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训练4 “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
一、夯基训练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导学号50740018)
(1)历史其实无处不在。在你我生活的城市里,每一幢由逝去时代留下的老建筑都是一页 的活的史书。
(2)在原则问题上,党员干部应该有自己的鲜明立场,采取 的态度是极不负责任的。
(3)大学里农村学子的减少,根本上暴露的还是长期以来普遍存在且已 的教育均衡问题。
A.触手可及 模棱两可 饱受诟病
B.触手可及
似是而非
饱受诟病
C.唾手可得
模棱两可
饱受批评
D.唾手可得
似是而非
饱受批评
答案:A
解析:触手可及: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唾手可得:形容非常容易得到。模棱两可:对事情不置可否,这样也行,那样也行,没有明确的态度或意见。似是而非:好像对,实际上并不对。饱受诟病:遭受非议,被挑出来很多毛病,多指事件。饱受批评的对象多指人。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导学号50740019)
A.韩国大邱世界田径锦标赛意外迭出,博尔特因抢跑被取消比赛资格,而罗伯斯则因在比赛中干扰刘翔被剥夺到手的金牌。
B.厦深铁路开通后,铁路沿线城市和台湾金门、马祖地区联手推出数百项优惠政策,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
C.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D.电子商务能否成为互联网商业的一个支柱,取决于一个前提,就是它能让更多的消费者、商家和合作网站从中受益。
答案:A
解析:B项,成分残缺,应在“多样化的旅游”后面加上“需求”;C项,“都靠的是利用”句式杂糅;D项,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
报告把改变膳食结构作为减排的第四项重要措施,即鼓励“多吃菜、少吃肉”。世卫组织公共卫生和环境司协调员卡洛斯·多拉认为 “这就是改变我们的膳食结构,减少肉类及肉制品的摄入,更多食用富合营养的蔬菜,促进人类的健康。因为这意味着少盐、低脂肪,更少摄入有害健康的肉食成分,减少心脏疾病和中风的发生。”
A.这不仅有益于人们的健康,而且还有助于减少饲养牲畜导致的甲烷排放量
B.这不是有助于减少饲养牲畜导致的甲烷排放量,而是有益于人们的健康
C.这不是有益于人们的健康,而是有助于减少饲养牲畜导致的甲烷排放量
D.这不仅有助于减少饲养牲畜导致的甲烷排放量,而且还有益于人们的健康
答案:D
解析:由原文来看,该句应是递进关系,故排除B、C两项;再联系上下文,上文说“改变膳食结构”利处,下文说“少吃肉”的健康好处,故而答案选D项。
二、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7题。(导学号50740020)
陈翰笙:历史系走出的“中国农村经济首脑”
陈翰笙原名陈枢,1897年2月5日出生于无锡一个书香门第之家。浓厚的人文氛围,让陈翰笙自小就深受修身、爱国等传统思想的熏陶和浸润,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上天资聪颖,以及自身的刻苦用功,又让陈翰笙从七岁入东林小学读书时就品学兼优。
1915年秋天,他拿着母亲变卖嫁妆的首饰换得的两千大洋“留学经费”来到美国。不久,陈翰笙以名列第三的优异成绩毕业,被推荐到芝加哥大学做助教。之后,陈翰笙前往位于波士顿的哈佛大学,学习欧洲史并准备攻读博士学位。但只待了几个月,他就“急急地”转校去了万里之外的德国柏林大学。
原来,那时的波士顿,生活费用昂贵,非一般人所能承受,而德国却在一战后货币贬值厉害,一美元能兑现几亿马克,好多物品质优价廉。就这样,在史地研究所奥托赫契教授的指导下,陈翰笙系统地学习并研究了欧洲历史,最后以一篇《1911年瓜分阿尔巴尼亚的伦敦六国使节会议》的论文,获得了柏林大学的历史学博士学位。当时正在德国游访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看到此文后,大喜过望:“此人可执教于北大也!”随邀陈翰笙一道回国。这一年是1924年。
在当时的北京大学,陈翰笙是年龄最小的教员,仅有二十七岁。但他的课程却不少,既在历史系讲授欧美通史、史学史,又在法律系兼课,讲授美国宪法史。即便这样,他依然很从容。
陈翰笙很快在人才济济的北京大学脱颖而出。陈翰笙在北京大学执教时,李大钊是校长室秘书,兼任学校评议会议员。两人有同事之交,加上陈翰笙在革命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卓越才干和满腔热情,作为中共北方地区负责人的李大钊,当然是熟知而欣赏的。所以,当陈翰笙提出要参加共产党时,李大钊当即引导他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资本论》,并常常抽出时间来为他系统地讲解书中的重点难点,比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集中与垄断理论等。
1928年5月,陈翰笙开始了前后三次的中国农村经济实地考察。调查的结果,让陈翰笙揪心甚至痛苦不已:劳动力在广东一文不值,兵灾匪祸使得成片业已耕种的田地变成了长满杂草的荒野,香港、广州、汕头等地的银行、银号中堆积着大量的货币却不能用到农业生产上去……他黯然喟叹道:“这便是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解除这个矛盾,然后使可耕的土地尽量地开发,可用的人力合理地利用,可投放的资本大批地流转于农村,这样,农村的生产关系便能得到改善,而农村生产力也必然会提高。这样,中国今日的农村便不难从危机中挽救出来。”
调查结束后,他依据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先后写出了多篇调查报告,科学、准确地论证和揭示了中国农村经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和特点,同时指出:“农村的经济问题,是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进行土地革命,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很欣赏陈翰笙,不但知道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饱学之士,而且通过陈翰笙以往游历海外时发表和出版的文章,知道他精通英、俄、德、法、日等诸种语言。
“文革”中,陈翰笙受到冲击,被打倒并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虽遭迫害,但他没有低头折腰,而是想方设法继续致力于学术研究。
1979年,中国开启改革开放大幕。这时候,陈翰笙已是八十二岁高龄,且患上了严重的眼疾——青光眼和白内障,双目几近失明。但他心情舒畅,戏称自己是“二十八不倒翁”,先后担任了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兼职教授、世界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等多个职务,此外还担任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编委会主任、商务印书馆外国历史小丛书编委会主任等。每天,他干劲十足,常常一忙就是八九个小时。胡耀邦曾称赞陈翰笙:“这是一个好老头,我们这些人应该向做过好事的老人多问安!”
