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10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演练(9分,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导学号50740061)
(1)九龙峰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泉水淙淙, ,如同蓬莱仙境,吸引着无数香客游人。
(2)这些普普通通的场景向世人证明,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历史进程中,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3)时下,许多大学生都选择了自主创业。乘着国家对“小微企业”扶持的春风,他们的事业 。
A.云蒸霞蔚 欣欣向荣 蒸蒸日上
B.欣欣向荣
云蒸霞蔚
蒸蒸日上
C.欣欣向荣
蒸蒸日上
云蒸霞蔚
D.蒸蒸日上
云蒸霞蔚
欣欣向荣
答案:A
解析:“云蒸霞蔚”,云气升腾,彩霞弥漫,形容景物灿烂绚丽。“欣欣向荣”形容草木茂盛,也形容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形容事业天天向上发展,十分兴旺。(1)句是形容自然景观,且强调“如同蓬莱仙境”,应用“云蒸霞蔚”;(2)句由“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可知应用“欣欣向荣”;(3)句强调一天比一天好,故应用“蒸蒸日上”。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
(导学号50740062)
A.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
B.今年11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9个百分点,其中,蔬菜价格上涨22.3%,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5.5%,食品价格同比上涨5.9%。
C.宋绍圣元年,中国大文豪苏东坡谪居惠州,对惠州西湖热情赞美,并资助建设西湖,曾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和感人的诗篇。
D.当今的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答案:C
解析:A项,语序不当,因而照应不周,应该说“深刻的说明和详细的规定”;B项,不合逻辑,“食品”与“蔬菜”“肉禽及其制品”不能并列;D项,主宾搭配不当,将“是”改为“处于”。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导学号50740063)
有的人一辈子都在做有用的事,事实却证明一辈子都毫无价值; 。前者的例子太多,不可尽数。后者的典型是“京城第一名家”王世襄,生于名门,却沉迷于各种“雕虫小技”,放鸽、养蛐、架鹰、走驹、掼跤、烹饪,玩出了文化,玩出了趣味。荷兰王子专程向他颁发2003年“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理由是:如果没有他,一部分中国文化还会被埋没很长时间。
A.有的人一辈子都想做点无用的事,留下的东西却让后人受用无穷
B.有的人一辈子都想做有用的事,留下的东西却让后人受用无穷
C.有的人一辈子总想做点无用的事,这样的人生当然价值连城
D.有的人一辈子总想做有用的事,这样的人生即使失败也很光荣
答案:A
解析:注意话题、内容与句式一致。根据后文内容,可知是讨论“有用”与“无用”的对比,可排除B、D两项;从前句可知应为转折关系,可排除C项。
二、诗歌鉴赏(9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导学号50740064)
绝 句
陈师道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①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注①可人:知己。
(1)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本诗中的“此”字指代哪两件事,为什么诗人只选取这两件事来写。(5分)
参考答案:“此”字指代前两句语意:读起来感到快意的书容易读完,知己相约却偏偏不来(或“书当快意”时,偏偏“读易尽”,而“客有可人”时,偏偏又“期不来”)。因为读书、交友历来是文人士子日常生活中最平常而最有意义的事情。
