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2 同步训练:第15课 赤壁赋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必修2 同步训练:第15课 赤壁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9 15:3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赤壁赋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背诵全篇。2.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重点体悟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积极进取的精神。3.理解“赋”的文体特点,赏析本文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举酒属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教育网
答案 通“嘱”,劝酒
(2)一词多义
①和
②下
③望
④如
⑤歌
答案 ①读hè,唱和 读hé,音乐和谐 读hé,温和
读hé,连词,与 ②动词,攻占 方位名词,位置低的,与“上”相对 ③名词,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出处:21教育名师】
动词,眺望 ④动词,像 动词,往,去 ⑤动词,唱
名词,歌词 名词,歌声
(3)古今异义
①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古义:代指有才德的人。古诗文多用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今义:美貌的女子。
②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③古义:辽阔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4)虚词归纳
①之
②而
③乎
④于
答案 ①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结构助词,的
代词,它 助词,不译 ②连词,却,表转折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修饰 ③助词,形容词词尾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吗” 介词,在21·cn·jy·com
④介词,在 介词,表被动 介词,从
2.词类活用
(1)正襟危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顺流而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知东方之既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5)舞幽壑之潜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泣孤舟之嫠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侣鱼虾而友麋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2)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发。(3)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4)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5)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7)名词的意动用法,“侣”,以……为友伴;“友”,以……为朋友。21*cnjy*com
3.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凌万顷之茫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何为其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而今安在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介宾短语后置 (2)介宾短语后置 (3)定语后置 (4)介宾短语后置 (5)宾语前置 (6)宾语前置
4.语句翻译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为其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
(2)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
(3)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
(4)(他)本是一位盖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5)从不变的方面来看,万物和我都是长存的,我们又羡慕什么呢?
(6)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7)(我们)任凭小船漂流,越过那宽阔的江面。
(8)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合着节拍应和。
1.朗读课文,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基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以情感变化为线索,先写乐,再写悲,最后写乐。
2.再读课文,思考哪些地方需要读出重音与气势,并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脚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2)读出气势。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第一段写作者开始游赤壁时的情景,此时景色如何?作者有哪些活动?心情如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澈,如梦境一般。(2)活动: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3)情: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2.朗读第二段思考:面对同样的明月清风、良宵美景,主与客的感情有何不同?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主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21cnjy.com
(2)客悲。(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www-2-1-cnjy-com
3.朗读第三段思考:客为什么面对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却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无枝可依之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暗含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感叹。
(2)英雄不再之慨。“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3)人生无常之悲。“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4.朗读第四段思考: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如何说服客的?这体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阐发观点。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人生是可以永恒存在的;从“物各有主”的角度,提出“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即要顺其自然。【版权所有:21教育】
(2)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适”多么达观。
