可见作者对康桥的依恋,显现了诗人的潇洒风采,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3)“轻轻”和“悄悄”。“轻轻”侧重客观状态,而“悄悄”着重主观意向,写出诗人不愿扰乱康河原有的恬静与美丽,更显对康桥的一往情深,营造了寂然无声、依依惜别的氛围。2-1-c-n-j-y
(4)比喻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2.《再别康桥》的开头一节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结尾一节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轻轻”与“悄悄”可以互换吗?21·cn·jy·com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可以。“轻轻”放在第一节,为全文定下轻灵、潇洒的调子,为下文抒写自己对母校“彩虹似的梦”做铺垫;而“悄悄”放在结尾一节,与上节中的“沉默”相呼应。开头“轻轻”重在表达来时心情的欢欣愉悦,结尾“悄悄”重在表达去时情感的黯然神伤。【版权所有:21教育】
3.《再别康桥》中描写的意象与诗人的情感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中描写了诗人再别康桥时所看到的特定的景物:西天的云彩、夕阳中的河畔、金柳、在水底招摇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星辉、笙箫和想象中沉默的夏虫。这些景物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清丽的图画,这幅图画融入了诗人对母校深沉的爱,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愁别绪。这种情绪还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情感,即对失去的美好事物,人们总是充满怀念。整首诗,情与景高度融合,物与我浑然一体,构成了柔婉清新的意境。
如何理解《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的视觉以无限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②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③建筑美,是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1.结合全诗回答:诗中哪一节最能体现出诗歌的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2.主体部分围绕着诗歌的主旨选取四个典型人物,描写了四幅“痛苦与灾难”画面,按提示给每个画面拟小标题,并找出描写他们痛苦的句子。
画面
标题
描写痛苦的句子
(第3、4节)
(第7节)
(第8节)
(第10节)
答案 
画面
标题
描写痛苦的句子
(第3、4节)
冒雪赶车的农夫
“你要到哪儿去呢?”“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岁月的艰辛。”
(第7节)
乌篷船里的少妇
“蓬发垢面”“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已被暴戾的敌人烧毁了么?”“失去了男人的保护,在死亡的恐怖里”
(第8节)
家中年老的母亲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就像异邦人”“不知明天的车轮,要滚上怎样的路程”
(第10节)
绝望的垦殖者
失去了“家畜”和“田地”,“拥挤在”“污巷里”,“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
作者在诗中也写到了自己,请结合相关的诗句思考一下作者在诗中把自己刻画成怎样的一个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人是历史的见证者、苦难的受害者。诗人的命运与整个民族和土地的命运血肉相连,诗人个人的苦难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
(2)诗人更是祖国命运的担当者。诗人想用自己那颗赤诚而滚烫的心来温暖祖国的苦寒大地,来分担祖国的苦难,拯救祖国于危亡。(“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出现了四次,是反复咏叹。诗人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起笔,为全诗奠定了凝重、沉郁的基调,构成了诗歌感情的线索,悲凉、压抑的感受贯穿全诗,加深了悲惋、凝重的气氛;从篇章结构上看,这句是全诗结构的骨架,串连起多个画面,如大雪的林间、雪夜的河流、雪夜的草原等。
《热爱生命》
1.前三节作者采用了怎样的意象?这些意象表明了怎样的思想和人生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选取了“凄风苦雨”中的“葛藤”、刻着字迹的“碑文”、表达“痛苦”的“砝码”等意象。通过这些带有痛苦和悲哀色彩的意象来表达对生命执着的爱恋。
2.最后三节作者选用了哪些意象?写出了怎样的生存环境?这三节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这些和作品的主题有何联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选取“顽石棱角”、“荆棘”、“冬天的风雪”、“夏天的毒日头”来突出生存环境的恶劣。抒情主人公“我”:“流浪儿般”、“乞丐似的”、“赤着双脚”、“光着脊背”,这突出了心灵漂泊的生存状态;尽管旅程艰难,荆棘拦路,血迹斑斑;尽管饥饿寒冷,烈日灼热,心中依然信念不变:相信未来,热爱生命。从而突出了本诗的主题。
1.第三节中为什么说“生命的价值”要用“痛苦”来称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痛苦是生命的本质特征,只有经历痛苦依然执着追求的生命才是有价值的。
2.为什么“我”是“赤着双脚”、“光着脊背”呢?诗人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突出了诗人的心灵在漂泊时的境况:旅程艰难,有荆棘拦路,血迹斑斑,饥饿寒冷,烈日灼热。②表现了“我”积极面对曲折艰辛的精神:尽管旅程艰难,有荆棘拦路,血迹斑斑;尽管饥饿寒冷,烈日灼热,但“我”心中的信念依然不变——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3.诗中的“我”在曲折艰辛中得到的只是痛苦的体验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除了痛苦还有温情。由于“我”的信念,“我”在曲折艰辛中得到的不只是痛苦,还有温情,这样的信念使“我”“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而且培养了“向命运挑战的个性”,能够积极面对曲折艰辛,收获美好;热爱他人的生命,传承热爱生命的精神。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在写作中,诗人首先选用了一系列的意象,如“攀附的葛藤”、“凄风苦雨”、“墓地的碑文”、“痛苦”的“砝码”、“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等,并赋予这些意象特定的内涵。请说说这些意象蕴含了怎样的人生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展示了诗人热爱生命的决心:不畏艰难、挑战前进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即使死了,仍矢志不移。
《双桅船》
本诗是一首朦胧诗,其重要的特点是象征,象征多用某种具体的事物来表达人的某种情绪和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意象来表达抽象的感情。请问:诗中的“双桅船”、“岸”、“风”、“风暴”、“灯”分别指什么?
具体事物
象征意义
双桅船


