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训练15 离骚(节选)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奇葩(pā) 修姱(kuā)
鸷鸟(zhǐ)
謇(jiǎn)
B.侘傺(chì)
揽茝(chén)
羁(jī)
偭(miǎn)
C.延伫(zhù)
谣诼(zhuó)
骚体(sāo)
忳(tún)
D.攘诟(rǎnɡ)
溘死(kè)
芰荷(zhī)
谇(suì)
答案:C
解析:A项,“鸷”应读“zhì”;B项,“茝”应读“chǎi”;D项,“芰”应读“jì”。
2.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②谣诼谓余以善淫(放荡) ③延伫乎吾将反(久久) ④回朕车以复路兮(皇帝的自称) ⑤进不入以离尤兮(入朝廷当官)
⑥忍尤而攘诟(排斥) ⑦宁溘死以流亡兮(突然) ⑧苟余情其信芳(苟且)
A.①③⑤⑦ B.①③⑦⑧
C.②④⑥⑧
D.①④⑥⑦
答案:C
解析:②诼,诽谤;④朕,我,“皇帝的自称”是后起之意;⑥攘,容忍;⑧苟,只要。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导学号50740071)
A.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B.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C.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D.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答案:B
解析:A、C、D三项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B项为形容词用作动词。
4.在下列横线上补出原文诗句。
(1)表现诗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诗句:“ ”
(2)表现诗人疾恶如仇、不与群小同流合污的诗句:“ ”
(3)表现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诗句:“ ”
(4)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诗句:“ ”
答案:(1)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二、诗歌鉴赏
5.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导学号50740072)
[正宫]小梁州·九日渡江①
汤 式
秋风江上棹孤舟②,烟水悠悠。伤心无句赋登楼③,山容瘦,老树替人愁。[幺]樽前醉把茱萸嗅,问相知几个白头 乐可酬,人非旧,黄花时候,难比旧风流。
注①九日:重阳。江:指长江。②棹:划船。③汉末王粲去荆州投奔刘表,未被重视,偶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抒写心志。
(1)本曲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全曲简要分析。
(2)“山容瘦,老树替人愁”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本曲抒写了作者落魄江湖间的羁旅情愁。首句刻画了萧瑟秋风中孤独泛舟,渺无去处的孤独者形象;“伤心无句”抒写了主人公落魄江湖,怀才不遇的悲慨;“相知几个白头”,也隐含着对世事变迁的慨叹。
(2)运用了拟人和情景交融的手法,“山瘦”“树愁”,赋予山、树以人的情思,同时营造出一派萧索、悲凉的意境;景中含情,情融于景,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无常、人生易老(不得志、壮志难酬)的感慨及重阳佳节的羁旅情愁(对家人的思念)。
三、语言运用
6.根据例句补写两个例证,构成排比句。
心正则笔直。战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枉遭放逐,仍心系楚国,不是写下了忧愁幽思、感天动地的《离骚》
答案示例:唐代的大诗人杜甫,身经乱世,仍关心天下寒士,不是写下了感叹时世、渴救众生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宋代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一片磁心,不指南方死不休,不是写下了气贯长虹、豪情万丈的《正气歌》
解析:举例要符合主旨“心正则笔直”。
7.(1)品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其中隐含的人物故事和节日习俗。
它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人物故事:
节日习俗:
(2)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特别是每一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这种忽视传统节日深层内涵的现象,你如何看待 班上同学对此要举办一个小论坛,请你为本次论坛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看法:
宣传标语:
参考答案:(1)人物故事:屈原投江
节日习俗:吃粽子、插艾叶
(2)看法示例:我们不仅要过“物质的节”,而且要过“精神的节”。传统文化需要发扬光大,传统节日不能仅是“小吃节”。
宣传标语示例:彰显民族文化瑰宝,弘扬中华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