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训练16 孔雀东南飞(并序)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狭隘/溢美 儒教/懦弱 锤炼/椎心泣血
B.缝纫/坚韧
铃铛/饼铛
纨绔/阪上走丸
C.窈窕/执拗
纤巧/拉纤
哽咽/狼吞虎咽
D.磐石/涅槃
踯躅/踟蹰
磋商/嗟来之食
答案:C
解析:读音分别为:A项,ài/yì,rú/nuò,chuí;B项,rèn,dang/chēng,wán;C项,yǎo/niù,xiān/qiàn,yè/yàn;D项,pán,zhí/chí,cuō/jiē。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留待作遗施 施:赠送,施与
B.适得府君书
适:恰好
C.便可白公姥
白:告诉,禀告
D.寻遣丞请还
寻:不久
答案:B
解析:适:刚才。
3.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同一类语言现象的一项是
( )
A.便可白公姥
B.昼夜勤作息
C.否泰如天地
D.我有亲父母
答案:C
解析:A、B、D三项中加点的词都是偏义复词,分别偏在“姥”“作”“母”上。而C项“否泰”不是偏义复词。
4.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自可断来信
B.叶叶相交通
C.府吏见丁宁
D.感君区区怀
答案:C
解析:C项,古今义相同,嘱咐。A项,信使,报信的人,这里指媒婆;B项,交错,这里指挨在一起;D项,诚挚。
5.下列加点的虚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府吏见丁宁
②渐见愁煎迫
B.①君尔妾亦然
②作计乃尔立
C.①会不相从许
②怅然遥相望
D.①故作不良计
②大人故嫌迟
答案:A
解析:A项,①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②被,介词。B项,都是代词,相当于“这样”;C项,都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D项,都是故意。
二、诗歌鉴赏
6.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导学号50740073)
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
[唐]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1)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但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或“多情”)、腼腆羞涩(或“羞涩”,或“腼腆”)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或“友爱”)、勇敢的采莲姑娘。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说明时应重点关注两首诗的三、四句。
(2)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 请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①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者答“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②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勾画人物形象,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两首诗都是先景后人、以景衬人,这一相同点不难看出;白诗采用了细节描写(“欲语低头笑”),也属显而易见,较难的是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导学号50740074)
上太行①
于 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1)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
(2)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参考答案:(1)动静结合,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生气;衬托,用鸟的渺小衬托秋空的辽阔,使诗歌意境更为开阔。
(2)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壮阔!大自然的壮阔正衬托出诗人的胸襟。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不倦为国事四处奔忙,矢志报国的志士形象,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
三、语言运用
8.请为《孔雀东南飞》的男主人公写一则简要的评语以表达自己对他的评价。不超过20字。
答案示例:(1)忠贞不渝,懦弱无能。
(2)虽生性懦弱,却也不惜拼死反抗,其勇可嘉!
(3)忠于爱情,敢于坚持,信守诺言,多情重义。
(4)一个信守诺言、敢于反抗、勇于担当的爱人。
解析:要纵观全文,结合全诗主旨,中肯评价。
9.(2016·四川凉山检测)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下面是一则有关“4·23世界读书日”的创意广告,请写出该广告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字。
(导学号50740075)
答案示例:构图要素:两本卷起的书组成一副望远镜。图形寓意:书本就如望远镜,有了书本,通过认真阅读,我们才能更清晰地感知身边世界的丰富、深邃与美好。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4·23世界读书日”指明了分析思考的方向,图形中卷起的物品是“书本”,组合的形状似“望远镜”;喻指书本如同“望远镜”,通过读书可以了解世界。作答时应体现广告“创意”的内涵。
易错提示
“创意”,顾名思义,指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等。画面的创意在于将“读书”与“望远”结合起来,揭示了设立“世界读书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