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渐
学习重点 1.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2.体会本文的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方法。
1.读准字音
(1)单音字
①丰子恺(kǎi) ②刑笞(chī) ③熙熙(xī)
④潜移(qián) ⑤纨绔(wánkù) ⑥痴态(chī)
⑦芥子(jiè)
(2)多音字
①轧 ②什
③佣 ④渐
2.辨形组词
(1) (2)
(3) (4)
3.理解词义
(1)纨绔子弟:借指只知享受、不肯劳动的富贵人家的子弟。纨绔,泛指富家子弟的华美衣着,也借指富家子弟。
(2)天真烂漫:形容心地单纯,性情直率,无虚伪做作。
(3)春秋代序:季节更替,时光转移。
(4)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原来是佛教用语,含有神秘奥妙的意思)。
4.选词填空
(1)流连·留恋
①三年高中生活即将结束,大家非常________。
②这次爬山,我十分________山间的野花、小溪。
答案 ①留恋 ②流连
解析 “流连”,也作“留连”,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多用于对某地某景)。“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多用于人与人之间)。
(2)工夫·功夫
房地产开发商不等法院开庭审理,仅一刻钟的________,便将蔡玉兰老人的住所变成一片废墟,如此拆迁________,举世罕见。
答案 工夫 功夫
解析 “工夫”指,a.时间(指占用的时间);b.空闲时间;c.(方言)时候。“功夫”指,a.本领,造诣;b.(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c.指武术。
1.课文的1~4段是从哪三个方面描述“渐”的外在表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生的阶段、人生境遇、自然社会(季节、昼夜、儿女成长、植物开花)。
2.第5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过渡。总结上文事例,得出日常生活中的人“可怜受尽‘渐’的欺骗”的结论;领起下文“‘渐’的本质是‘时间’”。
1.“渐”的本质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称之为“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渐”的本质是“时间”。文章的“渐”是一个关于时间推移、事物变化的程度的修饰词,意谓“渐渐”。作者认为事物的变化是在“渐渐”的过程中发生的,“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恒久不变……”,这样说十分形象。
2.作者在文中对“渐”是怎样阐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认为:“渐”是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是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人生是由“渐”维持的;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是大自然的神秘的原则,造物主的微妙的功夫;“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办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是造物主骗人的一大诡计。
3.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三大方面来说明“渐”这一现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为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激励人们要把握好时间,把握好生命,做一个有“大人格”、“大人生”的人。在文中,作者先列举了“渐”的外在表现。然后谈论“渐”的作用: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最后指出“渐”的实质,即“时间”。
文章是如何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渐”的?都有哪些事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整合,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渐”的存在。
事例有:①孩子变老头,少女变婆子;②纨绔子弟变偷儿;③季节轮换,昼夜推移,儿子成长,水仙花开;④抱犊过沟;⑤时钟移针。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鞭笞(tái) 浩劫(jié) 荫庇(yìn) 倾轧(yà)
B.纨绔(kù) 熙熙(xī) 潜移(qián) 刹那(chà)
C.牛犊(dú) 伺候(cì) 痴态(chī) 佣工(yònɡ)
D.布衾(qīn) 整饬(chì) 芥子(jiè) 渐染(jiàn)
答案 B
解析 A项“笞”读chī。C项“佣”读yōnɡ。D项“渐”读jiān。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老气横秋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
A.不知不觉 B.天真烂漫
C.野心勃勃 D.老气横秋
答案 D
