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导航(一)
尺水兴波,尺幅千里
脂砚斋评说:“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同样,一篇文章能够让读者为之拍案叫绝,除了主题鲜明、题材新颖、语言优美之外,更离不开精巧绝妙的构思。文章构思精巧绝妙的标准是匠心独运,别出心裁。人们把文章的起伏变化比喻为波澜。在有限的篇幅之内要扬起波澜,需要一定的技巧。就像绘画,在尺幅之间,可以容纳千里的山水风物。
写文章需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短有短的妙处,长有长的优点,言之有物,各尽其妙。所以,我们要在有限的篇幅之内,锤炼自己的语言,打造自己的构思,选取典型的材料,设计自己的叙事技巧手法,最终达到尺水兴波、尺幅千里的艺术效果。
叙事的艺术技巧
“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为文就是打造自己的精神花园,既然是花园,就从来没有一眼从头看到尾的,每一位设计者都会精心设计园林的每一处景致,让每一位游者都领略到“曲径通幽”的妙处。到底怎样设计才能让自己的文章呈现“曲径通幽”的妙处呢?
1.巧设误会,兴起波澜
我们先看小小说《误会》的情节:吉敏登上公共汽车,见一位小青年已抢占了他的“9号”座。他冷眼相对,赶走了对方,自己坐下来。到了车站,那小青年和他一起下了车。吉敏心里突然“一颤”,小青年的腿是畸形的,走路“一瘸一拐”!一张纸从小青年的口袋里掉下来,他拾起一看,是张车票,清清楚楚地印着“9号”座。他赶忙掏出自己的车票,差点晕了过去,天啊,自己的竟是“6号”!作者这样设置误会,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紧紧地吸引了读者,巧妙地表现了主题。
2.情节突转法
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掀起波澜,把读者对事件意义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如毕淑敏的《儿子的创意》,作者以特有的清新、细腻的文笔,给我们叙述了“儿子”参加一个日本宗教博物馆建筑创意征文比赛的故事。通篇的构思十分精巧高明。儿子一心一意要拿金牌,妈妈气急败坏地阻止非难。儿子严肃认真,把参加课外活动看成是培养自己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妈妈则千方百计地引导孩子重视课本。多么尖锐的现实矛盾!然而,在文章的最后,当儿子拿到银牌,妈妈问他为什么想得到金牌到日本去时,儿子的回答却是“日本的游戏机最好玩了,我去了就可以买一台回来啊”。原来儿子的“一心一意”“严肃认真”竟是为了一台游戏机!这里,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情节突转”的手法。如果说全文的母子之争是一种“积情蓄势”“铺陈渲染”之“水”,那么结尾的陡然一转,无疑则是开闸放“水”。
再如《一则好新闻》一文,写张记者为造成轰动效应,把有人偷东西写成抢银行。在众人的关注和夸奖声里,小张飘飘然起来。他回到家里刚开口说自己写了一篇好新闻,父亲就骂了起来:“你弟弟去偷东西,反而被人写成了抢银行,这记者真缺德!”文章的末尾是“张记者瘫坐在地上”。这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情节,真让人啼笑皆非。
3.设置悬念法
悬念是在文章的开头或者中间设置疑问或矛盾冲突,引起读者某种强烈期待或热切关注的心理状态,使读者欲罢不能,沉浸到作者创造的情节中去。构成文章悬念的技巧一般为“起悬—垫悬—释悬”。如《一碗阳春面》就是范例。
文章开篇,写大年三十深夜十二点,母子三人来到北海亭面馆吃面。这么晚了才来,而且是合吃一碗,引起读者的好奇,这是“起悬”。接下来写一年后他们二吃阳春面,作者仍然没有揭开谜底;再写一年后他们三吃阳春面,时间、地点、人物依旧,阳春面变成了两碗,这又是为什么?读者的好奇心被作者撩拨得按捺不住时,文章恰到好处地通过母子三人对话交代了他们所遭受的厄运。但作者还嫌悬念设置得不够充分,往下是写母子三人十年没有来吃面,由此设下了新的悬念:他们为什么没有来?这里几部分都是“垫悬”,作者通过不断的垫悬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他们的命运怎样了?直到篇末,读者紧悬的一颗心才放下,为主人公战胜厄运而欢欣,最后“释悬”。由于作者设置的悬念扣人心弦,从而全文显得曲折有致。
