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2 同步训练:第10课 菱角的喜剧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必修2 同步训练:第10课 菱角的喜剧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9 14:4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菱角的喜剧
学习重点 1.体悟本文的哲理。2.学习本文由日常生活写起、悟出哲理,并展开想象、逐步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2·1·c·n·j·y
1.读准字音
(1)单音字
①菱角(línɡ)  ②酣然大睡(hān)  ③摔筋斗(jīn)
④笑嘻嘻(xī) ⑤蝗虫(huánɡ)
(2)多音字
①翘     ②壳
③弄 ④禁
2.辨形组词
(1) (2)
(3) (4)
3.理解词义
(1)把玩:拿着赏玩。
(2)劳什子:使人讨厌的东西。方言词。
(3)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4)茫然失措:迷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5)君臣佐使:中药方剂学术语。是中药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组成方剂的药物可按其在方剂中所起的作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简称为“君臣佐使”。21教育网
4.选词填空
(1)贯串·贯穿
①这条公路________本省十几个县。
②这部小说的各篇各章都________着一个基本主题。
答案 ①贯穿 ②贯串
解析 “贯串”,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连贯。“贯穿”,穿过,连通。
(2)从而·进而
①我们在对某些教育政策作了一定分析之后,________思考教育的深层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②中国女排以三比二击败了日本队,________取得了七战七胜的成绩。
答案 ①进而 ②从而
解析 “从而”,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进而”,表示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表递进关系。
这篇文章并不是介绍菱角的科普文章,而是一篇具有哲理性的议论散文。通读全文,从叙述和议论的角度可以把课文分为两部分。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各层主要内容。2-1-c-n-j-y
叙述(1~6段)
第一层(1~4段)
第二层(5、6段)
议论(7~12段)
第一层(7、8段)
第二层(9、10段)
第三层(11、12段)
答案 
叙述(1~6段)
第一层(1~4段)
认识菱角的过程(菱角的角的个数变化)。
第二层(5、6段)
提出事物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观点。
议论(7~12段)
第一层(7、8段)
论述认识事物的两种不同方法。
第二层(9、10段)
举例证明:胜利与失败的原因。
第三层(11、12段)
总结掌握事物复杂性、多样性的方法。
1.速读课文1~6段,试分析作者是如何引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道理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认识菱角——生活现象,从生活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自然入题,表达深刻的思想。
2.通读课文7~12段,从文中筛选出每段的中心句。由此看出作者引申出什么道理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7段:面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站在正确立场上的聪明人并不会茫然失措。
第8段:自己因为一向看到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就以为天下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对人们早已调查出来的菱角的各种状态都不知道。21·cn·jy·com
第9段:我们寻常所说的“认识事物深刻”,事实上就是认识事物的规律之后再高度掌握它的复杂性之谓。
第10段: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常常是我们做事摔筋斗的原因。
第11段:广泛地吸取古今中外人们艰苦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学理论、学文化)……这一切是多么重要呵!
