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2 同步训练:第16课 项脊轩志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必修2 同步训练:第16课 项脊轩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9 15:4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项脊轩志
学习重点 把握“喜”、“悲”统摄全篇的写作特点;抓住细节描写,理解“事细而情深”的特点。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而母立于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com
②比去,以手阖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通“尔”,你。②通“合”,关闭。
(2)一词多义
①始
②比
③过
④先
⑤当
⑥归
⑦置
答案 ①开始 才 最初 曾,尝 ②并列,挨着 处处,到处 勾结 并、齐 等到 ③走过,经过 来访 胜过,超过 错误,过失 ④先前,以前 逝世的 ⑤应当,应该 挡 ⑥女子出嫁 回来 归附 ⑦安放 设置
(3)古今异义
①人至不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妻来归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往往而是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古义:离开。今义:前往。②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还给。③古义:处处。今义:常常。④古义:一丈见方。今义:寺院的住持。21*cnjy*com
(4)虚词归纳
①于
②为
③而
④之
答案 ①介词,在 介词,和 介词,比 ②做过 成为
③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代词,你 连词,相当于“地”,也可不译 ④用于主谓之间,取独 助词,放在时间词后凑足音节,不译 结构助词,的【来源:21cnj*y.co*m】
2.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①乳二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垣墙周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执此以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客逾庖而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词作状语
①雨泽下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不上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前辟四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东犬西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内外多置小门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喂奶,哺育 ②筑起围墙 ③上朝 ④吃饭
(2)①向下 ②从上面 ③在前面 ④向西 ⑤亲手 ⑥在里面,在外面
3.特殊句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垣墙周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不上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室西连于中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 (2)(3)省略句 (4)(5)状语后置句(尝于此居/室西于中闺连)
4.语句翻译
(1)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到处都是。
(2)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
1.这篇文章从写作的时间来看,可分为哪两个部分?就全篇结构来看,哪部分是主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开头到“殆有神护者”是作者在18岁时写的,围绕项脊轩的兴废,写年轻时代在这里的生活、家庭的变迁以及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最后一段是作者在而立之年写的,补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的感情。就全篇来看,前半部分为主体,后半部分的内容是对前面的充实和补充。21教育网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知识拓展 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贯穿于全文的脉络。作者为达到散文“散”与“不散”的统一,在组织结构上,就要有明确的线索,把所有材料连缀起来,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线索包括哪些呢?(1)感情线索。(2)事物线索。(3)人物线索。(4)思绪线索,如面对某一事物、景物沉思遐想,“精骛八极,心游万仞”。(5)景物线索。(6)行动线索。【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作者把经过选择的看似零散的材料集中到项脊轩里来,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和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形”、“神”得到和谐的统一。www-2-1-cnjy-com
1.文章第二、三段共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都是写“悲”的,其在情感的表达上是否一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的第二、三段共写了三件事: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追念祖母,长号不自禁。【出处:21教育名师】
这三件事在情感的表达上不一致。写分家,“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只在客观的记叙中寄寓深深的感叹。忆母亲,“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衷,却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思祖母,则“令人长号不自禁”,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去了控制。由压抑转为外露,由平稳渐趋强烈,感情的抒发层次清楚,感情的发展脉络清晰。