解析 老气横秋:形容人摆老资格,自以为了不起的样子;也形容人没有朝气,暮气沉沉的样子。和“成人”不相符,应改为“血气旺盛”。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人类能不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这要看他是否具备“大人格”、“大人生”来决定。
B.我深以吃了几十年的菱角为什么对于自己竟一点常识也没有为憾。
C.我们寻常所说的“认识事物深刻”,事实上就是认识事物的规律之后再高度掌握它的复杂性之谓。
D.对新一届高一是否招择校生这个问题,校长的回答是肯定的。
答案 C
解析 A项结构混乱,“这要看”可改成“这由”,或者将“来决定”去掉。B项主客体颠倒,应改为“我深以自己为什么对于吃了几十年的菱角竟一点常识也没有为憾”。D项表意不明,不知肯定“是”还是“否”。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闲情,是________,什么也不做,也不想了。也是________,去水边品茗。有时,从午后一直坐到日暮黄昏,______________。人散去,一回头,仿佛看见丰子恺先生那幅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只见天空淡月一弯,竹帘半卷,竹椅几把,桌上剩茶几盏,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偷得浮生半日闲,邀三两知己 ②不见一个人,却有说不出的意境 ③不知不觉,一弯月儿挂上柳梢 ④三月间看桃花开遍陌上,听杜鹃鸣
A.②①③④ B.④③①②
C.④①③② D.②③④①
答案 C
解析 突破口在第三空,前面写日暮黄昏,依据时间的顺序和后文的“天空淡月一弯”推出第三空为③,排除B、D两项。“什么也不做,也不想了”与④搭配较为妥帖,所以排除A项。
二、考点对练——依文本带考点,由考点明解法
链接考点——评价作品中表现出的审美取向
[解析考点]
“议论性散文中的审美取向”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美的理解和评价——审美观。审美观从审美的角度看世界,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积极生活的显现,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心目中引起的愉悦的情感。审美观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和政治、道德等其他意识形态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社会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审美观具有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的特点。
[答题路径]
1.阅读文本内容,明确作者在文中表明的观点。
2.联系文本背景,结合作者的阅历评价观点。
3.评价观点要知人论世,要立足文本阐述理由。
即时对练
阅读课文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这真是造物主骗人的一大诡计!这有一件比喻的故事:某农夫每天朝晨抱了犊而跳过一沟,到田里去工作,夕暮又抱了它跳过沟回家。每日如此,未尝间断。过了一年,犊已渐大,渐重,差不多变成大牛,但农夫全不觉得,仍是抱了它跳沟。有一天他因事停止工作,次日再就不能抱了这牛而跳沟了。造物的骗人,使人流连于其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就是用这个方法的。人们每日在抱了日重一日的牛而跳沟,不准停止。自己误以为是不变的,其实每日在增加其苦劳!
5.作者谈到“渐”的作用,认为“这真是造物主骗人的一大诡计!”你对作者的这一审美判断有着怎样的评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意这种判断。“渐变”是一种极其微妙、极其缓慢的变化,在视觉上很难让人及时觉察。因为人们受固定的、既成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蒙蔽,产生失误。“千里之提,溃于蚁穴”“祸患常积于忽微”“防微杜渐”这些警句熟语,时时告诫我们——千万不能做“温水中的青蛙”。
三、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春
丰子恺
春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名词!自古以来的人都赞美它,希望它长在人间。诗人,特别是词客,对春爱慕尤深。试翻词选,差不多每一页上都可以找到一个春字。后人听惯了这种话,自然地随喜附和,即使实际上没有理解春的可爱的人,一说起春也会觉得欢喜。这一半是春这个字的音容所暗示的。“春!”你听,这个音读起来何等铿锵而惺忪可爱!这个字的形状何等齐整妥帖而具足对称的美!这么美的名字所隶属的时节,想起来一定很可爱。好比听见名叫“丽华”的女子,想来一定是个美人。然而实际上春不是那么可喜的一个时节。我积三十六年之经验,深知暮春以前的春天,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
梅花带雪开了,说道是漏泄春的消息。但这完全是精神上的春,实际上雨雪霏霏,北风烈烈,与严冬何异?所谓迎春的人,也只是瑟缩地躲在房栊内,战栗地站在屋檐下,望望枯枝一般的梅花罢了!