解析:抓住“此”指代的内容并从事例的特点入手。
(2)宋诗重理趣,请说说本诗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4分)
参考答案:人生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或:人生难得有多少“开怀”的事情。或: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解析:紧扣“好怀百岁几回开”,结合人生体会概括。
三、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20分)(导学号50740065)
流水写意
彭学明
①流水总是这样的,从一个山谷整装出发,满山奔走。流水的步态闪闪妩媚。流水的表情清亮秀美。流水的腰肢柔弱坚韧。流水像一个亦歌亦舞的诗人,以青山为题,以音乐为伴,写一首一泻千里的长诗。
②两岸的山谷危崖峭壁,崖壁的树木郁郁葱葱,清新的绿色云诡雾谲,灿烂的花朵儿孙满堂。披红戴绿的流水,犹如一支出嫁的唢呐,踩着宫商角徵羽,一段一段地道白,一程一程地数板,把两岸景物唱得斑斓绚丽,一派温情。花鼓戏的韵律、黄梅戏的节奏、河南梆子的念词,都如飞流直泻的秦腔秦调,在黄土地上高高低低,深深浅浅,信天漫游,这些水底跑动的音乐,常在寂静的山谷哗哗呼啸,清澈的嗓子和音符,成群结队地爬上石壁、挂在树梢。叮叮咚咚的流泉,则让我们想起琵琶、吉他、古筝、古笙,想起这些宫弦里楚楚动人的女人。一曲流水,就是一只长袖,飞动深宫欲海,民间衷情。古典的浪花,新鲜的笑脸,千回百转,常转常新。其实,流水本身就是女人柔弱无骨的精灵,摇摆的风姿,绰约秀丽,牵动两岸民俗、两岸风情。
③莺飞草长的时候,流水丰腴得又嫩又胖。一河一河的新绿,既似一锅划不开的米粥,又似一匹扯不断的丝绸,典雅素丽,流淌着胭脂的芬芳。看山山是绿的,看树树是绿的,看天天是绿的,看云云是绿的,整个世界都在绿水里掠过似的,绿淋淋滴!顺着流水的源头,我们看到流水插满了桃花和柳条。碰到有炊烟的地方,流水打一个结才走。碰到有果实的地方,流水打一个结才走。流水,总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旅人,有打不完的胭脂扣,拧不完的感情结。它恋山,山是它坚强厚实的胸膛。它恋树,树是它灵巧修长的手指。它恋草,草是它飘逸秀美的长发。当然,它也恋村,村是它安居乐业的家园。那些村子与花朵往往就在流水最美的地方绽放着,饭香与落花,漂泊在河床。
④剥开一座又一座青山,流水的肩头不仅落满了四季景色,也落满了风雨雪霜。鱼是流水最负盛名的舞蹈演员,飞翔的舞蹈,带动水乡民情。成群结队的鱼群,自由多变的舞型,像一梭子扫来扫去的子弹,击倒我们。蓄谋已久的鱼竿,就在这里纷纷下饵,长一根短一根,诱惑单纯的演员们。跳舞的鱼们被勾引上钩,满街的鱼香,在空中独行。那些船,是一只只远行的鞋子,在流水上面来来回回地跑了多年龙套,此刻歇息了,伴随鱼鹰休生养性,而桨,依然是一支推窗作画的笔,在水中入墨,水中切题,把一河水乡描得温情丛生。
⑤顺着流水,一个楚国的三闾大夫涉水而来,高高的个,飘飞的须,一席长衫,满目苦泪。求索,碰壁,再求索,再碰壁,金质的思想与水质的灵魂,使得他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世俗只需要愚昧,皇帝只需要昏庸,一切权贵都只需要谗言、媚笑、马屁,他只能选择雷电风雨的时候,把清白的良心投入清白的流水,只能以死作一次不朽的抗争。从此,一尾伤痕累累的鱼,总会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候游过来,让我们想起楚辞,想起离骚,想起端午龙船和那颗倔强沉浮、永不屈服的心。所有酷似汨罗的流水,就从离骚楚辞里流来,千年万年的端午龙舟,在离骚楚辞里竞渡。方块的汉字,竹制的书简,都密密麻麻地坐在船上,划着桨,擂着鼓,把一页页历史搅得天翻地覆、欢声雷动。屈原的诗与辞,繁茂地包围着我们,佩环叮当,衣裙窸窣,洗涤我们的肮脏与黑暗。
⑥无论涉水而过,还是隔水而居,我们都割不开流水的莫逆亲情。我们可以没衣穿没饭吃,但不能没水喝,没有水,我们就不能活。因此,让我们热爱流水,珍惜流水,让流水的光华,世世代代,与人相伴。听!流水的歌声,正从我们面前奔跑而过。
(节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节)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开头部分写流水“从一个山谷整装出发”,用抒情的笔调写出了流水的源头。作者从“步态”“表情”“腰肢”三个方面为我们刻画了流水“妩媚”“清亮秀美”“柔弱坚韧”的特点。