风暴

答案 
具体事物
象征意义
双桅船
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

女性的爱情归宿

时代的紧迫感
风暴
诗人和同代青年经历的不平常的时代风云

光明信念
朦胧诗的主题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解读。结合诗的内容,分析一下《双桅船》一诗能表现哪些主题。21·世纪*教育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真挚的爱情,不懈的人生追求,彼此关注的友情、彼此依存的亲情,渴求自我实现等。
舒婷在创作诗歌时经常把意象成对儿放在一起,如“岸/船”、“一场风暴/一盏灯”、“你/我”、“航程/视线”、“雾/风”、“昨天/今天”等等,这些成对儿的意象以及比较的手法具有哪些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深刻地表达了渴望交流,期待友情,祈求沟通与理解,相信心灵的来往的情感意识,这种情感说到底是舒婷种种感情牵挂的流露与外化。《双桅船》很好地说明了舒婷诗的特殊追求与特殊的价值取向。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残羹(ɡēnɡ)       翡翠(fěi)
酵成(jiào) 油腻(nì)
B.青荇(xìnɡ) 笙箫(shēnɡ)
荡漾(yànɡ) 絮聒(xù)
C.漫溯(shuò) 长篙(hāo)
饥馑(jǐn) 棱角(lénɡ)
D.蜷伏(quán) 罗绮(qǐ)
灼热(zhuó) 弯曲(qū)
答案 C
解析 “溯”读sù,“篙”读ɡā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爽性   花瓣   灼热   天崖海角
B.榆阴揉碎斑斓蓬发垢面
C.窠穴暴戾崎岖荒草野径
D.后裔砝码垦植剩菜残羹
答案 B
解析 A项崖—涯。C项窠—巢。D项植—殖。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双桅船》的作者是著名的诗人舒婷写的,她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顾城、北岛齐名。
B.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如一曲悲歌,在向人们哭诉着我们民族不堪回首的过去。
C.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于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作家莫言亲临现场领取文学奖。
D.情感体验和理解认识的深浅,可以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增强对艺术的感受力。
答案 C
解析 A项句式杂糅,去掉“写的”。B项去掉介词“在”。D项两面和一面不搭配,“深浅”和“提高”、“增强”不照应。2·1·c·n·j·y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诗歌难于解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诗歌的语言是高度个性化的,比一般语言更含蓄,它的表达往往是非直陈式的、反常化的。
②鉴于此,在品味时就要善于从简约中猜测主题,从跳跃中填补奥妙。
③非直陈式的,是指诗歌语言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语意,从而使人感到含蓄朦胧。
④诗歌的语言不同于一般记叙描写性语言,更不同于一般的议论说明性语言。
⑤反常化主要指诗歌语言的跳跃使得句与句不像其他文体那样连贯、符合语法规范与逻辑思维规律。
⑥首先含蓄在意象上,其次含蓄在语言上。
A.⑥①③⑤②④ B.⑥④①⑤②③
C.⑥①②④③⑤ D.⑥④①③⑤②
答案 D
解析 要抓住语段的思路做题,思路是:先提出观点(⑥),然后比较诗歌语言和其他语言的不同(④),接着总写诗歌语言的特点(①),最后从两个方面分写诗歌的特点(③⑤)。21cnjy.com
5.默写诗句。
(1)轻轻的我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别西天的云彩。(徐志摩《再别康桥》)
(2)寻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徐志摩《再别康桥》)21*cnjy*com
(3)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舒婷《双桅船》)
答案 (1)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2)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3)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来源:21cnj*y.co*m】
二、考点对练——依文本带考点,由考点明解法
链接考点——把握诗歌的语言风格
[解析考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即品味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常见的考查类型有两种:一是把握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二是炼字,即领会诗歌字词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隽永。
诗歌语言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蕴藉;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21*cnjy*com
常见的概述诗歌语言风格的词语:
清新朴素、生动形象、幽默诙谐、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沉郁顿挫、气势磅礴、奇特新颖等。
另外,分析语言风格还要考虑节奏、韵律等方面的特点。
[答题路径]
(1)诵读诗词,整体上感悟语言风格。
(2)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句式特点、语气强弱等确定风格特点。
(3)结合具体词句解释风格特征及其作用。
即时对练
6.阅读《死水》节选,然后回答问题。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这两节诗体现了闻一多先生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的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第一节语气沉重,写出了“死水”藏污纳垢、丑陋沉寂、气息奄奄的景象。“青蛙”形体丑陋恶心,叫声聒噪烦人,却恬不知耻,放声“歌唱”,写它得意忘形、自以为是,讽刺死水的腐烂变质,绝望死寂。②第二节语气激昂,憎爱强烈。诗人看出这“断不是美的所在”的绝望,用偏激尖刻的语言“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巧妙地传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和反动军阀的咬牙切齿之恨。
三、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
