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2 同步训练:第18课 逍遥游(节选)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必修2 同步训练:第18课 逍遥游(节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9 15:2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逍遥游(节选)
学习重点 1.积累本文文言基础知识,翻译文中重要句子。2.抓住文眼句,领悟庄子“逍遥游”的含意;赏析作品想象奇谲、寓理于寓的艺术特点。
1.词语理解
(1)一词多义
①穷
②息
③置
④志
⑤其
⑥而
答案 ①鲜、无,“穷发”指不毛之地 尽、完了,“无穷”指宇宙 穷困,指处境窘迫困难 ②气息,指六月风 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 子嗣、后代 叹气21·cn·jy·com
③放 购买,置办 放弃,放到一边 ④记载,记录 志向
做标记 ⑤代词,它 连词,表示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 ⑥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因而 连词,表示并列关系www.21-cn-jy.com
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且
(2)古今异义
①怒而飞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众人匹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腹犹果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穷发之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小年不及大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古义:奋力。今义:愤怒。②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③古义:饱足的样子。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④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⑤古义:寿命短的。今义:农历腊月是29天的年份;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2·1·c·n·j·y
2.语句翻译
(1)《齐谐》者,志怪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齐谐》这部书,是记载怪异事情的书。(判断句)
(2)天空的深蓝色,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天空高远没有尽头呢?大鹏俯瞰下方大地,也不过像是人仰望天空一样罢了。(注意:“其……其……”,表选择)21·世纪*教育网
(3)哪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注意:“奚以……为”,表反问的句式;南,名词用作动词)
(4)一般人跟他相比,不也很可悲吗!(注意:“不亦……乎”,表委婉的反问句式)
(5)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还依靠什么呀!2-1-c-n-j-y
1.《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渺小、短视的蔑视。最后一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2.什么是“逍遥游”?从课文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庄子心中“逍遥游”的境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逍遥”是一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悠远舒长的意境,指自由存在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来源:21cnj*y.co*m】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1.有人认为《逍遥游》一文中有两个最重要的概念,即“有待”和“无待”。什么是“待”?文中哪些人、物是“有所待”的?又有哪些人、物是“无所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待”意为“依赖,凭借”。文中“有所待”的人、物有:宋荣子、列子,鹏、野马、尘埃、蜩、学鸠。“无所待”的人:至人、圣人、神人。
2.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探究点拨] 作者在塑造鲲鹏形象时说:“去以六月息者也。”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为了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还举了山野中游动的雾、空中飞扬的尘埃等例子。自然界大到鲲鹏,小至飘浮的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凭借,进而说明它们不是真正的“逍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词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藉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3.文章第六段写道:“此小大之辩也。”联系全文找出庄子所举的“小”与“大”的例子并说出作者对它们的看法。
设喻对比
作者态度


答案 
设喻对比
作者态度


“小”和“大”只是量的区别,不是事物之间的质的差别,他们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有所待”,算不得“逍遥游”。
蜩、学鸠、斥
大鹏
朝菌、蟪蛄、众人
冥灵、大椿、彭祖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宋荣子、列子
4.“汤之问棘”这些内容和前面似有重复,应该怎样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自《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作者引“汤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不一样。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太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小大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想象奇谲、借助寓言说理是庄子散文的突出特点,请结合本文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意在阐明深刻的道理,但庄子没有正面立论,而是展开奇特的想象,巧设寓言,借形象的寓言阐发深刻的道理。如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生动形象,意境何等壮阔。几乎文中所涉之物、之事无不是想象的产物。在描述这些想象中的事物时,又善于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把虚构之物写得活灵活现、生动具体;丰富的想象、巧设的寓言,看似离奇,却寄寓着庄子的睿智卓见。同时,也使文章汪洋恣肆,开阖自如,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文学色彩。【版权所有:21教育】
用形象说理会使抽象的道理更易为人所理解和接受,近年来,议论文写作越来越趋于散文化,学会用形象说理是写好议论性散文的一种有效方法。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鲲鹏(kūn)      坳堂(ào)
蟪蛄(ɡū) 抟扶摇而上(chuán)
B.学鸠(jiū) 舂粮(chōnɡ)
蓬蒿(hāo) 抢榆枋(qiānɡ)
C.晦朔(shuò) 决起(jué)
迁徙(xǐ) 恶乎待哉(wū)
D.尘埃(āi) 榆枋(fānɡ)
泠然(lěnɡ) 莫之夭阏(è)
答案 B
