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 认识厘米 教案
1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不同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明确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操作等学习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估计能力和表达能力,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2学情分析
? ? 首先让学生通过问题情境引起思考,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 ?其次认识厘米不只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这个单位名称,更重要的是通过动手实践及课堂上信息技术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积累活动经验。
? ? ?最重要的一点是“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学生在这节课经历的学习过程和参与的活动也为以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让这一节课成为“知识迁移和生长的起始课和关键课”。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 ? ?认识直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难点:
? ?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估计长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课前谈话,
一、课前谈话、学情调查
题1:下面的铅笔的长度是多少?
题2:下面彩条的长度是多少?
题3:小兔、小松鼠、小熊分别在家里测量了一个物体的长度,结果如下:
请你猜一猜:谁家的东西最长?
活动2【导入】故事引入
1、故事激趣引入、统一测量标准。
?? ??原来在森林里,这三个小动物的好朋友的长颈鹿要过生日了,他们商量着找裁缝大象伯伯做一条围巾作为礼物,大象伯伯要小动物们告诉他:围巾的长度,才能做出合适的围巾。为了给长颈鹿一个惊喜,他们悄悄拿了一条长颈鹿的旧围巾来量一量。原来他们测量的是同一条“围巾”,测量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
?? ?总结:不错,原来测量时用的标准不一样,结果也就不一样。测量不出准确的长度,那礼物就送不成了。不过,聪明的大象伯伯给他们想了一个办法。给了他们每人一段一样长的纸片!
活动3【讲授】统一测量标准,引出“单位长度”
2、统一测量标准、学习“单位长度”
(1)出示相同的单位长度
(2)用单位长度度量
总结:看来用一样长的纸片去量,测量的结果也会一样。
(3)揭示单位长度
活动4【活动】用单位长度构建尺子,认识直尺
1、研究几个“单位长度”
2个、5个单位、10个单位长度分别有多长呢??????
2、用“单位长度”测量,引出刻度。
3、迁移认识现实中的尺子
师:刚才的长纸条是由一个一个的单位长度连接起来的,既然小朋友都说他想尺子。那尺子上有这样一个一个单位长度呢?
总结:这样的一个单位长度就是1厘米,你还能找到哪些1厘米。
4、集体活动验证:
总结:通过刚才的动手比较,发现你的尺子上的1厘米都是一样长的。
5、同桌合作研究验证
出示问题:不同尺子上的1厘米是一样长吗?(大屏幕出示)
(1)猜一猜
(2)同桌小组合作研究
6、研究展示汇报
(1)请2个组的学生汇报
(2)有没有同学研究出来同桌两人的1厘米是不一样长的?
(3)猜一猜:与老师的卷尺比,1厘米的尺子。
总结:虽然我们的尺子不一样,但是尺子上的1厘米都是一样的。
(4)那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我们来比划比划。
7、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总结:当我们身边没有尺子的时候,身体上的1厘米就可以帮帮忙!
活动5【练习】运用“厘米”这个长度单位
1、0起点对齐的读数练习
2、0起点不对齐的读数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