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1同步训练5 华罗庚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必修1同步训练5 华罗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30 09:19: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训练5 华罗庚
一、夯基训练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导学号50740022)
(1)有的人本来准备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可最后只是    。
(2)他都知道误入歧途了,竟然不知    ,令人遗憾!
(3)他本来只想拍一部短片,回来发现题材太过庞大,于是    ,拍了一部长片。
A.改头换面   改弦易辙  改弦更张
B.改弦易辙
改弦更张
改头换面
C.改弦更张
改头换面
改弦易辙
D.改弦易辙
改头换面
改弦更张
答案:A
解析: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形式,不变内容(含贬义)。改弦易辙:改换琴弦,变更行车道路,比喻改变计划或做法。改弦更张:琴声不和谐,换了琴弦,重新安上,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做法。“改弦易辙”语义较“改弦更张”重,多指方向、道路、路线或其他根本的改变。根据(1)的语境,说的是没有做出根本的改变,所以应选“改头换面”;根据(2)的语境,说的是误入歧途,不能转变方向改错回头,所以应选“改弦易辙”;根据(3)的语境,说的是改变计划,所以应选“改弦更张”。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导学号50740023)
A.新建的武广高速铁路将对缓解京广铁路运力长期严重紧张局面、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中部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B.这种以社区居民楼院为中心,沿街楼房一二层为商业服务用房,集餐饮、购物、文体、教育、卫生、家教中介、资源回收等8项服务功能于一体,将成为我省未来推广的重点。
C.当克隆人的脚步越来越近的时候,我们应该及时思考和广泛讨论,并尽快建立健全有关克隆人的伦理、法律与社会问题的共识。
D.改革公费医疗制度、实施医疗保险的问题,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愉快接受的,还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答案:A
解析:B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在“一体”之后加上“的商业运作模式”之类的词语。C项,搭配不当,“健全”不能与“共识”搭配。D项,主客颠倒,去掉“对于”。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但是,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       ,       。       。       ,       。       。
①对中华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成为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 ②悠久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
③这是国学热兴起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④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是中国人之为中国人而不是美国人、日本人的唯一标志 ⑤合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⑥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更加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
A.①②④③⑥⑤    B.①④②⑥⑤③
C.⑥③①④②⑤
D.⑥⑤②④①③
答案:B
解析:本文段主要是分析国学热兴起的深层原因。文段开头强调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填空部分就得先分析为什么重要,而①②④三句就属于这个内容。根据这三句的逻辑关系及句间标点,可确定其顺序为①④②。第③句是整个文段总括,应放在最后;根据标点及⑤⑥两句逻辑关系,第⑥句应排在第⑤句之前。
二、延伸阅读
(2015·吉林长春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7题。(导学号50740024)
记住北大有个叫王瑶的教授
钱理群
王瑶教授去世,我们弟子献了一副挽联:“魏晋风度,为人但有真性情;‘五四’精神,传世岂无好文章。”我们把先生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鲁迅对魏晋风度有个概括,就是“清峻、通脱”。鲁迅也说:“我有时候很峻急,有时候很随便。”因此可以说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的。先生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也有鲁迅式的清醒、冷峻,敢于直面现实。先生说他“出语多谐”,面对那个时代严酷的事实,他却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达,这表现了一种心态,即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