B.“古典的浪花,新鲜的笑脸,千回百转,常转常新”,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写灵动的流水,将流水欢快、活泼的形象印在读者的脑海深处。
C.第③段中作者写流水“恋山”“恋树”“恋草”“恋村”,将流水拟人化,表达出对流水的喜爱之情,极富诗意,让我们读来亲切自然。
D.“蓄谋已久的鱼竿……诱惑单纯的演员们”,“蓄谋已久”“诱惑”用词准确,把垂钓者阴险、狡诈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出对流水中的鱼儿遭遇的无限同情之意。
E.这篇散文以“流水写意”为题,作者驰骋想象,描绘了流水从山谷出发,流经青山大地的图景,抒发了对流水孕育两岸,世世代代带给人们幸福美满的生活的感激及热爱之情。
答案:BD
解析:B项,“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有误,“新鲜的笑脸”应是拟人的手法;D项,对用词分析错误,从后文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正好与此相反,而是写水乡渔民的幸福生活。
6.第⑤段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 这些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分)
参考答案:作者描述了拥有“金质的思想与水质的灵魂”的屈原这一类人因与世俗格格不入,将“清白的良心投入清白的流水”,殉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历史终将记起他们,流水也会不断地涤荡我们的灵魂。作者之所以这样写,从内容上来看,丰富了流水的内涵,使生生不息的流水富有了文化和历史的意蕴。从行文来看,作者匠心独运,先写自然的流水,再写流水历史中悲情的一面,这样就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段的内容和把握作者思路的能力。首先要掌握全文主要内容,然后具体分析本段的内容特点。第二问是考查作用,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不同,与上下文内容的关系不同,在结构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解答此类题一般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着眼。
7.以第②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方面的主要特点。(5分)
参考答案:①层次感强。如第一句作者由“山谷”写到“树木”和“绿”,再写到“花朵儿”,有条不紊,具体可感。②简明。多使用短句,语言简洁明白。如“一曲流水,就是一只长袖,飞动深宫欲海,民间衷情。古典的浪花,新鲜的笑脸,千回百转,常转常新”等。③生动。作者善于使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披红戴绿的流水,犹如一支出嫁的唢呐”“清澈的嗓子和音符,成群结队地爬上石壁、挂在树梢”等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本文是散文,散文的语言要求凝练、生动、优美,这些特点在这篇文章中有了很好的体现。作者紧紧扣住“流水”的特点,文思飞扬,调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或实或虚,行云流水,再加上文言功力深厚,使得本文语言摇曳多姿。
8.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对生生不息的流水的喜爱之情。作者以优美的笔调描绘出活泼、灵动的流水飞越山川大地的美姿,喜爱之情溢于言表。②对流水哺育水乡百姓的感激之情。文中写流水恋村,写水乡温情丛生,都流露出对流水的赞美之意。③对流水承载着历史意蕴的深刻反思。以清白的灵魂投入清白之水的屈原的悲剧,让后人不断地反省自我,洗涤我们灵魂深处的污垢。④希望人们喜欢流水,珍惜流水。既然无法割舍与流水的莫逆之情,我们应该珍惜流水,让流水永远在心中流淌。
解析:探究作品的情感意蕴,要依据文本思路,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进行合理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20分)(导学号50740066)
拜谒高原
庞天舒
①我对西藏不陌生,尽管从未踏足那片高原,却在不少电视片中领略过它迷人的雪域风光。
②雪山、朝圣者、无边无际的藏北高原、滚滚的牦牛群、酥油茶和糌粑……西藏在我心中永远站立在亘古的静止中,离现代社会那样遥远。