有时本来要赞扬某人,落笔却先贬抑他;本来要贬抑某人,落笔却先赞扬他。前者叫“欲扬先抑”,后者叫“欲抑先扬”。这样抑扬变换,跌宕起伏,会收到很好的阅读效果。如大清乾隆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请纪晓岚即席做个祝寿词助兴。老纪也不推辞,当着满堂宾客脱口而出:“这个婆娘不是人。”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王翰林十分尴尬。老纪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顿时全场活跃、交口称赞,老夫人也转怒为喜。老纪接着高声朗读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满场宾客变成哑巴,欢悦变成难堪。老纪喊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大家立刻欢呼起来。
4.画面组合法
画面组合法是复杂记叙文常采用的一种构思方式。它从社会环境中选择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点的不同画面,然后对一幅幅不同的画面进行具体的描绘,最后将不同的画面按一定的顺序组合成一篇文章。组合形式主要有纵向和横向。在实际写作中,还可能有其他不同的组合形式,诸如纵横式、阶梯式、对比式、跳跃式等。如《女孩的成长滋味多》这篇文章,构思时作者按女孩“童年”—“少女”—“大姑娘”三个成长阶段为线,对应、紧扣试题材料中的三种“滋味”,依次组合了“小小的童年是小小的梦,像小小的手中握着的果汁,甜甜的”“花季的少女有了小小的烦恼,摇摇杯中香醇的咖啡,是又苦又甜的滋味”“十八九岁姑娘的生活像纯净水,冰凉舒适,平淡却也适合心境”等画面,使得文思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动地表现“童年”—“少女”—“大姑娘”心态、爱好的发展变化,一位天真活泼、单纯可爱的女孩形象跃然纸上。
5.冰糖葫芦法
在作文中,如能找到一个贯穿全文的线索(小竹棒),那么众多的材料(冰糖葫芦)就能很快串连成章。它或以时空为线索,或以时间、空间交错转换作为线索,或以问题为线索,或以因果为线索,或以情感认识为线索,按作者对人物事件的情感走向或认识发展为线索来组织叙事写人。如《遥望象牙塔,走过独木桥》一文,作者就从初中毕业时的生活场景,写到当下的片刻感受,内容相当复杂;但作者以题记(“听,是谁打翻了五味瓶?伸出手指数一数,酸甜苦辣咸……”)的方式开篇,进而从酸甜苦辣咸五个部分组织行文,末尾一句“扶起五味瓶,我们继续上路……”回应前文。线索清晰,严丝合缝,精致天然。文章以“滋味”为线索,依次串联起“酸甜苦辣咸”五种滋味,并以五种滋味的比喻暗含着丰富而真切的感受,能使作为过来人的评阅人产生强烈的共鸣,而结尾的“我们继续上路”又表明了一种健康向上的姿态,让人感到欣慰,的确是不同凡响。
请以“等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悬念法,800字左右。
作文:
等待地震
晚自习的时候就听到同学说要地震,我的心也为之一震。开始不相信,后来全班的同学都议论了。因为今天的天气非常坏,六七级大风,飞沙走石,漫天灰蒙蒙的。这更渲染了传言的气氛。更有人传出了地震的征兆:“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有一口枯井,近来涌出水来。”不久,整个学校沸沸扬扬,人心惶惶。
放学的时候,有的同学打电话告诉父母将要地震的消息,嘱咐晚上睡觉时小心点。有一个女孩子要她父母立刻来接她。我也想打电话,但怕人笑话。好像我们的整个小县城都被地震的威慑气氛笼罩着。
回到宿舍,躺在床上。听着外面鬼哭狼嚎的风声,真有些害怕。阿芳绝望地说:“我还没有结婚呢!”我们都被逗乐了,阿芳总是这样无聊。阿英提议:“每人许个愿吧!就像真的即将永别一样。”阿英希望家人能够平安,别无他求。我说我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们都笑我,临死了还有这种野心。我觉得不可能发生地震,但又有些担心和害怕。我想,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阿月讲起了唐山大地震,说那时候用大炮在山上炸个大洞,订做了几十万只草袋子把死人装了,全部埋入大坑中。我边听边想象着那些可怕的情景。末了,大家又都恨阿月讲出这样恐怖的故事来。
阿芳说出去“探听”一下。不一会儿,只听咣当一声,阿芳气喘吁吁闯进来说:“大事不好了!”我们问怎么了,她说她的朋友听说电视台已经下了通告,今晚有6.8级地震,犹如一颗炸弹投入室内一般,当即,空气凝固了。“快跑哇!”阿芳喊道,像立刻要地震似的。我们开了灯,忙乱地收拾包裹。这时,别的寝室也骚动了,不知是消息长了眼,还是怎么的,有的人已经跑出了宿舍楼。阿芳自己也先跑得无影无踪了,只剩下我与阿月和阿英。外面太冷了,我们想来想去没地方去。如果老在外面非得冻死不可,目前形势是宿舍楼中还有很多人没有离开。“天塌大家死嘛。”我们决定“等待地震”。事实上,我们并不十分害怕。
