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1同步训练14 《诗经》两首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必修1同步训练14 《诗经》两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30 11:1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训练14 《诗经》两首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说怿女美(通“悦”,喜爱)
自牧归荑(通“馈”,赠送)
B.氓之蚩蚩(通“媸媸”,笑嘻嘻的样子)
信誓旦旦(诚恳的样子)
C.匪我愆期(本指过失,过错,这里指延误)
体无咎言(责怪)
D.洵美且异(的确,确实)
匪来贸丝(通“非”,不是)
答案:C
解析:咎:不吉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B.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C.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D.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答案:A
解析:A项,古今义相同,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B项,古义:“以为”是“以之为”,省略句,意思是“把它作为”。今义:认为。C项,古义:“不爽”是“没有差错”的意思。今义:(身体、心情)不爽快。D项,古义:“至于”在这里是“到”的意思。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3.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导学号50740068)
A.
B.
C.
D.
答案:C
解析:A项,通“吁”/到;B项,助词,无实义/代词,代“这件事”;C项,都代指“你”;D项,形容词词头/代词,代“桑”。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答案:D
解析:D项“全部都是四言诗”错,也有不是四言的,如《伐檀》。
二、诗歌鉴赏
5.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导学号50740069)
夜 归
周 密
夜深归客依筇①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①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 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燐”“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解析:诗以“夜归”为题,又以“夜归”统摄全篇,赏析时一定要扣住“夜”“归”二字。深夜归客,倚杖而行,冷燐土塍、泥径之路,艰难滑“行”,临到家门,看到“补衣灯”,诗人表现的是一种百感交集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感,围绕此线索不难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 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射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解析:此题要求宽泛,言之成理即可。诗的前三句侧重写诗人归家之切,而最后一句“补衣灯”的特写镜头给读者展开无尽的想象空间,是妻子、是母亲抑或其他亲人,要么一家老小不眠在昏黄的油灯下苦苦盼着离家亲人的归来。我想家,家人想我,互动互盼,使情感为之升华。
三、语言运用
6.关于什么是诗,柏拉图说得很神秘,他认为诗是依诗神的驱遣,是神力所赐。但是台湾著名诗人痖弦则说得很简单:“月亮出来了——这不是诗,月亮来了——这才是诗。”你是怎样理解痖弦的这句话的
参考答案:“月亮出来了”,比较直观,是客观叙事;“月亮来了”,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富有美感。
7.观察下面的漫画,简要说明漫画的内容并揭示其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
(导学号50740070)
(1)内容:  (不超过60字)
(2)寓意:  (不超过20字)
答案示例:(1)一本语文书正在炉里燃烧,炉上煮着一锅热气腾腾的茶叶蛋,地上堆着一摞课本,旁边悬挂着个体户证书,贴着一张写有错别字的宣传报。
(2)讽刺轻文化重物质而导致的荒谬社会现象。
解析:观察漫画中的文字,勾勒漫画的内容。其寓意显然是关于精神文化和物质生活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