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步测与目测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2.能够进行简单的步测和目测。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估算能力。
5.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尝试目测物体长度。
2.认识步长,会运用数量关系求出平均步长,并运用平均步距求总长。
教学难点:
1.尝试通过步测来估测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卷尺、彩色粘纸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一棵大树高约6( )。
(2)铅笔盒长约22( )。
(3)一块小方毛巾边长约3( )。
(4)小明家离学校约5( )。
①千米 ②米 ③分米 ④厘米
2.复习长度单位。
二.目测(用眼睛来估量一段距离的长度)。
1.目测水笔的长度和地板的宽度。
比较后发现水笔的长度和地板的宽度相等,说明目测受远近、排列的稀疏等影响。
目测墙砖宽度,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
2.学生活动一:目测教室的宽度。
问:有什么办法让目测比较准确?
3.借助前面目测的地板宽度、瓷砖宽度等参照物使目测结果合理。
三.步测(根据步长菇凉一段距离的长度)。
1.认识步长。
(1)步长:就是脚尖到脚尖或者脚跟到脚跟之间的距离。
(2)用两支铅笔互相摆一摆步长。
2.学生活动二:求出自己的平均步长。
出示数量关系:总长度÷步数=平均步长
3.学生活动三:步测教室的长度。
从教室的前门走到后门,大约走几步?长约几米?
出示数量关系:平均步长×步长=总长度
4.解决问题。
小方走一步的平均步长40厘米,从家门口到学校门口走了425步,家门口到学校门口大约多少米?
四.先目测再步测。
课外学生活动四:先目测长度,再步测,最后和测量结果比一比。
项目
目测结果
步测结果
测量结果
篮球场的宽
走廊的长
小区门口到自己家楼下
五.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步测、目测的意义,通过实践活动,测量自己的平均步长。能用步测和目测的方法估测距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应用意识。教学的中点使用布的的方法估测距离。教学时我先从目测入手,结合随身携带的尺子:手指宽度约1cm;一拃约1dm;手臂长度加身体宽度约1m等,来估测水笔的长度、地板的宽度、墙砖的长度以及学生到老师做之间的距离。由近及远,有依托,有比较。通过地板宽度和水笔长度相等的现象从而体会到目测容易受干扰,需要有参照物才能合理目测。在学生活动一:估测教室宽度时,学生很自觉地运用地板宽度、墙砖长度以及学生手臂相连等参照物进行合理目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如果在户外,没有这些参照物怎么估测距离?进而引出用随身携带的工具步测距离。然后让学生经过指出步长,测量步长,计算平均步长,运用平均步长步测教室长度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整节课,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活跃浓厚。在目测教室宽度时,学生的智慧得到了极大地调动。再求平均步长的这个环节,几条胶带划分出的活动区域,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经历了记录、计算和校验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体验了这个概念的形成过程。
最大的不足之处是学生缺少活动的经验和时间的保证,有的孩子不能很快地找到活动要领,例如在计算平均步长时孩子跨出的步子很大,但是在后面利用平均步长测量教室长度时步子迈得却比较小,使得步测结果偏差较大。我想课堂上的35分钟是有限的,学生生成这样那样的状况是非常珍贵的,在后续的学习中提醒自己要更多更好地为学生创造活动的机会,在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课件9张PPT。2.10 步测与目测准备练习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一棵大树高约6( )。
(2)铅笔盒长约22( )。
(3)一块小方毛巾边长约3( )。
(4)小明家离学校约5( )。
①千米 ②米 ③分米 ④厘米②④③①目测用眼睛来估量一段距离的长度 活动一:目测教室的宽度。步测步测是根据步长估量一段距离的长度。 步测活动二:求出自己的平均步长。总长度÷步数=平均步长活动三:步测教室的长度。从教室的前门走到后门,大约走几步?
长约几米?平均步长×步数=总长度71×40=2840(厘米)
≈ 28(米)答:篮球场长约28米。 425×40
=(400+25)×40
=16000+1000
=17000(厘米)
=170(米)小方走一步的平均步长40厘米,从家门口到学校门口走了425步,家门口到学校门口大约多少米?答:家门口到学校门口大约170米。先目测,再步测活动四:先目测长度,再步测,最后和测量结果比一比。步测与目测没有测量工具,对测量结果要求不需特别准确平均步长×步数=总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