2.文章最后一段是后来补写的,就全文而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一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部分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欢乐和悲痛的感情。妻“时至轩中”、“述诸小妹语”等写得如在眼前,而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感慨尤深,让人落泪。这部分与前一部分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但都是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琐事,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文章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文章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了妻子的笑貌,就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由“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末句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含而不露,以情动人,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来感动读者,是这篇文章最主要的特色。请结合文章说说自己对哪些细节描写体会最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物
细节描写
人物特点
作者感情
诸父
东犬西吠……鸡栖于厅
兄弟隔膜、天伦不再
家道败落、无限感慨
母亲
以指扣门扉
关怀
母爱难忘(“余泣”)
祖母
阖门、持笏
关怀、怜爱、期待
遗教难忘
(“长号不自禁”)
妻子
问古事、学书
快乐、真挚
恩爱难忘(“室坏不修”、“亭亭如盖”)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尘泥渗漉(shèn)    呱呱而泣(ɡū)
B.余稍为修葺(qì) 以手阖门(hé)
C.偃仰啸歌(yǎn) 垣墙周庭(yuán)
D.旧时栏楯(dùn) 扃牖而居(jiōnɡyǒu)
答案 D
解析 “楯”读shǔn。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往往而是(到处)   亦遂增胜(美)
B.而母立于兹(你) 顷之(音节助词)
C.大类女郎也(像) 乳二世(用乳汁喂养)
D.大母过余(过问) 逾庖而宴(厨房)
答案 D
解析 过:来访。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答案 B
解析 A、C、D三项中加点的词语都是名词作状语,B项中加点的词语是名词用作动词。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均为副词,总共。A项介词,根据/连词,相当于“来”。B项代词,她/结构助词,相当于“的”。C项指示代词,这/代词,它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考点对练——依文本带考点,由考点明解法
链接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对称语句互推、语法功能分析
[解析考点]
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过程中,对称语句互推和语法功能分析也是常用的方法。
(1)对称语句互推
文言文中常出现对称语句,这些句子结构整齐严谨,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增加了斐然的文采。这些语句又是相互映衬的,相同位置处的词语含义常常呈相同、相对或相反的关系,词性则常常是相同的,这一特点可以帮我们由已知推出未知。www.21-cn-jy.com
例:王戎尝与阮籍饮,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无恨色。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惟公荣可不与饮。”
判断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
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  减:不如,比不上
句意:品德高过你的人,不可以不和你喝酒;品德不如你的人,不敢不和你喝酒。
推断:画线处为对称句,“胜”意思是“胜过、高于”,处于同位置的“减”译为“不如,比不上”正确。
(2)语法功能分析
每一实词在句中都担当着一定的语法成分,根据其担当的成分,可以推知它的词性,进而判别它的词义。
一般说来,作主语、宾语的常是名词,如果是形容词、动词等处在主语、宾语的位置,则常常要活用作名词,解释时要注意其意义的转换,译出其名词特点;作谓语的常是动词,如果是名词处于谓语位置,或形容词处于谓语位置且带了宾语,则常活用作动词,解释时同样要注意其意义的转换,译出其动词特点;作状语的常是形容词,如果名词作状语,则常常要译成介宾短语。21·世纪*教育网
例:判断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亲近  远:疏远
②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驻扎 
推断:①“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后面是名词“贤臣”“小人”,根据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名词前面应该是动词,由此推断解释正确。②中“军”前面是名词“晋”后面是地名“函陵”,中间的词性应该是动词,“军”解释为“驻扎”正确。21*cnjy*com
即时对练
5.运用上述技巧,判断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是否正确,错误的请写出正确解释
(1)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垣墙:围墙
(2)客逾庖而宴宴:酒席
(3)旧时栏楯,亦遂增胜胜:美景
(4)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手
(5)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炬:火把
(6)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家族
正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确的:(3)(4)
错误的:(1)语法推断,应该解释为动词“垒起围墙”。(2)对称句式推断,前面“逾庖”是“越过厨房”,“宴”应该是动词“吃饭”。(5)“炬”和前句中的“叫”“举”位置相同,应该理解为动词,解释为“放火”。(6)对称句式“灭六国者,六国者,非秦也”中的“灭”和“族”处于同一位置,应该词性相同,所以“族”应解释为“灭族,杀尽”。
