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第6课《风筝》教学资料(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鄂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第6课《风筝》教学资料(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鄂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9 15:50:36

文档简介

课件11张PPT。1风筝鲁迅风筝鲁迅3朗 读 感 知
品 味 亲 情
你做得到吗?明确风筝识目标4 什物 惊惶 瑟缩 嫌恶 伶仃

丫杈 虐杀 堕 苦心孤诣 憔悴
初识风筝查预习5话说风筝知文意(提示:在文中勾画词语来填 空并说明理由)61、兄弟二人对风筝的态度各是什么?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来? 2、评一评:你能评价兄长的做法吗?品析风筝解人意7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他共有兄弟三人: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这次冲突就发生在老大与老三之间。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长兄如父”,作为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弟,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并且做他们的保护人。 补充介绍感真情81、想一想:20年后是什么原因使鲁迅的情感和心理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探究风筝悟亲情9 讲一讲:让我们一起荡着记忆的小舟,走进心海.讲一件曾经触动你心灵的事,诉说亲人之间的爱,体会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 反思风筝话真情10 一篇名作,带给人的思考总是深厚而丰富的,思想家的文章尤其如此。当你尝试着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这篇作品时,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拓展风筝看主题11以“冲突和误解中的亲情”为话题,写一篇300字以上的文章品味真情写故事《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过程和方法目标:抓住精彩的段落,深入领会重点语句。对文章的感知由整体到局部,感悟作品中的亲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手足之情,珍视家庭亲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感知文意;
2、涵泳品味,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
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学内容及步骤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风筝,飞吧》,创设情境,学生各抒己见并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文本。
(1、恰当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是导入新课的要求,还能够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的自我需求活动。)
(2、正如新课标建议“利用阅读期待,提高阅读质量”)
二、明确任务,目标引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上课伊始,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一开始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
三、资料助读,检查预习
1、生字词;
2、作者介绍。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活动一:走进文本,了解风筝故事
大屏幕显示思考题:
1、说一说,谈一谈:这是一个 的风筝
2、交流感受
(此环节设计是基于新课标建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五、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活动二:走近鲁迅,把握情感变化
1、品读3——4段
品一品:兄弟二人对风筝的态度各是什么?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来?
(新课标对初中学生提出了“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阅读要求。)
读一读:你能读出这种态度吗?
(新课标建议“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评一评:你能评价兄长的做法吗?
(在学生有疑问和分歧的时候再进行相关背景介绍,有指点迷津的作用,学生豁然开朗)
2、品读5——12段
心灵对话
(基于新课标建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此环节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六、体验反思,拓展文本
活动三:走进心海,感悟至爱亲情
(基于新课标建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此环节让学生走出文本,体验反思自己的家庭生活,实现了学生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教师小结
七、探究“风筝”现象,小结课文
1、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主旨
2、教师小结
(此环节设计基于新课标建议: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