1.苏轼的这篇名作,虽名为“赋”,但并没有刻意套用赋的格式,而是将散文的一些表现手法自然妥帖地融合在赋中,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使文章既富有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你能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以文为赋”的形式特点吗?21*cnjy*com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作为一篇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诗的特质和情韵等特点,又不拘泥于赋的固定形式,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体现了“以文为赋”的特点。一方面运用了赋体传统的对话手法、韵文和对偶句式,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如第一段的“……徘徊于斗牛之间……水光接天……凌万顷之茫然……羽化而登仙”的韵文体,“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等对偶句及主客问答的对话体,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韵美。另一方面又突破了传统赋的表现手法,章法结构和语言格式注入了更多的散文因素,其造语而多有变化,用典而不拘故事,写景而富于想象,使文章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不拘一格。一篇几百字的短文能够如此波澜起伏,环环紧扣,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和高超的艺术手笔,又可看出苏轼文学创作的革新、解放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色调。【来源:21cnj*y.co*m】
2.本文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赤壁赋》是一篇游记散文,但作者不单纯是为了记游,而是重在抒情和说理。苏轼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抒情和说理都依托于景物描写,因景而生情,借物而喻理,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结合得非常紧密。文中先描绘清风、江水、明月,作者正是在看到江上的清风明月之后,产生了“遗世独立”之情。文中说理部分也紧紧扣住这几处景物描写,用自然景物来隐喻哲理,阐发哲理,这就是借物而喻理。如第三段中“客”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都离不开自然景物:“羡长江之无穷”一句扣住“江水”,“抱明月而长终”一句扣住“明月”,“托遗响于悲风”一句扣住“清风”。这几句表明了“客”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它的内涵无不借助这些具体而实在的自然景物表达出来。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属客(zhǔ)       窈窕(tiǎo)
桂棹(zhào) 凭虚御风(pínɡ)
B.和歌(hé) 渺渺(miǎo)
幽壑(hè) 山川相缪(liáo)
C.嫠妇(lí) 舳舻(zhóu)
旌旗(jīnɡ) 酾酒(shī)
D.横槊(shuò) 麋鹿(mí)
肴核(xiáo) 枕藉(jiè)
答案 A
解析 B项“和”读hè。C项“舳”读zhú。D项“肴”读yáo。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A项羽化:飞,升。C项骤:屡次。D项相:相互。更:再,第二次。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都具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藏:宝藏,名词。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徘徊于斗牛之间 B.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C.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D.凌万顷之茫然
答案 B
解析 B项古今义均为整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A项古义:斗宿和牛宿,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C项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D项古义:辽阔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2-1-c-n-j-y
5.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______________。盈虚者如彼,______________。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2)侣鱼虾而友麋鹿 渺沧海之一粟 (3)哀吾生之须臾 挟飞仙以遨游 (4)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打鱼砍柴,把鱼虾、麋鹿当作好友。
(2)江水日夜东流,但大江仍在;月亮阴晴圆缺,但最后没有增减。
二、考点对练——依文本带考点,由考点明解法
链接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前后语境推断法、借助成语推断法
[解析考点]
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过程中,联系前后语境及借助成语的推断技巧,也是常用的方法。
(1)前后语境推断法。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但在具体的语境中意义是确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语境所说的事和理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例如:21·世纪*教育网
(何远)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   多:称赞
推断技法:在古汉语中,“多”有五个义项:①数量多;②重要,重视;③赞美;④多数,大都;⑤实足,只。我们根据语境说“何远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由此可以判定解释为“称赞”是正确的。
(2)借助成语推断法。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例如:
牢之问部下甲兵刍粮,(高)进之布指算,不爽  爽:差错  
推断技法:可以联想成语“屡试不爽”(差错)推断解释为“差错”正确。
即时对练
7.运用上述方法,判断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是否正确,错误的请写出正确解释
(1)举酒属客       属:通“嘱”,嘱咐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遗:遗忘
(3)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危:恐惧
(4)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运行
(5)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
(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盖:假如
(7) 奈何取之尽锱铢锱铢:金银玉器
正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确的:(4)(5)(6)
错误的:(1)前后语境推断,意思是“劝酒”。(2)语境推断,意思是“脱离”。(3)借助成语“危言危行”中的“危”推断,意思是“端正”。(7)借助成语“锱铢必较”中的“锱铢”推断,意思是“极其细小”。
三、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后赤壁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①,将归于临皋②。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③,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④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 ①雪堂:苏轼谪居黄州后在东坡所筑之室。②临皋:地名,在黄州城南,濒临长江。苏轼在黄州,初寓定惠院,不久迁居临皋亭。③蒙茸:草木茂盛的样子。④冯夷:水神名,相传他溺死于河中,为河伯。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  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B.今者薄暮薄:迫近,靠近
C.顾安所得酒乎?顾:回头
D.归而谋诸妇诸:之于
答案 C
解析 顾:但是。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项均为助词,的。B项①词尾助词;②代词,这样。C项①表承接;②转折连词,却。D项①他;②代词,代自己。
10.下列对文章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写自己在月明风清之夜,与朋友行歌相答,先用两个“无”字,写出了遗憾之情,接着写有鱼与酒之后的乐趣,行文平中见曲。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B.作者泛舟江中,目睹山崖的险情,而后引发了对时间的感叹,接着抒写因险境而成的悲情,把叙述、议论与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
