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短文两篇
知识与技能
1.注重整体感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广的胸襟。
重点
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难点
反复诵读,体味语言之美。
诵读法、课外资料延伸法。
1.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及苏轼的生平,了解《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2课时
对于祖国的秀美山川,无数位文人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大量的描写,但用书信这一文体进行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用书信文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山川之美。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高帝即引为诸王侍读。后隐居于句容茅山,自号华阳隐居。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好神仙之术,爱山水。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
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混浊,他遁逊山林,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山水昭示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2)自由朗读两三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
3.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如遇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3)全班讨论,理解文章大意。
4.背诵课文。
(1)自由竞背。
在四人小组内互相检查背诵。
(2)教师抽查背诵。
1.本文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试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无堆砌雕琢的弊病。
2.深化:找出文中你所喜爱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3.拓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诗句,请大家相互交流收集的诗句,并试简评诗句特色。
4.《答谢中书书》首句总领全文,概括古今高雅之士的情怀。纲举则目张,中间部分承前文具体描写山川之美,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从仰视、俯视、平眺的视觉角度,从色彩,从四时,从晨昏,从动静,从听觉等角度展开,用自己独特的体验去诠释自然景物绮丽的风光,展现出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卷。而最后一句则以感慨收束,自比先贤,怡情山水,自得其乐。
描写讴歌自然之美的作品浩如烟海,但像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这样短小简约、字精意达的却并不多见,我们应学习他不作繁文、惜墨如金的写作态度。
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垫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1.描写细致。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作者描写自然景物时,扣住最能表现景色特征的时间——早、晚来描绘。在旭日东升、晨雾将散的一片寂静里,山林中呈现一片猿鸟争鸣的欢腾景象。“乱”字写出了猿鸟争鸣的喧闹景象,使整个山林充满着勃勃生机。夕阳将要落山时分,余晖照映着水面,层层粼波之中,不断有鱼儿从水中争相跃起。“竞”字写出鱼儿争先恐后跃出水面的场景。一早一晚,一空中一水面,一鸣一跃,构成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立体流动画面。
2.抒写奇美。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中展现了多种“美”。一是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二是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四是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见过月亮,也沐浴过它的清辉。在古代,月亮是人们寄托情思、抒发情感的物象。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以文学著称,而他的成就最大。他在欧阳修去世后,成为宋朝文坛领袖。他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方面均有骄人的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
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由于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因此,利用夜晚赏月排遣心中的苦闷,故作者即景抒情写了此文,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1.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画出生字词,注意句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两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
2.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如遇有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文言词语。
①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遂(于是,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相与(共同,一起)步于中庭。
③但(只是)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罢了)。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
(4)竞背课文。
(5)抽查背诵。
1.文中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这十八字写景,有何妙处?
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使读者如见其景:月朗庭空,竹柏弄影,创造了一个明净幽闲的境界。作者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明月经常有,美景亦常在,但人物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当时与张怀民俱贬官黄州,虽任团练副使,却无实权,实在是一个闲人。作者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心境肯定不会如意,但是作者却能从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表现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
4.《答谢中书书》与本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现加以分析。
《答谢中书书》一文作者是个隐士,寄情于山水之中,文章中流露出的是对山水的喜爱欣赏之情与无人能同赏的些微怅惘。本文却是作者贬官之后作的,不免有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愤懑之情,但同时也有善于自我排遣的豁达态度。
山川、清流、明月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恩赐,也是无数文学家们不遗余力地歌颂和吟赏的对象,不论是得意或失意之人,仿佛只要回归到了山水中,与清风明月为伴,那一腔的失意或怅然总能一扫而空,重获心灵的自由。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山水的清音与丝竹之音截然不同,它能让真心观赏它的人荡尽胸中块垒,得到无比美好的精神享受。古往今来的人们从大自然的美景中不仅能寻求精神上的安宁,也在沉醉山水之中练就了一双慧眼,他们用生花妙笔及时地描绘出了这些美景,并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不论是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无人同赏的些微怅惘,还是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豁达,都能够引起千载之后人们的共鸣,让人仿佛进入当时的情境中。
《答谢中书书》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垫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记承天寺夜游》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作者与张怀民在庭中散步。第二层写散步时所见的月色。第三层写作者内心的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
1.衬托手法的运用。
这是一篇小品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描绘月光明亮之美的方法。他不是直接写天上的月亮如何璀璨、明净,而是运用衬托的手法,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如竹柏。从下到上,突出月亮的皎洁,给人一种独特的自然之美,把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
2.写景、抒情、叙事相结合。
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体,以抒情为辅助。小品文写出了作者承天寺夜游的感受,大体可归结为:前半部分写景,中间部分抒情,最后三句叙事(即写人)。这样,使全文写景、抒情结构分明,叙事中流露出被贬的悲寂,因此作者在文章中借景抒情,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感慨。
3.词语的巧妙运用。
《记承天寺夜游》中起笔扣“夜游”,径入题旨,接着用“至”“寻”“步”等词,把夜游的地点、同游者等交代得清楚明了。又如作者写月,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作者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空明。这样写,精致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抒情)
记承天寺夜游闲
本堂课我仍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诵读为主要方式来让学生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同时用比较阅读的形式来让学生区分这两篇短文在叙事写景方面的异同,从而加深了对这两篇文章的理解。整个过程无不体现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了师生互动空间,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让学生在作者所营建的人、事、物、情、境中去感悟,去思考。
27.短文两篇
中国的文人似乎与山水、自然有着特别的情结,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好像永远无法割断的情愫。人生得意时,他们走向自然,向山山水水、一花一草笑谈自己心中的万丈豪情;仕途失意时,他们退隐江湖,大自然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多情文人与美丽山水结合的结果就是那一篇篇传诵千古的至情至性的美文,景以人名,人以景传。今天学习的两篇美文,一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篇绘就一幅淡雅的月夜图,都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清纯美好。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4.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和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一课时 学习《答谢中书书》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夕日欲颓(tuí) 能与其奇者(yù)
2.听老师范读课文,用“/”划分课文朗读的停顿。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大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①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②四时俱备(四季)
③晓雾将歇(消散)
④夕日欲颓(坠落)
⑤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2)一词多义
欲:①夕日欲颓(将要)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②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③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自:①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自康乐以来(从)
(3)词类活用
夕日欲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4)古今异义
①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②夕阳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
4.作者链接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5.背景链接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任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徵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一)疏通文意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二)整体感知
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交流点拨】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三)文本研读
1.“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交流点拨】书①: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书②: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交流点拨】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古诗词中的山和川
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⑤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⑦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⑧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⑨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第二课时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解衣(jiě) 藻荇(xìng)
遂至(suì) 未寝(qǐn)
2.听老师范读课文,用“/”划出课文的朗读停顿。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
①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
②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同,和)
相与步于中庭(副词,和……一起,一块,共同)
(2)古今异义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②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
4.作者链接
苏轼,北宋(朝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5.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闭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一)疏通文意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二)文本研读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交流点拨】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交流点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清闲的人。
4.“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交流点拨】“闲人”二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也使我们看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洁。
(三)语言赏析
1.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交流点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句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
“藻、荇交横”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这个意境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心无尘俗的生活态度。
描绘——庭中月色
贬官↓谪居
追求 —— 美好事物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古诗词中的月亮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③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
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⑤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
⑦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