第12段: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
道理:认识事物应掌握其一般性,更要掌握其特殊性。
3.本文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里所说的“事物是复杂多样的”一语,是对文章中列举的菱角、昆虫、化学、物理、气象和山洞养猪等所有事物的概括,而“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简单化绝对化的思想方法,常常把人害得好苦呵”,则是作者通过思索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最后一段对所记叙的客观事物进行了总结,并且直接揭示出主题。这种写作方式的好处在于运用逻辑思维的手段,使读者准确无误地了解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21*cnjy*com
1.作者最初发表这篇散文时,题目叫“复杂”,后来改为“菱角的喜剧”,你认为作者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出处:21教育名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样改比较好。
“菱角的喜剧”更有针对性,“喜剧”也让人充满阅读期待,它既体现在菱角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上,也体现在作者发现这一多样性与复杂性的过程上。“复杂”一般化,且说教意味比较浓,跟文章前半部分的内容和笔调不太吻合。(言之成理即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口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口语词和语气词多,短句和省略句多。恰当地运用口语,能使句子显得简洁明快,富有变化,读起来使人感到亲切。把下列句子改为书面用语,并体会口语的好处。
(1)在广西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三个角的菱角。初见的时候,不禁小小吃了一惊。把一枚长着三个勾儿的菱角放在掌心里把玩了半天。心想:“吃了半辈子菱角,现在才知道有些地方的菱角原来长的是三个角。多特别哦!”【版权所有:21教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不是只有生物界有这种情形呢?不!一切事物都有复杂性、多样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的天!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原是这样无往不在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样的认识方法,怎能谈得上精确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语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答案 (1)我在广西第一次看到三个角的菱角时很惊讶。我将这种菱角进行观察之后认为,个别地方有三个角的菱角是很特别的事情。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不仅生物界有这种情形,一切事物都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3)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无往不在。
(4)这样的认识方法,谈不上精确。
口语的好处略。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劳什子(shí)  霎时(shà)  酣然入梦(hān)
B.模样(mú) 星宿(xiù) 翘首以待(qiào)
C.筋斗(jīn) 桎梏(ɡù) 清风飒至(sǎ)
D.职分(fèn) 刹那(shā) 漫不经心(màn)
答案 A
解析 B项“翘”读qiáo。C项“飒”读sà。D项“刹”读chà。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原来,菱角有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书上早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不知道是当年上植物课时漫不经心还是忘记了。
B.面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站在正确立场上的聪明人并不会茫然失措。
C.王刚和李明二人合伙投资办公司,由于经营不善而倒闭。二人因为账目纠纷无法解决,最后只好对簿公堂,走法律程序解决。
D.平时老实的小李因为家庭困难一时糊涂拿走了别人的手机,这种行为实在是罪不容诛,应该在法律之内给予从轻处罚。
答案 D
解析 D项“罪不容诛”指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此处不合语境。“对簿公堂”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已经增加了“指上法庭打官司”义项,所以C项是正确的。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目前,集市上出现了少数人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甚至殴打工商管理人员,这严重损害了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整顿集市秩序是当务之急。
B.我们的报纸、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C.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官员警告说,中国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制止艾滋病的传播,否则,在今后10年里还会有1000万人成为感染者。
D.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
答案 C