C.作者借孤鹤道士的梦幻情境,通过与梦中道士的对话,表现出自己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心境,其中既有他旷达的心情也有他痛苦的思考。
D.像作者的其他几篇写赤壁的诗文一样,本文描写了秋天的景象,借景抒情,但本文充满神秘色彩,思想消沉,散文化色彩更重。www.21-cn-jy.com
答案 D
解析 本文写的是冬天的景象。
参考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打算回到临皋。有两位客人与我同行,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都已落光。我们的身影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俯仰环顾,觉得很快乐;于是主客唱歌,相互应和。过了一会儿,我叹息道:“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的时候,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松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夫人商量。夫人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2·1·c·n·j·y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来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崖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已变得不认识了。我就提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坐在像虎豹般的石头上,登上形如虬龙的古树。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俯视水神幽深的宫殿。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就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嘎嘎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一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道士穿着羽衣,飘然起舞,走到临皋亭的下面,向我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姓名,他低头不答。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突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见他在什么地方。
四、语言表达
11.将下面的句子重组为一个单句,不能改变原意。
苏东坡的盖世才华固然是使他让无数后人崇拜和偏爱的主要因素,但他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则是他令后人崇拜和偏爱的又一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苏东坡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是他除盖世才华这一主要因素之外令无数后人崇拜和偏爱的又一原因。
解析 将句子重组为单句,实则考查的是将复句变换为单句。复句变单句,应先找出或组成一个中心句,然后将其他句子的内容变成修饰成分归到中心句里去。
12.仿照例句,运用古诗词名句,再写两句话。
例句:结识古仁人,我钦佩苏东坡“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
结识古仁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识古仁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我赞赏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我慨叹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悲壮
第15课 赤壁赋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背诵全篇。2.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重点体悟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积极进取的精神。3.理解“赋”的文体特点,赏析本文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举酒属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教育网
答案 通“嘱”,劝酒
(2)一词多义
①和
②下
③望
④如
⑤歌
答案 ①读hè,唱和 读hé,音乐和谐 读hé,温和
读hé,连词,与 ②动词,攻占 方位名词,位置低的,与“上”相对 ③名词,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出处:21教育名师】
动词,眺望 ④动词,像 动词,往,去 ⑤动词,唱
名词,歌词 名词,歌声
(3)古今异义
①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古义:代指有才德的人。古诗文多用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今义:美貌的女子。
②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③古义:辽阔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4)虚词归纳
①之
②而
③乎
④于
答案 ①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结构助词,的
代词,它 助词,不译 ②连词,却,表转折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修饰 ③助词,形容词词尾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吗” 介词,在21·cn·jy·com
④介词,在 介词,表被动 介词,从
2.词类活用
(1)正襟危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顺流而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知东方之既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5)舞幽壑之潜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泣孤舟之嫠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侣鱼虾而友麋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2)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发。(3)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4)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5)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7)名词的意动用法,“侣”,以……为友伴;“友”,以……为朋友。21*cnjy*com
3.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凌万顷之茫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何为其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而今安在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介宾短语后置 (2)介宾短语后置 (3)定语后置 (4)介宾短语后置 (5)宾语前置 (6)宾语前置
4.语句翻译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为其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
(2)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
(3)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
(4)(他)本是一位盖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5)从不变的方面来看,万物和我都是长存的,我们又羡慕什么呢?
