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1同步训练7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必修1同步训练7 留取丹心照汗青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30 09:2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训练7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千秋祭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凛冽/仓廪  押解/解数  寥落/未雨绸缪
B.簇拥/箭镞
长揖/辑录
抵达/扺掌而谈
C.戏谑/虐待
珠冠/冠名
咫尺/趾高气扬
D.恫吓/胴体
伺机/伺候
记载/三年五载
答案:B
解析:读音分别为:A项,lǐn,jiè/xiè,liáo/móu;B项,cù/zú,yī/jí,dǐ/zhǐ;C项,xuè/nüè,guān/guàn,zhǐ;D项,dòng,sì/cì,zǎi。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导学号50740029)
(1)文天祥三次罢官回归故里,辟文山隐居,在寄意泉林山水、啸傲风云之际,写下了一批寄情山水的诗章,以清高隐逸之情,寓    之志。
(2)读《水浒传》可以感受到梁山好汉    的英雄气概,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以从中领悟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3)各族干部群众坚决支持对暴恐分子进行严厉打击,大家要    、众志成城,用雷霆铁拳粉碎暴恐分子的罪恶阴谋。
A.愤世嫉俗  同仇敌忾  疾恶如仇
B.疾恶如仇  同仇敌忾  愤世嫉俗
C.愤世嫉俗  疾恶如仇  同仇敌忾
D.同仇敌忾  愤世嫉俗  疾恶如仇
答案:C
解析:“愤世嫉俗”,对不合理的社会和习俗表示愤恨憎恶。“疾恶如仇”,恨坏人坏事像痛恨仇敌一样。“同仇敌忾”,全体一致地仇恨敌人。(1)句指文天祥对现实不满,应用“愤世嫉俗”;(2)句指梁山好汉对坏人的痛恨,应用“疾恶如仇”;(3)句由“大家”“众志成城”可知应用“同仇敌忾”。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导学号50740030)
A.文天祥固然无法预见,700年后有个叫毛泽东的,把太史公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箴言,定音为人品人格。
B.有史以来,东方爱国主义圣坛上一副最具典型价值的人格,恰恰是在元大都兵马司的炼狱里丰盈、完满的结果。
C.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评判健康的标准。目前,许多都市人都面临着睡眠危机的影响。
D.一旦两种健康、健全的人格走碰头,就好比两股涌浪,在大洋上相激,又好比两颗基本粒子,在高能状态下相撞,谁又不能精确估出它所蕴藏的能量!
答案:C
解析:A项,成分残缺,在“人格”后加“的最高层次”。B项,成分赘余,去掉后面的“的结果”。D项,否定失当,去掉最后一句中的“不”。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需要不断同自然进行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并通过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改造与依赖、支配与受控,必然贯穿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部历程。                。这意味着环境受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生活环境恶劣,由此还会引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而也无法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整个社会将不能达到和谐状态。
A.人类不能实现生产发展和生态良好的统一,是因为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B.如果不能够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文明将面临着倒退甚至毁灭
C.只要没有改造、支配好自然,就会产生依赖、受控于自然环境的负面效应
D.如果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能实现生产和生态的良好的统一
答案:D
解析:A项,用因果复句,侧重说明“人类不能实现生产发展和生态良好的统一”的原因,与后面的描述衔接不严密。B项,“人类文明将面临着倒退甚至毁灭”过于夸大,超过了后面所有后果的程度,架空了后面的叙述内容,使后面的叙述似乎没有必要。C项,与B项相反,“产生依赖、受控于自然环境的负面效应”严重程度过轻,与后面后果严重的叙述不协调、不搭配。D项,前面说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后面说的是处理不好二者关系的结果。D项恰好是联系上下文的过渡句,程度分寸与前后文相配。
二、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导学号50740031)
①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洞前有水名韩江。皆因韩愈而名。
②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公元819年,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修路盖庙,劳民伤财。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③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12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也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
④但是,当他到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还算富庶,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当时在北方早已告别了奴隶制,这里却还在买卖人口,有钱人养奴成风。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这里简直就是茹毛饮血。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 按照当时的规矩,贬臣如罪人服刑,老老实实磨时间,等机会便是,决不会主动参政。但韩愈还是忍不住,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韩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的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不可想象,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州而贬袁州,八个月就干了这四件事。
⑤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面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韩愈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两次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所以苏东坡说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⑥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韩愈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江畔沉吟、蜀道叹难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这宏伟的韩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
⑦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荒蛮之地视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
(选自梁衡《人杰鬼雄》,有删节)
5.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人生的逆境大概可以分为四种,韩愈是处在人生的逆境中第二、第三两种逆境。
B.韩愈比屈原、李白多一层高明的原因在于他没有只停留在江畔沉吟、蜀道叹难上,而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
C.潮州地方偏僻,文化落后,有很多弊政陋习,在韩愈的努力之下大为改观。
D.韩愈在潮州发现当地乡学不兴、文化落后,所以他提倡并由此发展成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古文运动,开一代文章先河。
E.韩愈被贬后,面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于是奋不顾身地坚决抨击。
答案:DE
解析:D项,古文运动跟潮州没有必然联系。E项,“韩愈被贬后”说法不当,无论是贬前还是贬后,韩愈都是这个态度。
6.文章第⑥段说:“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请结合韩愈的经历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参考答案:①韩愈一生屡遭贬斥,仕途十分不顺,这是“悲”;②但韩愈能走出个人低落的心境,为官一方,造福百姓,做出了诸多业绩,这是“壮”;③如果韩愈没有为老百姓作出贡献,老百姓也不会纪念他。
解析:要紧扣题干中“悲”“壮”二字,结合韩愈的经历谈理解。
7.结合全文,韩愈言行一致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请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为官不说假话:针对宪宗迎佛骨冒死进谏。(2)为文不说空话:倡导古文运动,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3)为政务求实绩:为潮州人民做了四件实事,亲自参加平定叛乱,晚年时还亲自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
解析:梳理全文,可从韩愈为官、为文、为政三方面分析其言行一致的特点。
三、语言运用
8.补写下列有关节日的两副对联。注意:①内容与节日相关;②可以不考虑平仄。
(导学号50740032)
(1)端午 上联:赛龙舟不忘楚风余韵
(2)中秋 下联:明月千里寄相思
答案示例:(1)端午 下联:闻粽香尚思屈子忠魂
(2)中秋 上联:清风一缕拂丹桂
解析:本题着眼的两个传统节日——端午与中秋,一个以历史人文气息见长,一个以亲情意味见长,给出的上联与下联既有节日活动气息,又有明确的节日意象,有利于引导学生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爱国思亲、忠勇爱家的美好品德。拟写答案时要抓住节日的习俗特点,上下句句式相同,词性要相对。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有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这些都是可以供选择的意象。
9.(2016·内蒙古包头一模)2016年伊始,习总书记强调在新的一年里要打扶贫攻坚战。下面是“中国扶贫基金会”标识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除文字之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字。
答案示例:该图由两只手和一个绸带围成的心形构成。整个图形表达了伸出一双手,献出自己的爱心,使贫困者得到帮助的美好愿望。
解析:图形包含“双手”和“心形”两个要素:“双手”,喻指奉献;“心形”,喻指爱心。据此分析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