先生这种危难中的坦然,给人的印象是难忘的。他去世后,林庚曾撰文回忆他在“文革”时的表现:他们都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并且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以示“斯文扫地”。林庚说我们都觉得非常窘迫、难堪,但王瑶却泰然处之,他“游刃有余,如入无人之地,穿过无数杂乱的脚下,就这么不急不慢地一路扫去”。
先生从来不给我们上课,第一次见面就打招呼说,你们平时没事不要来找我,一个星期只准去我家一次。我们一般都是下午四点以后去跟他闲聊,想到什么就谈什么:政治、思想、文化、人生等等,很少谈学术。他平时对我们放任不管,一入学开一个书单,你怎么读、怎么弄他通通不问。其实这个放任不管,我倒觉得正是抓住了学术研究的特点。学术研究是个人独立的自由的精神劳动,因此它从根底上就应该是散漫的。散漫,并不是无所事事,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有志于学术的学生,学术研究是他内在生命的需要,根本不需要督促,看起来他在闲荡,读闲书,其实总在思考。看起来漫不经心,其实是潜入生命与学术的深处,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这是不能管的,更不能乱管。搞学术就是得无为而治,先生深谙无为而治的奥妙。
但关键时候,先生也会点醒你,一点就让你终生难忘。在学术上,他只抓毕业论文,而且先要求学生提出两个论文选题,向他汇报设想,然后他给定一个题目,并点醒你做这个题目应该注意什么。比如我当初毕业论文就准备了两个题目:一个写鲁迅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艺术世界;另一个是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先生听了我的汇报以后说,你的第一个题目很有新意,但你自己还没有想清楚,短时间内也不容易想清楚,在不成熟、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急于写成论文,会有很多漏洞,答辩时很可能通不过,反而糟蹋了这个题目,不如存放起来,多酝酿几年以后再做,一做就把它做好。于是就定了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
更重要的,是先生给我们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先生曾经找我谈话,告诫我“不要急于发表文章”。他说:“我知道,你已经三十九岁了,你急于想在学术界出来,我很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劝你要沉住气,我们北大有个传统,叫作‘后发制人’。有的学者很年轻,很快就写出文章来,一举成名,但缺乏后劲,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是不足效法的。北大的传统是强调厚积薄发,你别着急,沉沉稳稳地做学问,好好地下功夫,慢慢地出来,但一旦出来就一发不可收,有源源不断的后劲,这才是真本事。”
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以后,先生又找我谈了一次话,使我终身受益。他说:“你现在留校了,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因为你在北大,这样,你的机会就非常多,但另一方面诱惑也非常多,你的头脑要清醒,要能抵挡住诱惑。很多人会约你写稿,要你做这样那样的有种种好处的事,你自己得想清楚,哪些文章你可以写,哪些文章你不可以写,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你要心里有数,要学会拒绝,不然的话,在各种诱惑面前,你会晕头转向,看起来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得了,名声也很大,但最后算总账,你把最主要的、你真正追求的东西丢了,你会发现你实际上是一事无成,那时候就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现在仔细想想,先生的师训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概括地说就是“沉潜”二字。要沉得住,潜下来,沉潜于学术的深处,生命的深处:这是做学问与做人的大境界。而急功近利、浮躁虚华,是做学问、做人的大敌。我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唯一可取之处,也是可以告慰先生的,就是我一直牢记师训,并身体力行。我从1960年大学毕业就雄心勃勃想做一个学者,直到1985年,才开始发出自己的独立的声音。可以说做了25年的准备,练了25年的内功,我的治学之路、人生之路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很艰苦,但也很充实,没有虚度。
(选自2011年11月5日《文汇报》,有删改)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王瑶教授曾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对此,他坦然处之,一点儿也不觉得窘迫难堪,这种危难中的坦然自如令人感叹。
B.王瑶教授认为那些一举成名之后就缺乏后劲的年轻学者没有真本事,他批评已经三十九岁的钱理群急功近利,违背了北大厚积薄发的传统。
C.王瑶教授基于对学生情况的深入了解,否定了作者为毕业论文准备的前一个题目,而建议他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
D.钱理群是王瑶教授的学生,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在学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侧面描写了王瑶对自己一生的深远影响,更显得真实可信。