(6)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7)(我们)任凭小船漂流,越过那宽阔的江面。
(8)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合着节拍应和。
1.朗读课文,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基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以情感变化为线索,先写乐,再写悲,最后写乐。
2.再读课文,思考哪些地方需要读出重音与气势,并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脚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2)读出气势。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第一段写作者开始游赤壁时的情景,此时景色如何?作者有哪些活动?心情如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澈,如梦境一般。(2)活动: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3)情: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2.朗读第二段思考:面对同样的明月清风、良宵美景,主与客的感情有何不同?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主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21cnjy.com
(2)客悲。(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www-2-1-cnjy-com
3.朗读第三段思考:客为什么面对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却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无枝可依之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暗含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感叹。
(2)英雄不再之慨。“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3)人生无常之悲。“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4.朗读第四段思考: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如何说服客的?这体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阐发观点。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人生是可以永恒存在的;从“物各有主”的角度,提出“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即要顺其自然。【版权所有:21教育】
(2)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适”多么达观。
1.苏轼的这篇名作,虽名为“赋”,但并没有刻意套用赋的格式,而是将散文的一些表现手法自然妥帖地融合在赋中,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使文章既富有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你能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以文为赋”的形式特点吗?21*cnjy*com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作为一篇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诗的特质和情韵等特点,又不拘泥于赋的固定形式,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体现了“以文为赋”的特点。一方面运用了赋体传统的对话手法、韵文和对偶句式,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如第一段的“……徘徊于斗牛之间……水光接天……凌万顷之茫然……羽化而登仙”的韵文体,“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等对偶句及主客问答的对话体,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韵美。另一方面又突破了传统赋的表现手法,章法结构和语言格式注入了更多的散文因素,其造语而多有变化,用典而不拘故事,写景而富于想象,使文章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不拘一格。一篇几百字的短文能够如此波澜起伏,环环紧扣,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和高超的艺术手笔,又可看出苏轼文学创作的革新、解放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色调。【来源:21cnj*y.co*m】
2.本文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赤壁赋》是一篇游记散文,但作者不单纯是为了记游,而是重在抒情和说理。苏轼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抒情和说理都依托于景物描写,因景而生情,借物而喻理,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结合得非常紧密。文中先描绘清风、江水、明月,作者正是在看到江上的清风明月之后,产生了“遗世独立”之情。文中说理部分也紧紧扣住这几处景物描写,用自然景物来隐喻哲理,阐发哲理,这就是借物而喻理。如第三段中“客”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都离不开自然景物:“羡长江之无穷”一句扣住“江水”,“抱明月而长终”一句扣住“明月”,“托遗响于悲风”一句扣住“清风”。这几句表明了“客”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它的内涵无不借助这些具体而实在的自然景物表达出来。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属客(zhǔ)       窈窕(tiǎo)
桂棹(zhào) 凭虚御风(pínɡ)
B.和歌(hé) 渺渺(miǎo)
幽壑(hè) 山川相缪(liáo)
C.嫠妇(lí) 舳舻(zhóu)
旌旗(jīnɡ) 酾酒(shī)
D.横槊(shuò) 麋鹿(mí)
肴核(xiáo) 枕藉(jiè)
答案 A
解析 B项“和”读hè。C项“舳”读zhú。D项“肴”读yáo。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A项羽化:飞,升。C项骤:屡次。D项相:相互。更:再,第二次。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都具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藏:宝藏,名词。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徘徊于斗牛之间 B.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C.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D.凌万顷之茫然
答案 B
解析 B项古今义均为整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A项古义:斗宿和牛宿,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C项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D项古义:辽阔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2-1-c-n-j-y
5.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______________。盈虚者如彼,______________。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2)侣鱼虾而友麋鹿 渺沧海之一粟 (3)哀吾生之须臾 挟飞仙以遨游 (4)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打鱼砍柴,把鱼虾、麋鹿当作好友。