③我执拗地认为高原在等待我,终于,一个好时节,我向着高原行去。只是我不是一个孤独的不知路在何方的旅人,我们有一支队伍、一台大客车、充足的氧气瓶,有医生和数位经验丰富的“老西藏”,东道主为我们这行人选择了一个绝佳的旅行路线:由格尔木踏上千里青藏线。
④高原就这样迎面扑来了。
⑤此时,我就在这片高原上。
⑥当客车在兵站短暂地小憩时,我终于将双足立于高原之上,高原却在刹那间击溃了我,我成了这一行“高原反应”最严重者之一。心跳过速,头痛欲裂,呼吸艰难,简直到了需人搀扶才能站稳的地步。那真是一种无法躲藏的痛苦,在这无限广袤之中,你逃不掉,跳不开。高原真的贯穿了你的身心,强迫你面对它,拜谒它,让你承认自己的渺小。我展目凝视着,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确有一种难以言传的美丽,再配上纯净的湖蓝色的天穹和低低悬浮的白绵羊似的云彩,那份诗意的画面无与伦比。这里有一个优美的名字——可可西里草原,缓缓的是楚玛尔河。我记得我就这么站立了很久,阳光跳跃着强烈的色泽,刚硬湛蓝的高原之风吹来掠去。除了风的声音,一切是那样宁静,但是,不!你的目光四处触摸着,心中会突然撞进一个感觉:高原其实不静,它在腾动,它是活生生的。看了那连绵起伏的山脉,你会感到那巨大的生命的表情,山群裸着自己粗砺的骨骼,并且都是一副俯冲升腾的雄姿,一块块山岩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那些著名的山脉:喜马拉雅、昆仑、唐古拉、冈底斯仍在生长着。然而,天空却不容许它们再向上冲了,你还能感到那美丽的蓝湖一样的天穹气压极低,这可恨的低气压造成了我剧烈的头痛,让我的身子摇摇晃晃的总想仆倒。但我知道天空实际上压制的是高原。在地球的这一隅,蓝天在与高原抗衡着,天在按压着山,山一步步拱出天。
⑦当你在内地生活久了,目睹一条条清澈河流被工业废水污染,一片片森林被砍伐殆尽,人类入侵所有海洋使得鲸鱼们涌到海滩自杀……当你听到耕地以惊人的速度沙漠化,许多物种永远消失,你绝望透顶,你觉得自然是如此脆弱,人类世界这样轻易地就摧毁它占有它,地球毫无希望了。这时,你走上青藏高原,就会获得一份崭新的感觉,那高原以它自己独有的方式隆升着,它博大、莽苍、遒劲,什么也奈何不了,人类的侵占意识、开拓意识只能贴近它,却不能征服它。我知道高原上有许多城市,但更多的是地貌原始的广阔土地和一座座人类难以逾越的雪山。
⑧高原之上,人的形体渺小而微不足道,但是人却能够从心底蔓延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博大的精神和情怀。
(选自《绿叶》)
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以“拜谒高原”为题,意在表明对雪域高原的向往和仰慕之情。
B.文章以“我”对高原从仰慕到畏惧的情感变化为线索,逐层深入地揭示了高原给予人的种种启示。
C.文中描写了青藏高原的雄姿和美景,为下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反思作了铺垫。
D.文章第⑥段结尾句“在地球的这一隅,蓝天在与高原抗衡着,天在按压着山,山一步步拱出天”,意在表现高原顽强向上、敢于斗争的精神。
E.作者多次采用拟人手法,不仅使高原形象更加鲜明,而且也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答案:BD
解析:B项,“从仰慕到畏惧”的判断有误;D项,“表现高原顽强向上、敢于斗争的精神”表述不当。
10.作者在第②段描写自己心目中的高原景色,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5分)
参考答案:承上启下。照应第①段“在不少电视片中领略过它迷人的雪域风光”,证明他对高原并不陌生。引出后文自己亲眼所见的高原风光,为后文自己拜谒高原所产生的独特感受作铺垫。
解析:注意该段内容的特点及其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回答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11.第⑥段中作者说:“高原真的贯穿了你的身心。”请简要概括贯穿作者身心的高原具有怎样的特点。(5分)
参考答案:①无限广袤;②纯净诗意;③宁静;④腾动、有生命力。
解析:高原特点的描写集中在第⑥段,仔细阅读该段,抓住相关信息,如“在这无限广袤之中,你逃不掉,跳不开”“纯净的湖蓝色的天穹和低低悬浮的白绵羊似的云彩,那份诗意的画面无与伦比”“除了风的声音,一切是那样宁静”“高原其实不静,它在腾动,它是活生生的”,加以概括。
12.作者在末段向我们传达了自己拜谒高原获得的一些独特感受,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获得了哪些感受。(6分)