苦苦地等待着地震,无聊地坐在床上,盯着屋顶是否晃动。我们做好了准备:随时冲出去。但现在总得有点事做呀,阿英找来了录音机,一听才知道是陈百强的《偏偏喜欢你》,越听心里越不舒服。忽然阿月大叫:“哎呀!太晦气了,陈百强都死了,怎能听死人唱歌呢?”又一盘黄家驹的,再听一盘是张雨生的,又找出的是邓丽君的。“完了,这可不是好兆头。”终于,我找出了一盘摇滚乐。震撼人心的音乐终于赶走了恐惧。我们把话题转到了“摇滚”上,谈“何伟”、“张楚”,说“零点”、“黑豹”……说着说着入了迷。后来大家都坚持不住了,困得打哈欠。
全上床了,阿月说:“震死怎么办啊?”我说:“死就死吧,死了什么也不知道了。”
渐渐地大家都睡着了。大约是天快亮了,阿月忽然从床上跳了起来,“地震了,我的床晃荡了!”她大叫道。我说:“地什么震,纯属造谣!”阿月又惊魂未定地倒了下去。可怜的阿月,她可能被吓成了神经病。
天亮了,整个世界依然如故。
我真不敢相信自己怎么会相信这样一个谎言,这是一个多么荒唐的故事啊。写作导航(二)
站好位置,选准角度
什么是叙述的角度呢?简言之,叙述角度就是“谁”站在什么“位置”向读者去讲述故事的问题。“谁”指“人称”,“位置”就是“参与度”。“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或复合人称来叙述,“位置”就是事件或情节的直接参与者或旁观者。
选取不同的叙述角度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这就如同摄影,如果你用“广角镜头”拍摄,画面会视野开阔;如果你用“鱼眼镜头”拍摄,画面则极富视觉冲击力。处理方法不同,读者的艺术感受也不一样。
选什么角度才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呢?
1.虚实法
虚实法即“我”在作品中只是虚设的人物,去掉“我”并不影响“他”的故事完整性。即“我”在作品中只是“他”的故事的目击者、叙述者、见证者。“我”与“他”的故事有机结合可增强作品的现场真实感与感染力,丰富作品的层次与内涵。这些手法在短篇小说或散文中较为常见,它既可节省笔墨,又可增加文章内涵,还可以给人全新视觉感受。这些手法就像电影中的主观镜头,深深烙上作者强烈的主观感受,具有强烈的抒彩。比如下面两段文字:
距今29年前,我17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门进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门进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限而忽然消失。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上。然后偷偷地仰起头来看看,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怀李叔同先生》)
文中的“我”是丰子恺先生,他以“我”的亲见来写李叔同先生,让这个故事如同发生在读者面前,从而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
这天,我恐怕是向母亲要的钱多了一点。继父也似乎多喝了点酒。他的话特多,且含糊不清。经过母亲的翻译,才知道——他说我已是条汉子了,不能老呆在家里吃闲饭,将来他们两口子总会死的,到时再想到创家立业便来不及了,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可和他学习补鞋,现在补鞋的赚头也很不错。
这是什么话!我一气之下,三天不回家,后来还是母亲和小妹把我从我的同学家找回去的。
我了解到县城那家裘一品画斋,代人出售画作,我跃跃欲试,手舞之,足蹈之。
经过七天七夜的苦战,我终于完成了一幅油画,题为《傍晚》。长1.5米、高0.8米的画面上,是一条铺满落叶的小街,一位婵美的姑娘在街上缓行,头部斜侧,深情回眸,街尽头是如血的夕阳。(《继父》)
文中“我”是一个高考落榜生,喜欢画画,与继父产生了矛盾冲突,冲突中两人的性格更美丽。“我”与“他”由误会而产生隔膜,由冲突而彰显美丽,这就是“我”与“他”相互的衬托写法。
2.非正常人(如疯子、傻子、狂人……视角)看世界的方法
注意这里的“疯子、傻子、狂人”是世俗人眼中的,绝不是真的“疯子、傻子、狂人”。请看鲁迅的《狂人日记》: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铁青。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么仇,他们也这样。忍不住大声说:“你告诉我!”他们可就跑了。