(2)江水日夜东流,但大江仍在;月亮阴晴圆缺,但最后没有增减。
二、考点对练——依文本带考点,由考点明解法
链接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前后语境推断法、借助成语推断法
[解析考点]
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过程中,联系前后语境及借助成语的推断技巧,也是常用的方法。
(1)前后语境推断法。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但在具体的语境中意义是确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语境所说的事和理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例如:21·世纪*教育网
(何远)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   多:称赞
推断技法:在古汉语中,“多”有五个义项:①数量多;②重要,重视;③赞美;④多数,大都;⑤实足,只。我们根据语境说“何远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由此可以判定解释为“称赞”是正确的。
(2)借助成语推断法。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例如:
牢之问部下甲兵刍粮,(高)进之布指算,不爽  爽:差错  
推断技法:可以联想成语“屡试不爽”(差错)推断解释为“差错”正确。
即时对练
7.运用上述方法,判断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是否正确,错误的请写出正确解释
(1)举酒属客       属:通“嘱”,嘱咐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遗:遗忘
(3)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危:恐惧
(4)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运行
(5)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
(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盖:假如
(7) 奈何取之尽锱铢锱铢:金银玉器
正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确的:(4)(5)(6)
错误的:(1)前后语境推断,意思是“劝酒”。(2)语境推断,意思是“脱离”。(3)借助成语“危言危行”中的“危”推断,意思是“端正”。(7)借助成语“锱铢必较”中的“锱铢”推断,意思是“极其细小”。
三、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后赤壁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①,将归于临皋②。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③,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④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 ①雪堂:苏轼谪居黄州后在东坡所筑之室。②临皋:地名,在黄州城南,濒临长江。苏轼在黄州,初寓定惠院,不久迁居临皋亭。③蒙茸:草木茂盛的样子。④冯夷:水神名,相传他溺死于河中,为河伯。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  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B.今者薄暮薄:迫近,靠近
C.顾安所得酒乎?顾:回头
D.归而谋诸妇诸:之于
答案 C
解析 顾:但是。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项均为助词,的。B项①词尾助词;②代词,这样。C项①表承接;②转折连词,却。D项①他;②代词,代自己。
10.下列对文章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写自己在月明风清之夜,与朋友行歌相答,先用两个“无”字,写出了遗憾之情,接着写有鱼与酒之后的乐趣,行文平中见曲。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B.作者泛舟江中,目睹山崖的险情,而后引发了对时间的感叹,接着抒写因险境而成的悲情,把叙述、议论与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
C.作者借孤鹤道士的梦幻情境,通过与梦中道士的对话,表现出自己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心境,其中既有他旷达的心情也有他痛苦的思考。
D.像作者的其他几篇写赤壁的诗文一样,本文描写了秋天的景象,借景抒情,但本文充满神秘色彩,思想消沉,散文化色彩更重。www.21-cn-jy.com
答案 D
解析 本文写的是冬天的景象。
参考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打算回到临皋。有两位客人与我同行,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都已落光。我们的身影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俯仰环顾,觉得很快乐;于是主客唱歌,相互应和。过了一会儿,我叹息道:“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的时候,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松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夫人商量。夫人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2·1·c·n·j·y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来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崖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已变得不认识了。我就提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坐在像虎豹般的石头上,登上形如虬龙的古树。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俯视水神幽深的宫殿。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就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嘎嘎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一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道士穿着羽衣,飘然起舞,走到临皋亭的下面,向我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姓名,他低头不答。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突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见他在什么地方。
四、语言表达
11.将下面的句子重组为一个单句,不能改变原意。
苏东坡的盖世才华固然是使他让无数后人崇拜和偏爱的主要因素,但他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则是他令后人崇拜和偏爱的又一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苏东坡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是他除盖世才华这一主要因素之外令无数后人崇拜和偏爱的又一原因。
解析 将句子重组为单句,实则考查的是将复句变换为单句。复句变单句,应先找出或组成一个中心句,然后将其他句子的内容变成修饰成分归到中心句里去。
12.仿照例句,运用古诗词名句,再写两句话。
例句:结识古仁人,我钦佩苏东坡“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
结识古仁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识古仁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我赞赏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我慨叹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