解析 A项“抟”读tuán。C项“决”读xuè。D项“泠”读línɡ。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适百里者,宿舂粮    适:到,往
B.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匹:相比
C.未有知其修者修:长
D.绝云气,负青天负:依靠,依仗
答案 D
解析 负:背负。
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答案 A
解析 ①②均为代词,这;③④均为转折连词,虽然。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众人匹之 B.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C.虽然,犹有未树也 D.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答案 D
二、考点对练——依文本带考点,由考点明解法
链接考点——掌握文言实词的活用技巧:动词活用
[解析考点]
“动词活用”是文言文阅读常考的知识点,该考点常在文言翻译中考查,一般包括三种类型:
(1)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在文言文中,它经常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有时它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如《阿房宫赋》中“燕赵之收藏”的“收藏”理解为“收藏的东西”,翻译成“金玉珠宝”。
(2)动词的使动用法: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赤壁赋》中“舞幽壑之潜蛟”的“舞”解释为“使……起舞”。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动词的为动用法: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陈涉世家》中“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的“死国”解释为”为国事而死“。
[答题路径]
(1)确定加点词语的词性为动词。
(2)联系前后词语及语境,推断活用类型。
(3)结合语境内容,解释活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即时对练
5.运用上述技巧,解释下列加点动词的含义
(1)彼于致福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德合一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征一国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泣孤舟之嫠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com
答案 (1)使动用法,使……到来 (2)使动用法,使……投合,使……满意 (3)使动用法,使……相信 (4)使动用法,使……哭泣 (5)为动用法,为……而哀叹www-2-1-cnjy-com
三、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惠子①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②,子知之乎?夫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③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选自《庄子·秋水》)21*cnjy*com
注 ①惠子:战国时宋人,曾为梁惠王的相,庄子的朋友。②鹓雏(yuānchú):鸟名,古书记载的凤凰一类的鸟。③鸱(chī):猫头鹰。【出处:21教育名师】
6.下列句子中,与“非练实不食”的“实”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B.则真伪失实
C.阅实其罪 D.用实者成实时采
答案 D
解析 D项与例句同为“果实”意。A项实际上,事实上。B项真实,诚实。C项查实,证实。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B.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答案 C
解析 C项意为“消减与增长”,同现代义。A项它的实际情况。B项在这时。D项旧事,成例。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惠子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的心思,以为庄子像他一样,贪图高位,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唯恐不及。21教育网
B.文章比喻巧妙贴切,以鹓雏比喻志向高洁之士,以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尖锐深刻。
C.文章以夸张的修辞手法表明了庄子对醉心于功名利禄者的嘲讽,体现出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
D.本文故事发展出人意料,惠子对庄子起疑心,在城内长时间搜索,气氛陡然紧张,然而庄子却主动“往见之”,读者心情也随之放松。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答案 C
解析 “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对,而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上结的果实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不喝。
(2)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吓”我吗?
参考译文
惠子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前往看望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吗?(它)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上结的果实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吓’我吗?”21*cnjy*com
四、语言表达
10.把下列句子组合成前后衔接、意思完整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①《逍遥游》其实无形地拓展了我们的想象空间,告诉我们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世间的小也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②也就是说人的这一生,有生之年小大之境应用起来完全不同,会带给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
③因为真正的大与小,不仅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
④所以大与小呢,它绝不单纯是一种文学化描写的境界,更多的时候它表现在生活中很多实用的规则里。
⑤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有一个核心的命题,就是什么是大,什么是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⑤①③④②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做这类题目关键要找出体现语段中心或主旨的关键句或领起句,然后根据各句中的关联词语、逻辑关系等合理排序。⑤为领起句,引出文段主要话题;①为主旨句;③对①作解释分析;④是由①③得出的结论;②是对④进一步具体的解说。关键词语:“其实”、“因为”、“所以”、“也就是说”。
11.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请根据下面评价庄子的一句话再写一句,表述你对庄子的认识。
例句: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在那个精神屈从物质的年代里,庄子是一只漂荡的舟,是一只漂荡在大海上寻找心灵彼岸的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