E.本文追忆了王瑶教授峻急通脱的精神气质和独特的教学方式,在经济繁荣和变革的年代,面对着种种诱惑,记住王瑶教授是很有意义的。
答案:AE
解析:B项,“批评已经三十九岁的钱理群……”错误。C项,王瑶教授建议作者把“第一个题目”“存放起来,多酝酿几年以后再做”。D项,“侧面描写”理解有误,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在学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表明王瑶对学生尤其是自己一生的深远影响,属于正面描写;另外,文章对“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介绍不具体,只是说“直到1985年,才开始发出自己的独立的声音”。
5.王瑶教授的弟子为什么把他看作“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的,都包括“清峻”和“通脱”两方面,而王瑶具备这两个特点。②王瑶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有鲁迅式的清醒、冷峻,敢于直面现实。③王瑶有一种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文革”中,当其他知识分子因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而感觉窘迫、难堪时,王瑶却能泰然处之。
解析: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联系题干并明确“魏晋风度”与“‘五四’精神”在文中的具体内涵,然后确定答题区域——文章第一段文字所阐述的具体内容,最后分点概括。
6.王瑶教授指导学生的方法很特别,文本中有哪些体现 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①平时放任不管:从来不给学生上课,每周跟学生闲聊一回(或:无为而治,一入学只开一个书单,任学生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②在学术研究的关键时候点醒学生: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给予方向性的指点。③在人生的关键阶段点醒学生:给学生以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或“告诫学生要厚积薄发;教诲学生要抵制诱惑,学会拒绝”。)
解析:锁定信息区域,也就是文章第三、四、五段文字所叙述的有关内容,然后分层并概括层意,总结归纳。
7.作者把王瑶教授的师训概括为“沉潜”二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沉潜”作用的理解。
参考答案:“沉潜”是成就大学问大事业的必经之路。①“沉潜”有助于排除外在的干扰,静心做学问,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②“沉潜”有助于蓄势,对好的论文选题,在不成熟、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不急于完成,酝酿几年,才能做好;“沉潜”有助于厚积薄发,作者牢记导师沉潜的教诲,并身体力行。从1960年雄心勃勃想做一个学者,到1985年开始源源不断地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这是沉潜25年的必然结果。③“沉潜”有助于抵挡诱惑。沉潜于学术深处、生活深处,才能心无旁骛,潜心钻研,远离浮躁虚华,避免诱惑。
解析:结合文本内容,也就是要求考生对问题进行理解分析时必须立足文本内容,不能游离文本组织答案:。回答问题时,要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文本相关内容(能结合文本从三个角度合理阐释)并结合自己的认识,论述“沉潜”的具体作用。
三、语言运用
8.(2015·安徽高考)请根据上下文,在材料的空格处补写出恰当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12字。
文学形象如同绘画形象,一样是心中的形象,一样全凭虚构,一样先要用心来看。写人、写物、写环境,必须看得逼真,直至看到细节,方能落笔。①        ,绘画是片段静止的文学。文学用文字作画,所有文字都是色彩;②        ,所有的线条色彩都是语言。画非画,文非文,画亦文,文亦画。我画,不过再现一句诗、一阕词、一段散文而已;站在画面上千姿万态的树,全是感动过我的不同境遇中的人物,或者全是我自己;淌过纸表的流水,不论舒缓、疾进,还是迷茫虚渺,更是我一时真切的情绪,这与写作的心态又有何异
答案示例:①文学是绵延不断的画面 ②绘画是用线条色彩写作
解析:补充句子,关键是要读懂语段内容,尤其是上下句的内容,所补充的句子大多能从上下句中推测出来。如①处,侧重于下句“绘画是片段静止的文学”,据此可推测出应该是“文学是绵延不断的画面”“文学是连续活动的画面”之类的句子;②处的推断亦然。
9.有位记者对社会上各行各业年龄在18~28岁的青年人进行了调查,调查的问题是:你认为哪些阅读你最感兴趣 调查结果如下表:
内容
武侠言情
娱乐休闲
文学历史
时事政治
认同率
35.1%
32.5%
15.0%
17.4%
注每一类内容的认同率均指认同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百分比。
(1)调查结果表明:
(2)这种状况是否需要改变 请陈述理由。
参考答案:(1)对武侠言情和娱乐休闲感兴趣的超过2/3,对文学历史、时事政治感兴趣的不足1/3。(2)需要改变,因为青年代表着国家的希望,肩负着历史重任。
解析:(1)看清两栏的内容,再看相应的比例数据,最后整合成文字。(2)此题尽管是开放性题目,但不能表达与时代要求不同的观点。如果青年人大部分迷恋于“武侠言情”“娱乐休闲”,那么国家就失去了希望。可从这个角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