三、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直,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童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归有光《先妣事略》,有删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孺人中夜觉寝
觉:睡觉
B.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喑:声音变哑,不能说话
C.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
辍:停止
D.即熟读,无一字龃龉
龃龉:上下牙齿不合,这里喻指错漏
答案 A
解析 觉:醒。
7.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 ②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③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 ④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⑤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⑥鼻以上画有光 ⑦以二子肖母也21·cn·jy·com
A.②④B.①⑤C.③⑦D.④⑥
答案 B
解析 ①介词,凭;②连词,来;③介词,用;④连词,表承接,而;⑤介词,凭;⑥和“上”连用,表方位的界限;⑦介词,因为。2·1·c·n·j·y
8.下列句子,全部能表现母亲勤于操劳品德的一组是(  )
①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②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 ③遇童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 ④入城,则缉2-1-c-n-j-y
⑤室靡弃物,家无闲人 ⑥户内洒然 ⑦率人人得食
A.①③⑤⑥ B.②④⑥⑦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
答案 C
解析 ①是说孺人为控制生育服用偏方变成哑巴,属不幸遭遇。③⑦是说孺人宽厚。
9.下列说法,与《先妣事略》和《项脊轩志》两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两篇文章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借助写生活中的琐事,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文中没有一处直抒感情的笔墨。
B.《项脊轩志》一文通过记述“百年老屋”的几经兴衰,回忆家庭琐事,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厚感情。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C.《项脊轩志》中既写了可喜之事,也写了可悲之事。《先妣事略》中则无可喜之事,只写可赞之事。
D.《项脊轩志》、《先妣事略》两文,内容互为照应,都描述了亡母生前对仆人的宽厚。
答案 A
解析 本文最后一句“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就是直抒胸臆。
参考译文
先母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十六岁嫁到我家。过了一年,生下女儿淑静。淑静,就是我的大姐。过一年,生下我。又过了一年生下一男一女:一个生下就死了,另一个也只活了一年。又过了一年,生下有尚,怀孕十二个月。第二年生下淑顺。过了一年生有功。有功生下来以后,先母养他比前几个儿女更费力。于是她常常皱着眉头对几个佣人说:“孩子这么多,我真苦死了!”有一个老婆子用一杯水盛着两个田螺送上来,说:“把这杯水喝了,以后就不会常怀孕了。”先母举起杯,把水一气喝完,从此失声变哑,不能说话。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先母去世。儿女们看见家里有人哭,也跟着哭,但是还以为先母是睡着了。真是伤心啊!接着,家里请来画工为先母画遗像,把两个孩子带到画工面前,对他说:“(遗像)鼻子以上照有光画,鼻子以下照淑静画。”因为这两个孩子面容像母亲。
先母名桂。外曾祖父名明。外祖父名行,是太学生。外祖母姓何。外祖父世世辈辈住吴家桥,吴家桥在昆山县的东南,离城三十里;经过千墩浦,向南到直桥,沿着小河往东就到。村子里聚居着许多人家,全都姓周。外祖父和他三个哥哥都因为富有而出名,为人忠厚正直。外祖父常和和气气地和村里人谈家常,看到小辈外甥侄子个个都喜爱。
先母到吴家桥娘家,就做棉花活。进城回婆家,就搓麻捻线,常常点盏小灯,劳动到深更半夜。外祖父三天两头差个人来送点东西。家里不缺吃食,先母却终日劳苦像是穷得揭不开锅。冬天生炉火用的炭屑,叫丫环做成炭团,一颗挨一颗晒在台阶下面。屋里没有废物,家里没有闲人。儿女大的牵着衣服,小的抱在怀里,手里还不停地缝缝补补,间间房里干干净净。待佣人有恩惠,佣仆虽然被责打了,背后也不忍心责怪她。吴家桥每年要送来鱼、蟹、糕饼,总是人人可以吃到。家里人听说吴家桥有人来,个个都欢喜。
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进学塾读书。每逢阴雨天气,堂兄总是在学塾里过夜,我心里舍不得和他分开,但是却不能留住,必定要赶回家。先母常在半夜醒来,叫我低声背诵《孝经》,要我背诵得没有一个字错漏,她才高兴。
孺人故世十一年后,大姊淑静嫁给王三接,这婚事是孺人生前应允的。孺人故世十二年后,我补上了生员。十六年后,我娶妻,婚事也是孺人生前给我订下的。一年以后我有了个女儿,我们夫妇都很喜欢女儿,格外想念孺人。夜半三更,和妻子一同流泪,回想她生前的几件事,仿佛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什么,都记不起来了。世界上竟有没有娘亲的人么!天啊!多么悲痛啊!
四、语言表达
10.请用散文的语言描写下面的语句,可以适当地展开想象和联想。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每逢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朗的月光照在墙上,桂树形影错落。风吹树影摇动,那美好的样子真是可爱极了。【版权所有:21教育】
11.根据文段内容,补写句子。(要求内容统一,句式协调)
亲情是暴风雨中的一把伞,为我遮风挡雨;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亲情是孟母为孟子更好地成长而费尽苦心的“三迁”,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亲情是朱自清对父亲翻越栅栏时留下的蹒跚背影的深切缅怀。
答案 ①亲情是寒冬里的一把火 为我带来温暖
②亲情是岳母满怀期望在岳飞背上刺下的“精忠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