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古代寓言二则》
课型:古文
教具:多媒体
学习目标
1、初识文言文特点和寓言的特征。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3、反复诵读,读懂文意并准确翻译。
4、理解寓言寓意,并用以指导现实生活。
学习重点
反复诵读,读懂文意并准确翻译
学习难点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课时:2课时
教学用具:
1.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2.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教 学 过 程
教学旁注建议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1)龟兔赛跑:乌龟跟兔子赛跑,结果兔子失败。
(2)守株待兔:种田人放弃劳作,想不劳而获。
解答:寓意(1)骄傲使人落后、失败。
(2)成果靠劳动取得,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是危害自己的。
二、课前热身:
1、了解“寓言”:
寓言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给人以劝戒作用。
2、介绍作者:
韩非:战国末年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在政治主张变法图强,积极向韩国君主献计献策,却不被采用,于是他转而埋头著述之中。在这些作品中他把法、术、势思想熔为一体,从而大大丰富了法家学说的思想内涵。这些作品传到秦国后,受到了秦王的高度重视。受到秦王的重用。本篇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检查预习(见预习卡)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散读(两遍,体会朗读节奏,了解大意,找出应注意的字音和字型。)
2、学生朗读
(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郑人买履》时,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
3、老师范读(纠正字音和朗读节奏、重音、语调)
4、学生齐读(边读边注意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试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疑难问题)理出并板书结构层次。
四、合作探究:
互动1.请注解下列字词
履:鞋。 且:将要,打算。
置:放.
自度其足:自己量了脚的尺码。度,量长短。
置:放。 之: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座位。 至:到,等到。
之:往,去。 市:集市。
忘操之:忘了拿尺码。操,拿。
吾:我。 持度:拿尺码。
反:同“返”,回去。 之:它,指尺码。
市罢:集市散了。 遂:于是,就。
宁:宁可。 信度:相信量的尺码。
无自信:不相信自己的脚。
互动2.学生自译课文
互动3. 把握寓意:
(1)《郑人买履》中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寓意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2)说了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了它的现实意义。
答案:(1)《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市罢,遂不得履“一句讽刺了死搬教条者徒劳无益的结局。
(2)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
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五、学生质疑:
七、课内小结:
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八、:拓展延伸:
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没有真实本领的人,混在里面凑数,或比喻以次充好。
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多此一举,不但无益,反面有害。
塞住耳朵去偷铃,比喻不能欺骗别人只能欺骗自己。
九、作业布置
1、背诵《郑人买履》
2、熟记翻译,整理字词
3、预习《刻舟求剑》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背诵《郑人买履》,复述故事情节
二、课前热身:
1、了解作者:
吕不韦,战国末期政治家。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著作。此书语言精练,《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2、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知:
1、提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纠正朗读的节奏和字音。2、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要读出同船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3、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四、合作探究:
互动1.请注解下列字词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立即,匆忙。
契:用刀子雕刻。
是吾剑之所从坠--- ,这儿代词。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坠:掉下去。
从其所契者---从:依照,按照;其,他;所契者,雕刻记号的地方。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互动2.学生自译课文
互动3. 把握寓意:
1、《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
2、这个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3、你有什么办法找到《刻舟求剑》中楚人丢失的那把剑?
4、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在揭示寓意的方法上有何不同?
五、学生质疑:
七、课内小结:
1、总结《刻舟求剑》寓意:世界上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现实意义:当今社会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在改革进程中,一定会碰到许多新的问题,但我们面对现实,思想不能僵化,而要善于变通,只有这样才能搞好改革,才能将改革不断的推向深入,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2、比较两则寓言异同:
共同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写法评析:21世纪教育网
《郑人买履》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
《刻舟求剑》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对比议论发人深省。
八、: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之先行,子随我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2、用“狐假虎威”造一个句子。
3、“兽见之皆走”中的“走”是什么意思?请列举出带“走”字的成语三个。
4、口头复述《狐假虎威》的故事大意,可以发挥联想和想象,力求说得生动流畅。
九、作业布置
1、背诵《刻舟求剑》
2、熟记翻译,整理字词
3、完成拓展延伸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