参考答案:①热爱自然(被高原难以言传的美震撼);②顽强生命力的启示(无论环境多么艰难,都应顽强向上);③敬畏自然(“人类的侵占意识、开拓意识只能贴近它,却不能征服它”)。
解析:问题虽然在末段,但涉及的感受却散落在⑥⑦⑧三段,需要深入领会,认真筛选和概括。
四、语言运用(12分,每小题4分)
13.(2015·课标全国高考Ⅱ)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 答案是否定的。 ① 。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型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 ② ,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③ 。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
答案示例:①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 ②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 ③通过质疑找出问题的根源
解析:①应该是一个总括性句子。结合下文介绍的“记忆型阅读和批判型阅读”两种阅读类型,可以推断此句应该是总说阅读的类型。②是针对上一句中的“记忆型阅读”的主要特点“盲从书本知识”来说的;③结合上下文,上句说的是“质疑”,下句说的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那么这一空肯定与“问题”有关。
14.汉语是一种非常奇妙的语言,有人喜欢用生动形象的说法来记忆成语,别有一番趣味。比如:最宽阔的胸怀——虚怀若谷;最丰厚的稿酬——一字千金。请根据以上的说法在下面横线上填上相应的成语。
(1)最奇妙的想法:
(2)最穷困的人:
(3)最大的谎言:
(4)最悬殊的区别:
(5)最遥远的地方:
答案:(1)异想天开 (2)一文不名(或“一贫如洗”)
(3)弥天大谎 (4)天壤之别 (5)天涯海角
解析:根据示例启示的角度,结合平日的知识积累作答。
15.阅读下面的漫画,仿照给出的示例写一段与漫画联系紧密的文字。要求句式、结构与示例相同。
(导学号50740067)
答案示例:年老时,用金钱买健康,才明白因果循环,悔之晚矣。
解析:解答该题,要注意观察漫画的具体内容:左面的这幅漫画,表现了一个人年轻时的做法,工作就是为了挣钱,从满头的汗水和压弯的腰可以看出,他付出了很多,承受的压力很大。示例的文字也表现了这些内容。右面的这幅漫画,表现了一个年老的人抱着一大捆钱走向医院,想的是“健康”问题。从仿写的角度看,仿写的内容要包含“金钱”与“健康”的关系,以及年老时才明白的一些事理等。
五、写作训练(5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反种族隔离斗士、南非首任黑人总统曼德拉曾于20世纪60年代被捕入狱,在长达27年的铁窗岁月里,中国革命的因素影响着曼德拉。他通过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对中国革命、长征、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有了深刻的了解。他说:“我二十多年在罗本岛狱中生活的精神支柱来自中国!”
1990年2月11日,遭囚禁27年后,71岁的曼德拉以胜利者的姿态走出监狱大门。正当外界担心一场“复仇”不可避免时,曼德拉选择了宽容与和解。他说:“当我走出囚室、通向自由的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他告诉一些激进的黑人组织,现在不是要把白人赶入大海,而是把自己的武器扔进大海。
曼德拉的言行事迹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联系你的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题目由两则材料组成,审题可通过逐则解读来完成。第一则材料重点介绍中国革命的因素对曼德拉的影响,甚至成了曼德拉的精神支柱。由此角度可提取、概括出“精神支柱”“信念”“信仰”等关键词,论述人的生存需要精神支柱,强调精神支柱的重要性;或者论述信仰的重要性,在一个彷徨的时代尤需保持个人的信仰,心中有信仰,前路就不会迷茫。
第二则材料的审题难度也不大。可由“曼德拉选择了宽容与和解”提取关键词“宽容与和解”,分析论述宽容、和解的重要性。后面提到的曼德拉的言行其实是宽容、和解的具体表现。第二则材料的指向非常明显,就是关于宽容与和解,角度单一而清晰。