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大道之行也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曾说:“大同世界即所谓‘天下为公’。”他提出的“天下为公”和“平等、自由、博爱”的学说,即是“大同学说”。借此颠覆了清潮统治,建立了共和制的“中华民国”。在此基础上,他科学地创建了“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民主思想。孙中山先生的民主思想源于什么?源于儒家经典《礼记》。走近《礼记》,你一定会被圣贤先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所震撼。
1.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意并背诵、默写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本文气势强盛的语言特点。
3.领悟世人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天下为公(wéi)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矜(guān)
男有分(fèn)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2.听老师范读,用“/”划出课文的朗读停顿。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大声读课文,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并作简要解释。
①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选拔。)
②矜、寡、孤、独(“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2)古今异义
①讲信修睦(古义:培养;今义:修改)
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归来,归属)
③外户而不闭(古义:大门;今义:户口,门户等)
(3)一词多义
为
亲:故人不独亲其亲(前一个是动词,以……为亲;后一个是名词,指父母亲。)
(4)词类活动
选贤与能(动词用作名词,有才能的人。)
4.作品简介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朝代)戴圣(姓名)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书中所收集的资料反映出古代社会伦理观念、宗法制度、阶级关系和儒家各派的思想,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等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5.语文常识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一)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交流点拨】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二)文本研读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交流点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交流点拨】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3.“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交流点拨】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圣哲先贤话大同
(1)孙中山的“天下为公”
孙中山先生是一位十分推崇“大同”学说的人,他说:“大同世界即所谓‘天下为公’。”在此基础上,他独创性地提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生、民权”)就是对“大同”学说的继承和发扬。
(2)谭峭提出的“太平”“大和”的理想社会
谭峭在《化书》中说:“食均则仁义生,仁义生则礼乐兴,礼乐兴则民不怨,民不怨则神不怒,太平之业也。”由太平社会而进至更高级的社会,就是“大和”社会,他说:“是以大人无亲无疏,无恶无爱,是谓大和。”
(3)康有为对“大同”社会的解释
康有为曾这样给《礼记》作注:“大道者何?人理至公,太平世大同之道也。三代之英,升平世小康之道也。孔子生据乱世,而志则常在太平世。必进化至大同,乃孚素志。至不得已,亦为小康。”康有为认为,历史进化是从据乱世经升平世(即“小康”社会)到达太平世(即“大同”社会),“大同”是孔子理想社会的终极目标。
24 大道之行也
知识与技能
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领会本文的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理想。
重点
理解全文大意,积累词语。
难点
抓住“天下为公”领会全文内涵。
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1.孔子的画像
2.《礼记》的封面。
1课时
人类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怎样的社会才是理想的?这是我们的先祖们探究不辍的问题。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有了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这就是所谓的“大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它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全书包括《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大学》和《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将此二篇单独抽出,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自宋至清的六七百年间,“四书”成为青年学子入仕应考的必读书。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3.全班齐读课文。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那么文章中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占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3.任何想象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呈,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4.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黄帝、颛臾、帝喾、尧、舜)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5.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6.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请结合历史知识举几个名人的事例。
大同理想是儒家倡导的最高理想,其中有些内容至今仍有闪光之处。儒家在大同理想中所确立的“选贤与能”的用人路线,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这对于当今我国的选拔公务员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儒家大同理想强调“讲信修睦”,提倡人们在交往中讲究诚信,和睦相处,这同今天“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不谋而合。儒家大同理想倡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强调要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表现了对“人”的关爱,同今天所提倡的“以人为本”思想相吻合,它启迪现代社会的人们如何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系统,使老、弱、病、残者得到应有的关照。
儒家“大同理想”向往“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安定局面,同我们今天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相契合,对于我们坚定“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大政方针,具有积极意义。
文章以第一句总领全文,对“大同”社会作总的说明。接着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最后总结:在这和平安定的“大同”社会里,不安定的现象不复存在,寄托了对美好社会的无限向往,也暗含对现实社会黑暗现象的厌恶。
1.层次清楚,有条不紊。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2.对比手法的运用。
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通过对比,得出的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本课教学整体感知先让学生了解古代圣贤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础特征。然后我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已学的《桃花源记》中的理想社会与本课中的“大同”有无相似之处,来加深对课文含义的理解,更正确地掌握文意,并且培养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对比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