解析 A项成分残缺,“出现”没有宾语,应在“人员”后面加“的现象”。B项不合逻辑,“报纸、杂志”都属于“出版物”。D项两面和一面不搭配,应把“温暖”改为“冷暖”。【来源:21cnj*y.co*m】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觉得,秦牧同志的散文是很善于继承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的,他的说理散文,颇有点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的写景散文,颇有点像________________;他的知识性散文,颇有点像________________;他的抒情散文,又有点像________________。
①李华《吊古战场文》的情文并茂,动人肺腑
②孟子的纵横捭阖,庄周的恣肆汪洋
③郦道元《水经注》的清新隽永,引人入胜
④柳宗元的情景交融、意境幽丽
A.①③④② B.③①②④
C.②④③① D.④②①③
答案 C
解析 注意选项与前面句子的一一对应关系。
二、考点对练——依文本带考点,由考点明解法
链接考点——评价作品中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解析考点]
“评价作品中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是议论性散文经常考查的一种能力,它主要指作者在文章中表露出来的立场观点、道德判断、价值取向等。www-2-1-cnjy-com
在议论性散文中,作者的主要观点隐藏在所采用的材料中,隐含在作者对材料的处理和评说中,同时,要联系写作背景来领会作者的观点和倾向。
[答题路径]
(1)阅读全文,抓关键句。这些关键句包括起始句、总结句、主旨句、衔接句以及作者的评论句等。
(2)尊重事实,有理有据。评价作者观点虽然允许个人发表见解,但绝不能游离于事实之外,或只抓住细小的一点无限放大,一定要以尊重法律、道德为前提。
(3)拓展思维,深度分析。看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象上,要用自己学过的理论知识,用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来评价,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深度。
即时对练
阅读课文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常常是我们做事摔筋斗的原因。有些好种子,对甲地是良种,但是在乙地的土壤、风力等等条件下,却变成劣种。有些地方山洞可以养猪,但另一些地方山洞养猪却总是失败,原因是泥质、湿度等等不同的缘故。不掌握具体条件,就一定要倒霉。这真是灵验极了的事情。
广泛地吸取古今中外人们艰苦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学理论、学文化),深入实践,多方听取意见,肯定自己有所不知,随时随处努力求知,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它的特殊性……这一切是多么重要呵!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真像是讲究“君臣佐使”的中药方似的,抽出一味就不成其为好药了。
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
5.作者在结尾说,认识事物“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意。所谓的“绝对化”和“简单化”的认识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偏激的认知观。任何事物既有共性特征,也有个性特征。根据正确的认知规律,应该是首先掌握一般的规律(共性),在掌握了整体共性的基础上,再分析个体的具体特征,弄清每个部分的个性。因为个性决定了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任何只强调共性或个性的绝对简单的认知都是不正确的。
三、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缺陷者的鲜花
秦 牧
有一件事情是许多人都知道的,被人称誉为乐圣的贝多芬,到了晚年耳朵完全聋了,他指挥着交响乐队在演奏,自己却没有听到什么。听众向他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他也不知道。到了同伴向他示意的时候,他才猛醒地向听众致谢。匈牙利著名的音乐家李斯特曾经在贝多芬面前演奏钢琴,李斯特接受了这位长者的命题,奏出了一串串美妙的乐音,但是贝多芬却一点也听不见,他只是从李斯特的表情和手指动作理解到他的造诣,并据此吻贺他罢了。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生理上存在如此严重缺陷、几乎完全听不到任何普通音响的人,却陆续写下了大量美妙的乐章。他为的不是自己的耳朵,他为的是广大群众的耳朵!
像这样的历史逸事,今天我们追想起来仍是很感动的。在一个音乐大厅里面,美妙的乐音四溢,所有的人都沉浸在甜蜜的艺术欣赏中,然而那个以全部生命活力舞动着他的仙笛般的指挥棒的音乐家,自己却一点声音也没有听到。
但是这位不幸的音乐大师,我想,他所感受到的另一种幸福,恐怕又是当时那音乐大厅里许许多多的人所没法体验到的。
这样的事情,我们现在不是也时常可以见到吗?
年前,有一个外国的芭蕾舞团到中国来演出。那音乐指挥,是一位眼睛瞎了的七十岁的老者。有一次演出时我刚好坐在第一排,看到这位老艺术家被人搀扶着走上指挥席,全神贯注地摆动着指挥棒的情景。想到他原可以在家颐养天年,却不愿休息,行程万里到国外来参加演奏活动,而当舞台上那些美妙的舞蹈在演出时,他却一点也没有见到。我的视线不能专注于舞台上那群美丽如花的正在舞蹈着的姑娘们,而是集中于这位穿着庄严的礼服的老音乐家身上,特别是他强劲有力的双臂上。一时,我想起了盲诗人荷马、聋音乐家贝多芬这一类人物,想起了中国的“生无所息”的崇高的格言,想起了“英勇无畏”这一类珍贵的词句。21·世纪*教育网
就在我们身旁,不是也有好些这样的人物吗!这些年来,我们听到有多少残废者、缺陷者在学习和创造上攀登了怎样的高峰呵!有些人,半身瘫痪了却成为扫盲能手;有些人,身体残废了却发展成为艺术家、翻译家。在广州,就有一位盲艺人,在他的晚年更加闪耀着生命的光辉;不久以前他还经常登台演戏。还有一位从事“微细雕刻”的象牙工艺师,他能够在一粒“象牙米”上刻十八罗汉,在一粒“象牙芝麻”上刻上岳飞的《满江红》,这位艺匠是瞎了一只眼睛的,你如果以为他是由于从事微细雕刻而瞎了一目,那就大错特错了;他是在青年时代右眼失明之后才从事这种微细雕刻的研究。他原来仅存的一只眼睛,竟比常人不知道高明多少倍地发挥起作用来了。21*cnjy*com
这些缺陷者、残废者捧出来的艺术花束往往是格外鲜艳的,他们的汗水,化成花朵上晶莹的露珠了。
这使我想起逆流洄游的勇敢的鲑鱼,以及那搏击长空的豪迈的山鹰!