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立论新颖,考证严密,深受学生欢迎。他的古代神话课,图文并茂,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因此,不单是联大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争着听这门课,就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也赶来听。
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他把上午的课换到了晚上。七点多钟,电灯已经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闻一多也坐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风味的礼让。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地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之后才开始讲课,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他原来就是诗人,对唐诗的理解,其见解和感受有别于其他学者。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二十个字就是二十个仙人,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汪曾祺说:“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他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曾把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何兆武评价说:“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唐诗中有这样空灵唯美的诗意,有人生幻灭的虚无感,更重要的是,唐诗中的人间疾苦更能引起闻一多的感触。闻一多经常跟学生说起这样的事情,说完以后就讲唐诗,讲杜甫的“三吏”、“三别”,他愤怒地说:“为什么隔了一千多年了中国的事还是这样悲惨,比那时候还不如?”学生还因此有这样一个作业“给蒋委员长的一封公开信”,令他们记忆深刻。
抗战期间,看到国家糟糕到这步田地,闻一多如坐针毡,他在给学生臧克家的信中写道:“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以1943年为时间标记,闻一多走出书斋,从一个学者变成了一个激情喷发的民主斗士,在许多公开场合作“狮子吼”。
1946年西南联大开始分批北上,为了工作需要,他坚决留在昆明。在白色恐怖下,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7月15日,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不满48周岁。
7.从本文看,闻一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分点陈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教师,课堂教学充满诗意。为了创造意境,特地把课程从上午调到灯光昏暗的晚上,在灯光和月光下讲诗,讲授时也极有名士风度;并能引导学生领悟古代神话、楚辞、唐诗的美。②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能站在诗人的立场上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由于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艺术比较的新境界。③他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一位杰出的民主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置生死于度外,最后为国殉身。
8.文章第四段末引用何兆武的评价:“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闻一多对诗歌、绘画等艺术的美的感受贯穿他的一生,在他的课堂讲授、诗歌创作、艺术鉴赏中都体现出对“美”的独特感悟,他做事也极有风度,无一不美。②闻一多的内心更燃烧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这种热情更是贯穿他的一生。
9.关于闻一多的牺牲,有人十分敬佩,有人十分惋惜。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其中一种观点结合本文阐明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十分敬佩。闻一多先生是“民族的脊梁”,是最坚定热忱的爱国者。作为一位著名的诗人和有着巨大成就的学者,闻一多没有埋头书斋潜心学问,时刻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危难时机敢于挺身而出,承担起一位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民族责任。先生的遇难,就是他作为一个坚定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最有力的证明。他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他挺起了民族的脊梁。【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示例二)十分惋惜。他的死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更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其实闻一多先生当时完全可以暂避风头。李公朴被杀,说明当时的白色恐怖已经相当严重,闻一多先生可以选择在演讲完毕后撤离本地。既达到目的,又保存了自己。毕竟活着的他可以再为国家做更多的事情,无论是在社会方面还是在学术方面。
四、语言表达
10.《再别康桥》中,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请将下面提供的词语扩展成一段话,描绘出一种优美的意境。
小河 柳树 夕阳 青草 歌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村边,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奏着丁丁冬冬的曲子流向远方,夕阳把一片金辉撒在微波上,也给河边的柳树绘出金色的轮廓,柔嫩纤细的柳枝在风中摇曳着,青草丛中的青蛙们也伴着流水的曲子唱起了婉转动人的歌儿。
11.阅读臧克家的《老马》,你从“老马”的形象联想到了哪些人的命运?并简要描述一下。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略。
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先确认跟老马命运相同的某一类人,再结合诗中“老马”的经历,简述这类人的命运。例如: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旧社会的被压迫的劳动人民,生活在贫寒家境中的父亲母亲,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农民工、农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