再迟个把月罢,就像现在:惊蛰已过,所谓春将半了。住在都会里的朋友想象此刻的乡村,足有画图一般美丽,连忙写信来催我写春的随笔。好像因为我偎傍着春,惹他们妒忌似的。其实我们住在乡村间的人,并没有感到快乐,却生受了种种的不舒服:寒暑表激烈地升降于三十六度至六十二度之间。一日之内,乍暖乍寒。暖起来可以想起都会里的冰淇淋,寒起来几乎可见天然冰,饱尝了所谓“料峭”的滋味。天气又忽晴忽雨,偶一出门,干燥的鞋子往往拖泥带水归来。“一春能有几番晴”是真的;“小楼一夜听春雨”其实没有什么好听,单调得很,远不及你们都会里的无线电的花样繁多呢。春将半了,但它并没有给我们一点舒服,只教我们天天愁寒,愁暖,愁风,愁雨。正是“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春的景象,只有乍寒、乍暖、忽晴、忽雨是实际而明确的。此外虽有春的美景,但都隐约模糊,要仔细探寻,才可依稀仿佛地见到,这就是所谓“寻春”罢?有的说“春在卖花声里”,有的说“春在梨花”,又有的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但这种景象在我们这枯寂的乡村里都不易见到。即使见到了,肉眼也不易认识。总之,春所带来的美,少而隐;春所带来的不快,多而确。诗人词客似乎也承认这一点,春寒、春困、春愁、春怨,不是诗词中的常谈么?不但现在如此,就是再过个把月,到了清明时节,也不见得一定春光明媚,令人极乐。倘又是落雨,路上的行人将要“断魂”呢。可知春徒美其名,在实际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
实际,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是从暮春开始的。就气候上说,暮春以前虽然大体逐渐由寒向暖,但变化多端,始终是乍寒乍暖,最难将息的时候。到了暮春,方才冬天的影响完全消灭,而一路向暖。寒暑表上的水银爬到“温和”上,正是气候最温和的时节。就景色上说,春色不须寻找,有广大的绿野青山,慰人心目。古人词云:“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出。”原来山要到春去的时候方才全青,而惹人注目。
我觉得自然景色中,青草与白雪是最伟大的现象。造物者描写“自然”这幅大画图时,对于春红、秋艳,都只是略蘸些胭脂、硃磦,轻描淡写。到了描写白雪与青草,他就毫不吝惜颜料,用刷子蘸了铅粉、藤黄和花青而大块地涂抹,使屋屋皆白,山山皆青。这仿佛是米派山水的点染法,又好像是塞尚风景画的“色的块”,何等泼辣的画风!而草色青青,连天遍野,尤为和平可亲,大公无私的春色。花木有时被关闭在私人的庭园里,吃了园丁的私刑而献媚于绅士淑女之前。草则到处自生自长,不择贵贱高下。人都以为花是春的作品,其实春工不在花枝,而在于草。看花的能有几人?草则广泛地生长在大地的表面,普遍地受大众的欣赏。这种美景,是早春所见不到的。那时候山野中枯草遍地,满目憔悴之色,看了令人不快。必须到了暮春,枯草尽去,才有真的青山绿野的出现,而天地为之一新。
一年好景,无过于此时。自然对人的恩宠,也以此时为最深厚了。
(选自丰子恺《佛有灵》,有删节)
6.第一段中说“深知暮春以前的春天,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联系全文,谈谈作者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梅花开时,雨雪霏霏,北风烈烈,与严冬无异。②惊蛰已过,乍暖乍寒,忽晴忽雨;春的美景都隐约模糊。③到清明时节也不一定有春色。
7.第五段中“实际,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是从暮春开始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过渡作用。由前面写暮春前作者所感受到的不愉快的生活,过渡到下文写暮春以后春天的美景给人们带来的种种享受。
8.文章表现了作者对暮春的喜爱之情,其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审美情趣?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者认为暮春以前的春景是少而隐的,要仔细寻找才能看到,而暮春的美景不须寻找,有广大的绿野青山,天地为之一新,惹人注目。作者还特别称赞造物者在描画白雪和青草时毫不吝惜颜料,大块地涂抹的泼辣的画风,这体现了作者不重含蓄而更重大气豪放的审美趣味。
②作者觉得自然景色中,青草与白雪是最伟大的现象。草色青青,连天遍野,尤为和平可亲,大公无私的春色。花木不能自由生长,而且要献媚于高贵人家,而草则到处自生自长,不择贵贱高下。并认为春工不在花枝,而在于草。看花的没有几个,而草则广泛地生长在大地的表面,普遍地受大众的欣赏。可见作者的审美趣味中特别重视大众文化的特点。
四、语言表达
9.下面是两个同学的观点,请你针对这两个观点,写一个总结段。
(1)升入高中以来,我没有把握好时间,不知不觉中成绩在渐渐地下降。到现在我才认识到是我没有认清自己的实际情况,没有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学习上慢慢松懈后,我不但没有发现这样的苗头很危险,还继续任它自由发展,一直发展到现在这样的成绩。
(2)我觉得有一些做人的原则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的。我会一直努力去追求我的理想;但是,就算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不管身边的世界怎么变,周围的环境怎么变,我身上的真诚和善良是不会改变的,我要终生坚守真诚善良的美德。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是的!时间、万物都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变化着。佛家认为人有善根,要守真守善。当我们认识到有些美好的事物是不可渐变的,我们就要学着不为消极的“渐”所迷,认清渐变的性质,守住心中的真善,在渐变中日趋完善,进而完美自我。[提示:第(1)段中阐述的观点是许多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渐变,第(2)段的观点是在渐变中要坚守美好的东西。]
10.观察右面丰子恺的漫画《建筑的起源》,说明漫画内容,并写出两点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内容:孩子正在专心地搭积木,垒出了一个门,旁边是散落的积木。
启示:(1)解放孩子的双手,还给孩子个性空间;(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要从小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