正常人看来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在狂人心里却忐忑不安。没“月光”,他觉得“不妙”;赵贵翁眼色很“怪”,似乎想害他;有些人的“笑”,更让他感到没安好心:这是常人感觉不到的疯人世界。其实,鲁迅笔下的“狂人”是一个清醒的战士,他那不合乎常规的行为思想,让正常人觉得他“疯”了。但是,这个“疯子”却以犀利的眼光看透旧中国“吃人”的本质。这样写极具独特的审美价值。
3.非人(如猫眼、狗眼、龟眼、鱼眼……视角)看世界的方法
这样的文章会给人全新感受,全新的视野,让读者看到一个崭新的世界。这种审美处理方法,可有效升格你的文章。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简单、机械、平面地写,要赋予“猫眼、狗眼、龟眼、鱼眼……”一定的美学层次与内涵。同学们不妨细细研读卡夫卡的《变形记》。
我就是干死的那一条
太阳用一种丝毫没有道理的方式美丽着,不容分辩,不容忽视。我想欢呼,可当我看到伙计们和朋友的绝望的眼神时,我知道不能这么做。我也感觉到了身边的水的减少。我呼吸困难,一方面因为受了震撼,另一方面是因为水真的不多了。
因为太阳,水消失得很快,我朝向太阳的那一面开始干燥、发紧,很疼——阳光的触摸没有我想象的那么舒服,但我就是没有办法恨他。没有办法,虽然我的身边是一片诅咒声,我只想大喊,我没有办法恨他。
我还能活着吗?这个问题没什么意义,我似乎倾向死亡,我又似乎没再理解死亡,思维从没这样混乱过,大概是因为身体上的——痛苦。
是真的痛苦,那是一种撕裂的感觉,整个的身体都像在燃烧,都像是有利器在扎。我也第一次把肉体的存在感觉得如此真实,我的肉体在慢慢死去。
我的思维很乱,太阳太亮了,可作为鱼我是闭不上眼睛的。
这里从小鱼的视角去感受世界,十分真切自然,你看这文字写得多好:“水消失得很快,我朝向太阳的那一面开始干燥、发紧,很疼——阳光的触摸没有我想象的那么舒服。”鱼的那种对生命的渴望,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的讴歌,具有极强的震撼力。这里以第一人称“我”叙述,“我”作为作品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叙述视点,极富创意。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大家都知道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他做饭会把手表与鸡蛋一块煮;他只买夹衫,不买棉衣,夹衫放上棉絮就当棉袄;他买收音机要二手的,稍加修理比得上新的,修不好也可原价卖出。许多人说,这个人是“疯子”“傻子”。
请模仿《狂人日记》,从一个“疯子”或“傻子”的视角去叙述自己的一个生活片断。字数不超过700字。
例文:
我就是那只兔子
是谁又炒作龟兔赛跑的故事?我很生气!因为我就是那只兔子!我有理由生气,因为偶然的失败,却成为千古笑柄,我怎么这么倒霉呀!
这次乌龟又上门挑衅,我就知道这里面有名堂。乌龟这小子,居然要跟我比赛,你说这里面能没有猫腻吗?乌龟这几年搞水产养殖赚了几个钱,就不知道他是谁了!我不理他,他就站在门外唱:“胆小兔,胆小兔,见到乌龟吓得哭……”我忍无可忍,比就比!我倒要看看他能玩出什么花样!
到了比赛现场,我目瞪口呆:居然王八当裁判!我们动物比赛有规定,不能请与参赛双方同类的动物当裁判员。我上诉有失公平。乌龟笑着说:“谁说我和王八是同类?既不同姓,又不同宗。”我哑口无言,拿不出证据,只能参赛。
“我要让乌龟输得很惨!”枪声一响,我像离弦的箭一样射了出去。但我很快发现我错了!裁判吹着刺耳的哨音,示意我犯规了。我茫然停下脚步,莫名其妙地看着裁判。“跑的姿势不对,”裁判指着我的鼻子说,“必须保证三只脚着地,同时有两只或两只以上的脚离地违规。”岂有此理!难道我跟乌龟比赛就得像他一样爬?但是裁判不听我分辩,他说这是比赛规定,如果我不服从判决,就判决乌龟赢了。爬就爬吧,我就不信我会输给乌龟!我重新站在了起跑线上,此时乌龟已爬出了好长一段路,但是裁判假装没看到,我也懒得计较,我不想再耽误时间了。我相信自己不会输!
我终于爬到了终点,我大汗淋漓。还未等我喘口气,我就被另两只王八抓住了。我吓了一跳:“你们想干什么?”“别这么紧张嘛!”一只王八转动着绿豆眼,笑眯眯地开了口,“尿检。”我疲惫极了,躺在终点线旁边的一棵大树下睡着了。
一阵欢呼声把我吵醒了,我睁开眼发现乌龟终于爬到了终点。裁判正在宣布乌龟赢了。我愤怒了!我冲到裁判身边,大声争辩。裁判冷笑着扔给我一张纸说:“你服用了兴奋剂,比赛成绩取消!”我愣了。
名师点评:以龟兔写人事,有蒲松龄聊斋的笔法。鲁迅评价《聊斋志异》时说:“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今天用这种写法可给文章带来一丝新气象,使文章有更多的文化背景,更多的现实意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好文章古今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