2002年2月,陈翰笙因呼吸道感染住进了北京协和医院,行动自此不便起来。他这才非常不情愿地过起了卧床静养的晚年生活,直至2004年3月13日在医院去世。
(选自《名人传记》<上半月>2014年第5期 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陈翰笙之所以在哈佛大学只待了几个月,就“急急地”转校去了柏林大学,原因是那时的波士顿,生活费用昂贵,而德国物品质优价廉。
B.1924年,陈翰笙是北京大学年龄最小的教员,也是课程最多的教员之一,既在历史系讲授欧美通史、史学史,又在法律系兼课,讲授美国宪法史。
C.陈翰笙在北京大学执教时,受到李大钊的欣赏,因为陈翰笙在革命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卓越才干和满腔热情,李大钊主动引导他阅读《资本论》。
D.新中国成立后,陈翰笙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赏识,在周恩来眼中,陈翰笙既是一位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饱学之士,也精通英、俄等诸种语言。
E.1979年后,八十二岁高龄的陈翰笙,虽然患上了严重的眼疾青光眼和白内障,双目几近失明,但却干劲十足,常常工作八九个小时。
答案:DE
解析:A项,“德国物品质优价廉”有误,原文是说“好多物品质优价廉”;B项,“课程最多的教员之一”表述不准确,原文只是说“他的课程却不少”;C项,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是说“当陈翰笙提出要参加共产党时,李大钊当即引导他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资本论》”。
5.本文第一段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交代陈翰笙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②交代人物自小就深受修身、爱国等传统思想的熏陶和浸润;③写出了陈翰笙具备成功的两个条件——天资聪颖和刻苦用功;④为下文介绍陈翰笙的成就作铺垫。
解析:题目虽然是考查第一自然段的作用,但应将其放在全篇中思考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6.陈翰笙围绕中国农村经济所做的三次实地考察,对其有着怎样的启发或警示 请结合材料分析。
参考答案:①劳动力一文不值,农村田地变成荒野,城市的银行中堆积着大量的货币不能用于农业生产;②中国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突出,必须尽快想办法改善;③得出解决农村经济唯一正确的道路,即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进行土地革命。
解析:首先找准答题信息区域,然后合理划分层次,可以从劳动力、中国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以及进行土地革命等角度分析。
7.陈翰笙在不同时期都能得到李大钊、周恩来、胡耀邦等人赏识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聪颖用功,热心革命。从北大脱颖而出,在革命活动中表现出来了卓越才干和满腔热情。②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精通英、俄、德、法、日等诸种语言。③遭受迫害,铮铮铁骨。“文革”中他虽遭受冲击,但没有低头折腰,而是想方设法继续学术研究。④年事已高,孜孜不倦。八十多岁高龄,且患严重眼疾,仍担任多种要职,干劲十足,忙碌不已。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陈翰笙身上的优秀品质,所以应通读全文,从其学识、热心革命、虽然遭受迫害还不低头、年事已高仍孜孜不倦等方面考虑作答。
三、语言运用
8.请根据对《“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的解读,抓住感触最深的一点,试写一对联颂扬孙中山先生。
答案示例:勤政爱民政绩卓著,平等博爱甘当公仆。
满腹才情布衣志,甘于淡泊总统情。
衣食住行尽布衣本色,平等博爱皆总统胸怀。
早怀大志先生不卑不亢,不事张扬总统高风亮节。
解析:注意对联的对仗特点和尾字平仄规律。
9.观察下面一幅漫画,写一段话描绘画面内容,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格。
(导学号50740021)
提示::图中要素为老鼠、玻璃罐、钞票。
参考答案:一只“硕鼠”,穿着西装,打着领带,拖着肥肠般的长尾巴,正想从铺着钞票的玻璃罐里逃出。无奈,任他满头大汗、高呼大喊,贪来的金钱撑肥了躯干,就是爬不出欲望的“牢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