把阻力化成动力,使坏事尽可能变成好事,这些缺陷者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不正是些雄辩的例证吗?
如果说一个个寻常的人振作起精神、激发起毅力来尚且可以创造如此的奇迹,那么为最先进的思想所完全武装起来的人,这样的人所组成的集体,这样的集体所领导的国家,将能够克服多少的困难,创造多少的奇迹呢?www.21-cn-jy.com
让我们赞美能够征服缺陷的大勇者!
让我们从历史上某些缺陷者所栽培出来的瑰丽的艺术鲜花中,更好地领略“勇敢”、“劳动”、“创造”这些词儿的芬芳!
6.“他所感受到的另一种幸福,恐怕又是当时那音乐大厅里许许多多的人所没法体验到的。”请分析“另一种幸福”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以极大的勇气战胜不幸命运的喜悦;(2)付出比常人更艰辛的劳动,创造了人间奇迹的满足;(3)作为“残缺者”能给别人带来快乐的欣慰。(由“他为的不是自己的耳朵,他为的是广大群众的耳朵”推知)
7.观照全篇内容,请简要概括文章先后叙写了哪些材料,并分析这样行文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贝多芬的事例开篇,从人们熟知的名人事迹写起,再写到自己亲眼所见和自己所了解的在艺术上取得卓越成就的缺陷者、残疾者事迹,读来既让人感到亲切,又使事情蕴含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作者敏锐的目光所投向的恰恰是人们司空见惯却并未引起注意的事物,作者精深的思想所揭示的也恰恰是人们已经知道却并未加以琢磨的道理,这一道理通过这一件件具体的事例展现出来,就使读者特别容易受到启发和教育。最后由“缺陷者、残疾者”推及到常人,推及到“为最先进的思想所完全武装起来的人”,犹如层层剥笋般步步深入,道理异常清楚,能给读者心灵震撼。
8.文章结尾写道:“让我们从历史上某些缺陷者所栽培出来的瑰丽的艺术鲜花中,更好地领略‘勇敢’、‘劳动’、‘创造’这些词儿的芬芳!”结合全文内容,你对此最深切的感悟是什么?请联系实际加以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略。
解析 感悟必须紧扣三个关键词:“勇敢”、“劳动”、“创造”。如:要用超凡的毅力和斗志勇敢面对各种困难,要用超出常人的付出和努力书写人生的辉煌篇章等。人生的道路上真正能做到这样,就可以说“领略‘勇敢’、‘劳动’、‘创造’这些词儿的芬芳”,这是文章的启发和教育意义所在。
四、语言表达
9.《菱角的喜剧》从一个小小的菱角联想到事物的复杂性,那么,请你也展开联想和想象,以“溪”、“海”和“潭”为意象写一段不少于50字的文字,表达某种感悟。(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人生不过是为了尽力展示生命独特的美丽,如同一条山间小溪,可以超过高山投向辽阔的大海,可以随遇而安化成一汪碧绿的清潭。21cnjy.com
10.秦牧故居的修复开放,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秦牧提供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窗口,对探寻秦牧一生的光辉足迹,深入了解秦牧文学创作的不凡造诣,弘扬秦牧爱国爱乡的崇高精神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电视台将为此做一期节目,请你为这期节目写一段开篇话和结束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开篇话:秦牧是当代著名的散文大家,广东澄海人。近几年,当地政府积极筹集资金,对大人物的故居进行维修,本期节目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秦牧、怀念秦牧。
结束语:秦牧故居开放以来,已吸引了各界大批的观众前来参观学习,大家对故居的各个方面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据故居的负责人讲,他们还将进一步征集、充实有关文物,不断提升故居的规模和层次,力争把秦牧故居办成一个独特的文化景观。
解析 开篇话不同于消息的导语,不一定非要概括出新闻事件的基本内容,开篇话只是文章之外的引子,其主要作用是吸引观众看下去。而结束语是对基本节目内容的点评,是为了让听众在刚刚看完片子之后能继续想下去,留下一点思索。因而,点评要态度鲜明,语言精练;要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不仅要尖锐、犀利,更应耐人寻味,以增强节目主题的厚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